本文作者:访客

作秀式公关值得借鉴吗?

访客 2025-04-26 12:07:00 56695 抢沙发

作秀式公关值得借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源:AI生成

前两天,刚写完京东、美团的文章,一个朋友突然发来一条信息,把我逗乐了。他说:

他在演,你知道他在演,他也知道自己在演,但他还是在演。问题是他演得如此逼真,最后,大家居然都不反感他在演。

我听完忍不住笑了,回他一句:你给我发这些干啥?

他接着说:既然大家都知道刘强东送外卖、拍照、请外卖小哥吃饭是一种公关行为,为什么公众并不反感呢?

在这里,我想引入一个概念:“社会价值营销”(Social Value Marketing)。虽然这个术语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责任包装”。

说白了,企业现在不光要卖东西,还得让大众觉得,它们不是只盯着钱包,而是真在为社会做点啥。

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可能喝过星巴克的咖啡。几年前,他们搞了个“咖啡豆溯源”的活动,告诉大家这些咖啡豆是从哪儿来的,还特别强调他们对咖啡种植者和环境保护的支持。

这下好了,消费者就感觉:

星巴克不只是卖咖啡的,还在关心种咖啡的农民和地球环境。这招挺聪明的,既显得品牌有责任感,又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

再比如,全棉时代旗下的卫生巾品牌奈丝公主,他们做了一个美好予她”的活动,给贫困地区的女性捐赠卫生巾,还顺便教她们健康知识。

一下子,大家就觉得这个品牌不只是想赚女性的钱,还在关注女性的健康问题。

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成功做到这一点。有些品牌并非不懂“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是方向出了问题。

2024年3月8日,珀莱雅在妇女节的营销活动中,没有把社会价值与品牌核心业务紧密结合,结果被公众批评“抢占女性表达空间”,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小米,他们在遇到SU7事故时,雷军承诺“绝不回避责任”,并且马上改进技术;这种“当下行动+未来承诺”的策略,也能让品牌在公众眼里快速修复。

再看京东,刘强东送外卖之前,他们先同步推出了“五险一金骑手”和“0佣金政策”,让大家觉得这不是单纯的作秀,而是真的在推动骑手权益提升。

所以,即使大家心知肚明这是公关活动,也愿意接受,因为这里面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公众并不排斥企业的“表演”,只要这场“表演”能真正带来改变、解决问题。

既然有价值,我们再来聊聊表演这件事。说到表演,就绕不开作秀。那问题来了:你怎么看待“作秀”这件事呢?

我举个例子: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些高管会在媒体面前,直接吃下有问题的食品,以此来证明食品是安全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作秀行为。

作秀本身有错吗?这要看具体情况。

公关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吸引注意力来完成某些目标;关键在于,作秀中有两个重要的细节需要区分:显性意图和隐性意图。

什么是显性意图?

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目的。比如,高管在媒体面前吃有问题的食品,显性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想让大家相信食品是安全的。

那隐形意图呢?可能是为了暂时引开舆论压力,同时为未来的市场竞争争取更多的消费者信任和市场份额。

但“显性意图”与“隐性意图”的传播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作秀行为背后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方案型公关”,用实质性的行动对冲表演的功利性标签,就能降低公众的认知失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更容易接受它的合理性。

相反,如果只聚焦于话题制造,而缺乏实质行动,那意图就会过于外露,反而容易被质疑为“精英施舍”。

我记得之前马云刚在微博认证乡村教师时,引来不少吐槽,这本质上就是缺乏配套行动导致的:大家看不到实际的落地措施,自然会觉得这是空头支票。

说到底,公众对公关活动都有一个“真实感”的底线。如果活动的细节贴近真实生活,大家就更容易接受。

刘强东送外卖,他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着两个同事,这场景跟咱们平时看到的外卖小哥送餐没啥两样,而且,他还在海底捞请外卖小哥吃饭,这些细节都特别贴近真实生活,让人感觉这事儿挺靠谱。

