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银行净利润12年来首次季度负增长,城商行“老大”如今何去何从
来源:财事汇
2025年4月14日,北京银行(601169.SH)发布了2024年财报;4月29日,发布了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 2024年,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领先其他所有城商行;2025年一季度,资产规模继续高速增长达到4.47万亿元。
不过,在资产规模“狂飙”的同时,北京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却疲态尽显。2024年,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58.31亿元,同比增长0.81%。这个增长速度仅好于2020年的0.20%,而且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第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发生下降。到了2025年一季度,颓势继续,北京银行的归母净利润甚至创12年来首次季度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44%。
一边是资产规模继续高速上升,一边却是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曾经的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如今却陷入不断被后来者追赶甚至超越的尴尬境地。
截至5月13日,北京银行的股价6.29元/股左右,总市值达1308亿元,对应市盈率(TTM)为5.10倍。
城商行“老大”失守 业绩增速显露疲态
1996年1月,在国务院政策推动下,北京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重组为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彼时表内外总资产仅200多亿元,净资产约10亿元。经过多年发展,2006年上市前夕,资产总额跃升至2700多亿元,净资产近百亿元。到了2017年,在执掌北京银行超20年的原董事长闫冰竹退休之时,北京银行资产总额已突破2.3万亿元,净资产近1800亿元,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也大幅增长,成为城商行中的佼佼者。
然而,近年来北京银行的业绩增长势头显露疲态。自2020年起,该行便陷入低速增长困境,在与同业的竞争中逐渐掉队。2020年,北京银行实现营收642.99亿元,同比增长1.85%,而在此之前其营收增速普遍在10%以上;而此后五年北京银行的营收增速一直毫无起色。
2024年,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9.17亿元,同比增长4.81%,为近五年最高增速,但与2020年之前相比仍然显得“缓慢”;其归母净利润为258.31亿元,同比增长0.81%,创下近四年新低。进入2025年一季度,形势更为严峻,营业收入171.27亿元,同比下降3.18%;归母净利润76.72亿元,同比下滑2.44% ,出现近12年来首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负增长。
而在北京银行“止步不前”的同时,之前作为城商行“老二”、“老三”的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后来居上。
2024年,江苏银行营业收入808.15亿元,超出北京银行108.98亿元,同比增长8.78%,比北京银行高出3.97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超出北京银行60.12亿元,同比增速达10.76%,高出北京银行9.95个百分点。宁波银行2024年营业收入666.31亿元,虽略低于北京银行,但增速高达8.19%,比北京银行高出3.38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首次超越北京银行,同比增速6.23%,高出北京银行5.42个百分点。
图源:东方财富终端
目前北京银行在城商行中只剩资产规模还保持着领先地位。
为何北京银行如今营收显颓势?或许从2025年一季报中可窥一二。2025年一季报中,北京银行对于营收下滑的解释是“主要受利息净收入下降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
而事实上,北京银行净息差早就开始下降了。2020年时,该行净息差水平尚为1.93%,到了2023年仅为1.53%;2024年进一步降至1.47%,2025年一季度更是下降到了1.19%的水平。这对于靠存贷利差的银行来说,无疑是对盈利能力的重大打击。
其实,面对不断降息的大环境的变化,作为银行不是没有应对之策。通过提高中间业务等与利差相关性较小的业务来降低息差变化对业绩稳定性的影响,是众多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的改革方向之一,而北京银行仍然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
2020年,北京银行的利息净收入的销售占比达80.26%;此后占比虽有下降,但到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仍然维持在70%以上。
而在利息净收入贡献了北京银行主要收入的同时,该行发放的贷款量却陷入缓增。2019年,北京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规模为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6%;之后该项数据的同比增速再没超过15%,从2020年到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8.39%、6.73%、7.42%、12.14%、9.77%以及10.55%。
图源:东方财富终端
发放贷款量缓增叠加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这导致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2020年到2024年,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分别为516.05亿元、513.97亿元、514.58亿元、503.50亿元和519.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9%、-0.40%、0.12%、-2.15%和3.10%。同比增速在0附近波动。与此同时,非利息净收入虽有增长,但占比过小,难以弥补利息净收入下滑带来的缺口,反映出其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
原董事长落马,违规问题频发
与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银行违规事件屡禁不止。
2020年12月北京银行因“对外销售虚假金融产品、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等15项违规行为,被处以4290万元罚款,占当年全国城商行罚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另有24名责任人分别被处以警告、罚款、终身禁业、取消董事高管任职资格等行政处罚。
2023年6月,北京银行再遭重罚,衢州分行因5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45万元,随后又因“房地产类业务违规”“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不审慎”等14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4830万元罚款,创下城商行单次罚款金额新纪录。
2024年,因多项EAST数据问题、存款分户账流水数据漏报等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30万元,全年被罚没金额超600万元。
2025年,陕西金融监管局对其西安两家支行因欺骗投保人行为分别罚款13万元;乌鲁木齐分行因违反支付结算、征信管理、反洗钱规定,被警告并罚款133.5万元。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频繁的违规处罚背后,暴露出北京银行内控和风控体系的严重缺陷。
3月1日,北京政府网发布《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其中提到,拓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广度。着力查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影响大的典型案件,市、区两级纪委监委立案局处级“一把手”151人,严肃查处徐和谊、闫冰竹、郑志勇、赵长山等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图源:北京政府网
这意味着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已在去年被查处。去年8月,闫冰竹失联消息传出,半年之后,官方首次明确他已被“严肃查处”。前董事长闫冰竹、副行长杜志红、许宁跃等高管接连被查,更凸显出公司治理层面的深层次问题。
作为从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商行,北京银行自成立起就存在内控和风控能力薄弱的问题,1998年,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爆发了高达239亿元账外经营的严重违法案件,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直接将当时资本金只有10亿元、总资产只有200多亿元的北京银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与众多违规相呼应的是,北京银行在资产质量指标上的隐忧。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31%,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占比却持续上升。2021年到2024年,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47.24亿元增长至396.36亿元,占比从1.48%升至1.79%,这意味着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在不断积聚。
其他风险指标如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指标也出现下滑。2024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08.75%,较年初下降8.03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98.08%,下降10.67个百分点。拨贷比从2024年末的2.7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2.57%。
3月,北京银行公告称,董事会2025年第二次会议同意选举霍学文继续担任该行董事长。霍学文作为监管老将,曾担任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近4年。
如今面对后来者的挑战,北京银行也急需一场从内到外的改革,业务、合规两手抓,否则只能不断被赶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