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科技Q1净利润暴跌背后:昌敬心思“在别处”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残酷洗牌中,威马、爱驰等数十个品牌黯然退场,极越、哪吒汽车也深陷经营困局,“跨界造车”早已褪去曾经的光环,成为吞噬企业资金与精力的风险泥潭,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稍有不慎便会被拖入业绩泥沼。当行业共识已清晰显现——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红海正上演着惨烈的生存之战,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却逆势入局,掌舵极石汽车,其押注造车的抉择,正让本就面临挑战的石头科技主业雪上加霜。
2025年4月中旬,昌敬突然清空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账号的举动,迅速引爆舆论场。直至4月30日,极石汽车法务部才对“创始人跑路”“企业倒闭”等传闻作出回应,强调这只是创始人的个人账号管理行为。
巧合的是,同一天石头科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直接引发股价剧烈波动。这种时间上的重叠,不禁让人对昌敬“暂避锋芒”的背后原因产生更多联想。
事实上,昌敬此前在短视频中试图“安抚”石头科技股民,呼吁大家“保持耐心”,但这番言论非但没有缓解投资者的焦虑,反而招致更多质疑与声讨。毕竟,自2020年2月登陆科创板后,石头科技股价从千元高位一路跌至200元/股左右,市值大幅缩水;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更是同比锐减超30%。在主业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昌敬对造车事业的执着投入,难免让股民和投资者心生疑虑:石头科技如今的困境,究竟只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阵痛,还是创始人因跨界造车而顾此失彼,分散了对核心业务的专注与资源投入?这场跨界造车的豪赌,正让石头科技与它的投资者,一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石头科技Q1净利暴跌,现金流大幅下滑118.09%
2025年第一季度,石头科技的业绩表现呈现出强烈的矛盾与割裂:一方面,营收实现34.28亿元,同比激增86.22%,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拓展势头;另一方面,归母净利润却仅为2.67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2.92%,形成鲜明反差。销售净利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21.66%断崖式下降至7.8%,折射出盈利质量的显著恶化。更令人担忧的是,衡量企业“造血能力”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录得-4218.67万元,同比降幅高达118.09%,暴露出公司在现金流管理与盈利可持续性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种规模增长与利润收缩并存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无疑给企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对此,石头科技在报告中解释称:“(净利润下降)主要系公司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市场拓展,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相关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投入增加;同时,为提升在市场导入期的新品类的市场占有率,销售费用有所提升。随着公司销售规模扩大和渠道结构调整,备货增加,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
通过报表可以看到,石头科技报告期内的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研发投入同比提升36.90%,销售费用更是激增169.2%,大幅超过当期净利润。
据行业人士向《华尔街科技眼》透露,石头科技销售费用激增的原因是石头科技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尤其是海外市场,包括在北美线上市场的流量投放和广告宣传。比如其一季度主推的机械臂扫地机器人,在很多美国知名科技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合作推广内容。
据悉,石头科技在欧美市场线上线下齐发力,依托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拓展市场,打造本土化服务体系;线下深耕Target、BestBuy等大卖场,布局超2000家体验终端,谋求进一步的市场扩张。
