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聚隆:技术驱动“双赛道”突围,撬动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万亿市场
随着低空经济建设的加快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力,使得PEEK、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轻量化材料相关上游产业链企业快速发展。A股复合材料头部企业南京聚隆(300644)则是成功卡位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的“硬核玩家”。
从汽车供应链到无人机制造的“空天跃迁”
2024 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5年,多部门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此前,中国民航局曾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
已成为比亚迪、赛力斯、蔚小理等头部车企核心供应商的南京聚隆,将发展的目光从地面投向了天空。其实早在2018年,南京聚隆便以旗下控股子公司聚隆复材,布局低空经济产业。
走进聚隆复材的装配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功能完备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装配平台。这座仿佛迷宫般的钢铁设备以模块化骨骼为经纬,转角处暗藏着多台激光检测仪。升降台如巨蟒盘踞在中央,滑轨上滑动的机械爪如同触须,将一架eVTOL的机体托起。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聚隆复材已建立一整套民用无人机结构件、零部件及整机装配生产体系,具备发动机短舱、壳体、辅助承力层、舱段盖板、透声板、复合裙等零部件及整机装配、无人机基站设备的制造能力。其整套装配交付涵盖设计、制造、测试、安装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2024年,聚隆复材的表现格外亮眼,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营收同比激增263.80%,并实现盈利。聚隆复材以国产碳纤维预浸料为原料,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碳纤维复材结构件及零部件的制造与整机装配。
久久为功的研发已然开花结果。这不仅推动了国产碳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打破了进口材料的垄断。最新取得的整体成型舵面模压模具专利,标志着公司在航空航天结构件制造领域实现技术跃升,相关产品已进入国内多家主机厂供应链。目前,聚隆复材已成功中标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无人机项目,负责机体结构设计、制造、装配及测试总包服务,相关产品通过300℃热冲击测试,为eVTOL提供材料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随着eVTOL适航认证的推进,万亿级市场的低空经济必然少不了南京聚隆的身影。
研发增速超营收增速,新团队布局新赛道
自年初以来,人形机器人热度不断,从蛇年春晚甩起“手绢舞”的机器人,到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正式开跑,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然照进了现实。这类表演和赛事不仅展现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突破,更凸显前沿材料对性能提升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到商业化落地的攻坚期,材料科学正成为制约行业突破的“阿喀琉斯之踵”。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测算,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 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1亿美元。在低空经济领域逐步确立了立体化竞争优势的同时,南京聚隆正将高性能材料的核心技术沉淀转化,悄然铺开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战略版图。
南京聚隆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立机器人用材料项目团队,专注于开发适合机器人领域需求的高分子材料,正积极与多家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洽谈。对于未来,南京聚隆将继续加大在人形机器人材料研发方面的投入,致力于开发出更轻量化、高强度、高耐久性、性价比更高的材料。
除此以外,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还成立了战略拓展事业部,专注于航空航天及通信行业的前瞻性需求,致力于开发适应未来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创新材料和新型器件。目前,公司成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发并批量供应轻量化、低成本、高效率、精密尺寸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元器件,以满足航空航天及通信领域的高端需求。
在南京聚隆看来,开拓广袤的疆域,更应该用技术的标尺来丈量其经纬。公司营收在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的同时,研发费用的增速更快于业绩增速。财报数据显示,南京聚隆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9563.56万元,同比增长33.30%;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38.64%。
对于研发投入的方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包括高性能改性塑料、热塑性弹性体、碳纤维复材应用、生物基塑木型材等核心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优化,以及人形机器人、6G通信等前沿技术的探索。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致力于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为市场带来更多创新、高效的产品解决方案。
从飞行汽车的骨架到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再到6G通信、航空航天……在技术的星辰大海中,唯有以持续创新为桨,方能穿越周期。南京聚隆凭借技术壁垒和产能优势,已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重塑高端制造的逻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