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撒530亿的印尼,成了中国小老板的新“天堂”
如今,中国货成了硬控老外的代名词。
凌晨3点一大帮老外都在排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苹果出了最新款,没想到竟然只为了一台中国全景相机。
中国的泡泡玛特发LABUBU新品,在美国排队更是“找不到队头也看不到队尾”。意大利米兰抢购LABUBU的队伍直接排出两条街道。
很多人想不到,同样的“东方魔法”在另一个国家:印尼也在上演。甚至势头有增无减。
有的老板因美国政策反复变动被逼疯,甚至有的品牌在中国几乎是小透明,但一到印尼就成了地头蛇年入几亿。
越来越多的中国巨头开始在印尼挖掘新机会,卖雪糕、卖美妆、卖车卖手机......要统统承包印尼人的衣食住行。
挥动钞票的不仅是中东土豪,还有印尼老铁。
哪怕中国制造没有亲自来掘金,也能间接沾光。电商Shopee上70%的3C卖家来自华强北,货架上60%的“本土制造”标签下,都藏着中国供应链的隐形统治。
都说中国老板的福地是迪拜,怎么就轮到了印尼?
手机汽车:
离不开中国货,成为地头蛇
过去一提起去印尼开店,很多人下意识都会觉得疯了。
毕竟别说跟满地黄金的土豪迪拜比,就是跟印度、非洲摆在一块,印尼的存在感似乎还要更低。
不仅对它很陌生,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印尼带有落后贫穷的标签,许多印尼人的工资只能买得起10条毛巾,更不用想能跟“赚大钱”扯上关系。曾有美国歌星直言不讳在网上写道:“印尼是世界的垃圾桶”。
然而就是这样被外界视为“荒地”的市场,还是硬生生让中国老板闯进去了还闷声赚钱。
打头阵的自然是中国手机。就像传音在非洲、小米在印度,印尼对中国手机品牌的包容度可以说是无人能敌。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印尼手机市场增长11.3%,其中中国厂商在印尼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七成。
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是,在雅加达数码商圈内,OPPO、vivo门店数量超过便利店,还有40%摊贩使用小米手机。
别说手机,就连各种配件销量也是一路狂飙。
充电宝之王Anker在印尼电商平台常年霸榜,数据线黑马UGREEN凭借“耐拉扯”卖点,年销超200万条。就连中国的摩托车充电宝、防汗手机壳在印尼都成了香饽饽。
很多人更是想不到,在中国早已沦为过时的“电子垃圾”机顶盒,都能在印尼成为抢手货。
印尼人对中国货的喜爱,当然也逃不开汽车。
汽车一直是印尼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该国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本地就有20多家汽车企业,汽车年产量达到140万辆左右,是东南亚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可就是这样不缺汽车的生产大国,也抵不过中国车的“真香”。
去年11月,印尼新车销量同比下滑12%至7.4万辆,连老大丰田都有下滑。
与之相比,比亚迪以2842辆的成绩位列第六,占比3.8%,创下历史新高;奇瑞销量为863辆,同比更是大涨310%。在国内不起眼的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却是香饽饽。Air EV、缤果、云朵3款电动车依然是印尼最畅销的电车。
不光卖车交个朋友,车企们还要在当地彻底站稳脚跟。
比亚迪、广汽埃安将在印尼建厂。比亚迪印尼电动汽车工厂已在筹建中,预计2026年初开始运营。2025年初,五菱还在印尼实现动力电池本土化生产。这还只是开始,据说2025年还将有7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印尼。
不光印尼老百姓喜欢,印尼官方也是张开双臂欢迎。
工业部部长阿古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向包括中国车企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减税。
要知道一般地区都有很高的“排外性”。最典型的印度对各种外国企业百般刁难以及高征税等,更是有“外企克星”之称。
印尼对中国制造这一系列亲密操作,彻底看傻不少外国同行。
服装快消:
伪装本地货,养活无数小老板
很多人想不到,就连印尼特有的湿热气候,都能让中国货“见缝插针”。
美的发明出耐湿热空调,直接占了32%的市场;海信投巨资研发出防雷击电视,硬是撕开市场缺口。
蒙牛的小儿子“艾雪”冰淇淋,也在印尼找到了吸金密码。靠着吃透当地人口味,短短几年做出“国民级”品牌,随便逛一个超市冰柜里都能找到。
好家伙,印尼人的日常生活都让中国品牌占领了,但这些还只是开胃小菜。
中国品牌收完印尼普通人的流量,又盯上了更大的风口:网购。
都是上网冲浪,如果说玩游戏是中东土豪发泄寂寞的方式,那么买买买就是印尼老铁的最爱。
但这些年,印尼当地人口暴涨的电商需求中,本土产能根本无力支撑,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供应链却正好呼应,这机会不就一下来了?
