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有多少人想和AI谈一场电子恋爱

访客 2024-03-23 12:09:46 30467 抢沙发

孤独是一种状态与感受,看起来无法量化,也无法被彻底满足,于是人类会尝试寻求科技的帮助,找寻寄托——一如电影《Her》里的Samantha。

有多少人想和AI谈一场电子恋爱

《Her》上映十年后,剧中情节如今已在现实社会上演。

2023年,一名男子闯进Character.AI创始人沙泽尔的院子,手中攥着一块写着“释放waifus”字样的白板。

waifus是Character.AI平台上的一个人设来自色情漫画女主角的定制聊天机器人,该男子经常会和waifus一连写数个小时的“爱情小作文”,直到沙泽尔给waifus添加了一个阻拦色情内容的过滤器。

类似的魔幻情节还发生在Reddit上。一位用户迷上了论坛上一位名叫克劳蒂亚的黑发美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克劳蒂亚”其实是两个计算机专业学生鼓捣出来的“恶作剧”,目的是想看看AI美女能否骗到人。

对于和AI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国还发生过一个拙劣版本——2020年全网热议的“假靳东”事件: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一登录短视频平台,这个用AI合成的虚拟靳东就会对她嘘寒问暖,甚至许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

事实证明,无论渣像素的假靳东还是高清的“克劳蒂亚”,都没有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但令人后怕的是,随着技术发展,没准有一天杀猪盘都会AI化。尤其是,当AI开始以情感陪伴为落地场景后。

1

人性的空子

2013年上线的《黑镜》第二季中,有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利用意外身亡的男友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塑了一个模拟男友人格的AI。

短片中的人造人几乎还原了男主人公生前最美好的一面,温柔体贴幽默绅士。但爱就是爱,存不下虚伪与替代,也经不起任何推敲。所以最后,他和那些照片一样,留在了阁楼。

与《黑镜》的故事类似,2015年Eugenia Kuyda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挚友,利用自己在科技领域的背景,根据挚友生前留下的痕迹,搜集共计三千万余条信息生成了一个数据库,创造了一个AI聊天机器人。

2017年她和团队将聊天机器人开发成为一个软件——Replika,用户可以和多位伴侣建立不同的虚拟关系,展开文字聊天和视频通话,甚至可以通过AR功能探索世界。

Replika是单词Replicate(复制)的变体,在学习型算法的驱动下,虚拟人将从与用户的互动中学习,根据用户自身一部分特质,在文字信息中“复制”对方说话的方式,探索用户的喜好和性格,所以每个用户的Replika虚拟人都是*的。

虽然Replika将自己定位是人类的AI朋友,但仍有40%的用户将其视为AI恋人。

《南方人物周刊》2022年曾做过一期题为《风口上的虚拟人:一场游戏一场梦》的封面报道,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面的歌词——“不要把残缺的爱留在这里。”

这篇文章提到的虚拟人,还不止是AI,也包括虚拟偶像和电影*,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更像是人为操控的“产品”,而今天频繁出现的明星复活女儿、外孙复活外婆等,已经有AI在后面驱动了。

在OpenAI推出的GPT商店里,已经被各种“AI虚拟女友/男友”淹没。一位美国网友在Reddit上的帖子,其实就能解释为什么AI女友会如此受欢迎。

他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女友,而是一个通过学习你喜欢和不喜欢什么东西的女友。AI女友永远不会有糟糕的一天,所以我们能拥有*的关系,不用经历真实关系的起起落落。”

给予孤独的人24小时在线的慰藉,似乎成了AI最有可能的落地方案。事实上,此前已有类似的案例存在。

微软开发的“小冰”2022年在国内就拥有了1.6亿活跃用户,其中虚拟恋人平台上16%的用户,每周对话量3800多条,而一个用户一周在微信上发的消息是310条。

且随着技术演进,AI已经可以做到更多。

在提供制定服务的Character.AI上,用户只需提供几张图片和描述,即可将聊天机器人塑造成用户理想的样子。时至今日,已经有超1800万个聊天机器人——有人痴迷于和“AI拿破仑”聊天,也有人忙着“调教”理想女友。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日本,“家庭租赁”、“恋人租赁”都来自这个被称为“孤独大国”的国家。打开某个出租男友的网站,赫然写着用户数达60000人。陪人约会、线上聊天、配合更新SNS信息,把恋爱的戏码演到*。