再看看张勇在直播里跷二郎腿的小动作。其实,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没啥大不了的。

但网友们一吐槽,他立马不跷了,这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作秀。为啥呢?因为在真实场景下,人们确实会有跷腿的习惯,而他突然改变动作显得不够自然,反而让人觉得刻意。

另外,公众对作秀的宽容度并非基于行为本身,还关注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导向;刘强东送外卖时,京东正好在推“五险一金骑手”和“0佣金”这些政策。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

他这是在为外卖行业做点实事,而不是单纯为了出风头;反观一些大佬,作秀时缺乏实质政策支撑,公众往往会将其解读为公关投机行为,反而会加剧信任的崩塌。

社会交换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互惠感知”。

当公众认为某一行为能带来社会价值,即使是作秀,他们会因预期到潜在的“互惠”利益,而对该行为表现出宽容甚至支持。

换句话说,只要人们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哪怕心里明白这是表演,也会倾向于接受它,因为这符合人与人之间“你来我往”的交换逻辑。

还有,大家对大佬的容忍度,也跟他们平时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关;刘强东一直以来都有个“草根逆袭”的人设,他送外卖这件事,跟他的形象挺契合。

大家会觉得,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但要是换成别的大佬,平时没啥特别的人设,突然搞这么一出,大家肯定觉得突兀得很。

值得一提的是,刘强东之前一直强调“兄弟文化”,京东也确实做了不少对员工好的事情,比如:提高员工福利、反哺家乡等。这些积累下来,让大家对他有了信任感。

所以,当他送外卖时,大家会觉得这是他一贯风格的延续。

既然这样,作秀式公关适不适合高管、企业学习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在“表演”和“实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从多行业的案例和公关理论来看,短期用没啥问题,长期来看就得小心了。

这种公关方式主要适合新产品上市、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需要快速吸引眼球的场景,因为如果品牌本身没啥信任基础,美誉度也不高,偶尔搞个作秀活动,大家可能也不会太在意。

但长期这么搞肯定不行,企业很容易陷入“信任失衡”。

还记得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么?当时因为表演得太过火(董事长鞠躬、经销商喊口号),反而让公众更反感了,信任危机一下子加剧了。

所以,作秀得和品牌战略深度绑定,不能只图一时的流量。

再从高管个人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必须得一致。什么意思呢?就是高管作秀能不能被接受,得看他们以前的形象和行为是不是一致。

雷军直播拆解汽车技术,这跟他一直以来的“技术偏执狂”形象很契合,大家可能会容忍一些技术上的小瑕疵,但要是换成营销套路,可能就不行了。

反面例子也有,张兰直播里展示“贵族生活”,跟她早期的“励志女强人”形象完全冲突,正好碰上了后疫情时代的“反精英情绪”,结果人设一下子就崩塌了。

这里面的逻辑是,公众对高管行为的判断就像在看一个“情感账户”。

要是长期有正向的积累(比如:刘强东的“兄弟文化”),偶尔作秀一下大家也能接受;但如果账户里一直是赤字(比如:趣店的罗敏),那稍微有点问题就会被放大。

还有,我觉得企业作秀得有个“价值锚点”来对冲表演的质疑。说白了,你吹嘘的和你实际做的能不能对得上。这方面,胖东来就做得很好。

他们的“红内裤事件”调查,还有三文鱼事件赔了1000块钱,这些是用真金白银和透明的流程来建立信任的。

所以,企业该不该学习作秀式公关呢?

我的结论是:成熟企业,只有在和重大社会议题绑定的时候,才能谨慎用一下,比如:华为把5G技术突破和国家科技自立的故事结合起来。

成长型企业,可以通过“解决方案型作秀”来吸引关注,但得同步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危机企业,最好学胖东来的“过度补偿+透明沟通”,别让作秀加剧信任崩塌。

如果企业能把作秀变成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视化接口”,那作秀,也能成为一种公关艺术;但如果只停留在制造话题上,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69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