2024年,石头科技在海外市场的激进扩张策略已经初见端倪。财报数据显示,其境外营收飙升至63.8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53.48%,同比增幅高达51.06%,凭借这一迅猛增长,公司以16%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iRobot,跃居全球行业首位。然而,狂飙突进的市场攻势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代价:同年境外业务毛利率同比骤降6.74%,暴露出“以利润换市场”战略的显著弊端。这种通过牺牲短期盈利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直接导致公司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抢占市场与保障收益之间,石头科技正面临艰难的平衡挑战。
昌敬认为,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他曾在视频中解释道:“现在是石头科技基本面比较好的时候,有现在的基本面,到最后产生结果,我觉得也不会有特别长的时间了。”也就是说他是认可这种战略的。
4亿元寻求多元化,遭遇用户信任挑战
为分散经营风险、拓展业务边界,石头科技投入4亿元研发资金,跨界进入白电市场。这一决策旨在通过多元化布局探索新的业绩增长点,应对清洁电器市场增长趋缓的现状,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去年11月,公司高调举办洗衣机技术品鉴会,一口气推出全尺寸滚筒、烘干机、洗烘一体机及迷你洗衣机等系列产品,凭借“分子筛洗烘”技术与国际羊毛局高等级认证,剑指高端洗护赛道。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双11期间石头科技跻身奥维云网清洁电器品牌榜首、洗烘一体机前三,旗下1kg迷你洗衣机更在同年第三季度登顶细分市场销售额榜单,但亮眼的市场表现背后,却是盈利困境的隐忧。
据石头洗衣机业务负责人透露,2024年该品类研发投入高达4亿元,而财报显示,其他智能电器产品虽然实现10.70亿元营收,但其33%的毛利率远低于智能扫地机及配件的52.07%,居高不下的营业成本严重压缩利润空间。相较于成熟的扫地机器人业务,洗衣机板块营收规模仅为其十分之一,不仅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要直面小天鹅、海尔、海信等传统白电巨头在多筒分区式洗衣机等热门赛道的激烈竞争,目前石头科技尚未推出同类产品,其多元化转型的实际效果仍待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新产品投放市场后遭遇信任危机。今年3月,B站UP主“牛莉莲梦驴”发布的维权视频将石头科技推向舆论风口。该博主以亲身经历指控石头内衣洗衣机存在设计缺陷,运行时出现位移漏水,导致其他家电受损。面对消费者索赔诉求,石头科技仅提供维修或换货方案,拒绝承担连带损失。这起售后风波不仅暴露了新业务的品控短板,其简单粗暴的危机处理方式,更折射出石头科技在多元化扩张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品牌管理与服务体系,距离形成真正驱动增长的多元化合力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创始人逐梦汽车圈,减持石头股份引争议
售后风波引发的声誉危机,叠加当前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让石头科技及其关联方遭遇双重压力。企业面临的困境,也使股民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担忧。
2025年第一季度石头科技财报数据依然触目惊心:基本每股收益从去年同期的2.18元/股骤降至1.46元/股,如此显著的盈利下滑,无疑让股东们切实感受到真金白银的损失。更令投资者忧心忡忡的是,创始人昌敬跨界造车引发的精力分散质疑,使得市场对其能否全身心投入石头科技核心业务充满疑虑。雪上加霜的是,自4月起生效的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成本压力,市场普遍担忧这将导致净利润持续承压,进而对股价造成更大冲击。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石头科技正站在业绩与信心的双重考验关口。
公开资料显示,2023-2024年间,昌敬先后通过集中竞价与询价方式两次减持石头科技股票,累计套现8.88亿元,持股比例也从23.15%降至21.03%。这一系列资本操作,在资本市场激起强烈反响。多数投资者将其减持行为与跨界造车深度关联,认为昌敬已将重心转移至极石汽车,对石头科技的关注度和投入持续减弱。
面对创始人减持与业务重心偏移的双重冲击,心急如焚的股民纷纷发声:“昌老板,不能光玩车,管管你的石头科技吧,一个月以来投资者都在哭泣。”这句饱含焦虑与无奈的喊话,道出了众多股东的心声。
为回应市场关切,石头科技于今年4月初宣布启动首次股份回购计划,拟将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试图通过稳定股权结构、提振团队信心来缓解投资者担忧。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完全打消市场疑虑。恰逢此时,昌敬突然清空社交媒体账号,引发舆论场对其“跑路”的猜测,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让石头科技陷入信任危机的漩涡。