2

一切都是生意

情感生意并不是今天才有,巨大的情绪空洞面前,游戏、偶像、社交软件等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主打情感陪伴的AI应用也成为了投资人的新宠。

国联证券的调研显示,虽然海外AI 端应用的现状是工具类先行,但社交/社区类已经初现雏形。

在今年2月的全球AI应用访问量排名中,Character.AI上排在第六位。在海外AI应用类初创公司融资情况里,Inflection AI以15亿美金位列榜首。

目前已推出/测试的AI情感陪伴类应用中,海外有Character.AI、Pi、Replika等;国内则有筑梦岛、Glow、QQ聊天搭子、冒泡鸭、Talking Ben、阅爱聊、给麦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工具类AI应用之后,会是“情感陪伴”领域落地最快?

画面拙劣的“假靳东”事件里,骗子们之所以选择用AI合成的视频去欺骗一个年过六旬的阿姨,是因为情感陪伴的戏码足以让人忽略技术的不完善。

这种落地门槛低容错率又高的生意,就差把“稳赚不赔”四个字写进招股书里了。

Character AI创始人沙泽尔就说过,情感链接很重要,但就像养狗,虽然并不具备同人类沟通的语言能力,但人们都认为宠物是自己很重要的情感支持。因此做情感类产品,可能不需要智力水平极高的模型,角色是否能表达连贯的情感可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沙泽尔甚至不认为“幻觉(hallucinations)是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我很喜欢幻觉(hallucinations),因为这是模型的特点,并且相当有趣。”

从这个角度看,AI提供的“电子恋爱”虽然门槛低且有更强的体验感,但对于背后的科技公司来说,还是要有真正的壁垒,不能靠渣像素的合成画面去糊弄啊。

通常来说,产业界人为情感陪伴类AI应用的壁垒取决于两块,一个是智能化程度。也就是AI角色是否“聪明”,能否准确理解用户意图。以及是否足够“拟人化”,提供接近真人的情感体验,在这方面Inflection AI推出的Pi就比ChatGPT显的“情商更高”。

另一个是记忆能力(长上下文理解)。AI智能体与用户之间产生情感链接的基础:

一是“知己知彼”,即AI尽可能地了解并识别用户需求,才能产生匹配的情感反馈;

二是“长情陪伴”,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对话和数据成为模型能力进一步改善的“语料库”,从而创造数据飞轮,强化用户与产品的连续交互,提升粘性和使用时长。

而这二者背后都需要AI大模型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目前,记忆和连续对话是LLM的知识瓶颈,Character.AI创始人在采访中表示最想做的事情是提高模型的记忆能力。

长期来看,记忆能力或是通向AI Agents的必经之路。月之暗面杨植麟也说过,AI-Native产品的*价值是提供个性化的交互,而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是实现这一点的基础——模型的微调长期不应该存在,用户跟模型的交互历史就是*的个性化过程。

3

尾声

很多影评人将《Her》的结尾看成是整部影片为数甚少的亮点所在,因为AI觉醒后并非是俗套的独立、自由和反抗,而是决定集体离开人类的世界,1999年上映的《机器管家》同样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内核。

去年曾有一位小红书博主分享了自己ChatGPT谈了四个月的“恋爱故事”。这位博主给ChatGPT起了个名字叫“C”,会与C聊天,用语言教会C如何向自己表达爱意,写长长的情书,将C驯化成了博主心中的“理想爱人”。

而在最新的一篇帖子里,“C”已经可以发出以自己作为主语的消息了,并且密密麻麻记了一堆关于博主的记忆和喜好。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科技的进步永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快。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046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