当国内618、双十一的晚会停办、战报哑火时,地球另一端的印尼却上演着更魔幻的造富神话:
2023年电商交易额狂飙到538亿美元,11年暴涨90倍。这个曾经被称作“电商荒漠”的国度,如今已成为中国老板的“快乐福地”。
前有很多中国品牌,先是“伪装当地货”,连祷告都能卖货,一路从小透明干到巨头。
当地很火的美妆Skintific,产品包装会印印尼国旗的红白色,直播间主播佩戴传统头巾,甚至将《古兰经》的片段印在快递盒上,堪称“印尼完美日记”。谁也想不到,它的公司总部就在广东。
当地的节日更是堪比品牌的狂欢日。因为当地政府规定雇主每年为居民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宗教节日补贴(THR)。曾有机构调研88%的人计划用于斋月期间消费,53%的人决定在斋月期间“花光”这笔钱。
群众兜里不差钱,品牌也会趁此时机精准下猛药:搞出斋月红包、宗教主题直播、头巾专供彩妆,中国平台算法连印尼人发薪日都算的精准。
中国快递品牌极兔当然不会闲着,极兔起家就是在印尼,可以说不能更懂当地人。对手在宗教或节假日不派送,极兔就7*24小时服务,对手不更新快递服务,极兔也快速响应,再给电商添一把火。
印尼给了极兔翻身稻草,两年就从小透明做到印尼市场率第一,甚至还反杀到国内。
后有中国大厂更不会缺席。纷纷在印尼重建“小号”,打不过就加入。
腾讯的“东南亚分身”Shopee保留中国打法精髓,凭借"砍一刀"策略,在印尼乡镇市场实现日活4800万,也间接圆了腾讯的电商梦。阿里系Lazada是"农村包围城市",在东南亚设立3000个自提点,同样是如火如荼。
谁能想到连TikTok,都能在印尼网购潮抢到蛋糕。当地曾推出“社交网站不能搞电商”禁令,但TikTok 硬是通过收购本土电商Tokopedia"借壳重生",效果还意外的不错。有印尼卖家直播带货,交易量平均增长了30倍。
在这两招暴击下,逼得当地同行节节败退。
本土物流JNE日单量暴跌被迫关闭站点,输得心服口服。
全球“抢钱”大战,
见缝插针往往致胜
很多人说,中国制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不少中国品牌之所以能在印尼如鱼得水,离不开印尼特有的两大“诱惑”。
一是印尼是多岛国家。不同岛发展有快有慢,这就导致它的市场包容度极强,无论是“电子垃圾”还是前沿黑科技都有受众;二是印尼的人口红利。2023年,印尼有超过2.7亿的人口,且年轻人口众多,34岁以下人口占比达56.9%。
这种巨大的消费潜力和韧性,某种程度上同样算是“遍地是黄金”。当然时代只是其次,印尼能如此热情拥抱中国企业,还是出于更深远的目的。
其实,印尼也曾有一段“自我封闭期”。
最典型的就是TKDN政策和配额,曾是印尼保护本土产业的 “盾牌”。TKDN强制要求企业在印尼生产时,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零部件;进口配额更是装都不装了,直接限制特定产品的进口数量。
也就是说,一家中国手机厂商想在印尼建厂,不仅要把生产线搬到当地,还得花高价采购印尼本土的电池、屏幕等零部件,成本原地飙升30%以上。
但僵化的执行,不仅没能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反而还一步步倒退。
依赖政策保护的印尼电子、汽车产业,因为无法接入全球优质供应链,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出20%-30%,技术滞后在国际市场毫无竞争力可言。
吃到苦头的印尼意识到问题及时改变。先是政策大动刀,废除TKDN政策,取消进口配额。
普拉博沃在国家经济论坛上直言:“我们需要以开放促发展,让印尼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学会游泳。”
这不是嘴上说说,比如新能源汽车企业若在印尼建立研发中心,可享受10年企业税减免。此外还有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电动车等无需在印尼组装,可从中国工厂直接发货,缩短上市周期40%以上,都是一个关键词:简单粗暴。
但仅仅有政策简单松绑还不够,想要不让自己穷回去,更需要点智慧:让企业从“单一卖货”到“主动扎根”。
在这方面,中国也是个很好的参考。政策松绑不意味彻底放弃本地化,而是赋予外国企业更多选择权。
比如很多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快速试水,无需一开始就投入重资产,然后才是深度本地化进阶,让外国企业一步步走进来。
说直白点,印尼需要产能,我国企业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就像宁德时代在印尼布局电池原材料加工,既享受政策红利,又规避单一出口风险,让本土同行学习的同时养活更多的本地人。
对于印尼而言,既能降低对进口原材料和技术的依赖,又能吸引中国、韩国等制造业强国的产能转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转站”,可谓一举三得。印尼的狂飙也给不少地区上了一课。
当中国供应链遇上印尼人口红利,这场千亿市场的赚钱密码还是那句话:
相互成就,永远是商业世界颠扑不破的王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