其实在造车之前,昌敬的创业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一度被视作80后互联网创业的楷模。虽非清北出身,但凭借在遨游、微软、腾讯工作的经验,以及作为产品经理敏锐的嗅觉,昌敬精准地踩上每一个风口:在移动互联网初期首次创业,开发出第一代美颜App“魔图精灵”后爆火,被百度1500万美元收购,实现财富自由;2014年第二次创业瞄准扫地机器人风口,获得了雷军的赏识拿到投资,成为小米生态的一员;2016年,昌敬又敏锐地预判了行业趋势,推出自研的LDS激光雷达+SLAM算法,并寻求逐渐脱离为小米代工,自主创牌出海,才有了如今行业第一的地位。
然而,昌敬的第三次创业,似乎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极石汽车的运营主体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8日,累计融资6轮,金额超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5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IDG资本、红杉资本等,其中包括一笔股权融资,由腾讯和IDG资本领投。
然而,极石汽车的最后一笔融资停留在2023年9月22日,魏桥创业投资了10亿美元后,再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场。造车烧钱的速度人尽皆知,300多亿可能并不够用,昌敬套现缓解现金压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尽管石头科技与极石汽车同属昌敬商业版图的重要布局,但作为上市公司,石头科技承载着众多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与监管层的规范要求,容不得半点疏忽。在昌敬完成第二次套现后,市场质疑声浪四起。为稳定投资者信心,石头科技迅速发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自愿承诺不减持公司股份》公告,明确限制昌敬自2024年6月19日起6个月内,不得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任何方式减持公司股份,试图通过制度性承诺缓解市场对创始人“重造车、轻主业”的担忧。
那么,极石汽车的销售情况如何呢?据资料显示,极石汽车首款车型极石01于2023年8月22日上市,价格区间在29.99万元至35.99万元之间。该车由北汽代工生产,定位户外豪华SUV,搭载双电机四驱增程电动系统,综合续航里程超1115公里。日前,极石汽车宣布极石01总销量突破1万台,今年4月交付了1128台,并强调“2025年单月销量持续增长”。
平心而论,极石汽车上市一年多仅实现销量破万,在竞争激烈的造车新势力阵营中着实难以称得上出色。即便以旗下车型最高配版本定价计算,其销售额也不过36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中汽数研数据,小鹏汽车在2025年1至4月期间,累计销量已突破12.9万辆,平均每月销量超3.2万辆,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市场表现,均远超极石汽车,二者差距一目了然。
针对销售情况,昌敬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我们现在已经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基本上就是开源节流,想办法卖得更多,然后想办法把我们的各方面成本降低。只要现金流是正向的,或者是账上有钱,就没什么要担心的。”
昌敬口中的开源,体现在扩展海外市场。极石汽车联合创始人、CEO闫枫在去年采访中透露“出海销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未来的目标是一半的销量来自海外。据报道称,在去年广州车展上,极石汽车已与来自伊拉克、约旦、阿曼、利比亚的经销商签署合作协议。
业内人士认为,昌敬是一个“产品经理型”创始人,行事风格与大部分车圈创始人截然不同,低调且极为务实,体现在极石汽车的配置上,这是极石的优势之一。不过,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竞争压力非常大,去年末突然解散的极越、今年初陷入倒闭风波的哪吒汽车,无不在揭示市场的残酷,留给极石汽车的生存空间也在被不断压缩。
当下,昌敬正站在商业抉择的关键分岔路口:新能源汽车赛道犹如深不见底的“资本黑洞”,研发、生产、渠道建设均需巨额资金持续投入,在销量未实现爆发式增长、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下,企业生存高度依赖外部输血——蔚来汽车曾深陷资金链危机的前车之鉴便是明证。而在其起家的清洁机器人领域,石头科技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为稳固市场地位,必须持续投入高额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以应对iRobot、科沃斯等强劲对手的持续冲击,这直接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阶段性承压。更严峻的是,随着全球清洁电器市场逐步饱和,石头科技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转型压力如影随形。两条赛道的重重困境,正考验着昌敬的战略决策能力与资源调配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