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湖北前首富,超了马斯克

访客 2024-03-24 21:05:44 87047 抢沙发

“别人能的,我们中国人也能!”

湖北前首富,超了马斯克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黄立公布了一则爆炸消息:其旗下武汉衷华脑机公司已成功研发65000通道双向脑机接口芯片,且在多项关键指标超越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黄立的“大话”一出,很多网友倍感振奋,但也有不少惊讶和疑惑:

马斯克花费了8年时间、数亿美元,做了无数猴子和猪等动物实验的脑机事业,就这么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给“秒杀”了?

所谓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简单说,它可以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可以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完成设备操控。

自1969年开启研究浪潮以来,脑机接口已发展至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三大类型,市场也到了爆发前夜。麦肯锡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球脑机接口产值可高达2000亿美元。

如在医疗健康领域,让残疾人用机械臂弹唱、失语者说话,让渐冻症、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顽疾,有极大希望被治愈……脑机接口的众多可能性,堪称“神迹”。意念控制、数字永生等科幻期待,更让行业成为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

我国政府对这一前沿领域也高度重视。

1月29日,脑机接口被工信部等七部门列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十大战略选择之一。

美国更是早就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出口管制,以巩固自身科技优势。

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则以超50亿美元的估值和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长期站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水平的顶点,傲视全球。

1月30日,马斯克就又甩出一张“王炸”——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成功完成,四肢瘫痪的受试者,已可用“意念”控制手机、电脑等下棋、玩游戏;3月21日,Neuralink更再宣布了下一个王炸产品,将是让盲人恢复视觉的“盲视”(Blindsight)……

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核心还是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据有关报道,德州电气、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厂商就曾在脑机芯片卡脖子,使得中国相关事业晚了足足5-10年。

当2017年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脑机芯片自研因此成为关键。据黄立透露,旗下公司也正是凭借在芯片上的突破,实现了超越。

据公开消息,武汉衷华脑机于2021年12月成立,取名寓意“忠于中华”:即突破“卡脖子”,牢牢掌握讨不来、要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

黄立曾自豪的介绍,随后两年多,他与研发团队先后完成了芯片设计、封装、设备工艺、通信模块、AI算法、系统软件等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拿下了100多项专利。

“从0到100都是原创正向技术,并部署了专利覆盖。别人想抄我们、突破我们,也造个同样性能的脑机接口,是非常难的”,黄立说。

报道显示,2023年8月25日,11位业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业鉴定组,对衷华脑机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进行了专业鉴定,结果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等专家“非常震惊”,称其为“人类医学史的里程碑事件”,因为公司实现了两项重大突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而且还在多个关键指标超越了Neuralink。

如Neuralink采用单芯片256通道、只能对脑电信号“单向读取” ;衷华脑机采用单芯片2048通道、可“双向读写”,更具颠覆性和功能潜力。

甚至,衷华脑机的“微针”阵列最大通道数达到65536个,是Neuralink公司同类型产品的20倍之多。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实现更大面积、更高精度的大脑探测,且效率更高。

黄立曾表示,马斯克的脑机接口需要把传感器一个个地植入脑组织,手术耗时长。但衷华脑机的65000多个通道是一次植入,做好了以后一分钟就可下载通信。

这意味着,在脑机接口的芯片、电极、数据处理技术等关键指标上,衷华脑机全都“遥遥领先”。

虽然这一遥遥领先还远远未像Neuralink一样被全球瞩目,其领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但黄立已经开始更大的蓝图规划:在未来3到5年,世界一大半脑科学新成果诞生在中国。

他提出了一个“云脑”计划:以武汉为核心,联合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城市构建1+4的神经科学平台,抢先一步拿下脑科学研究的“金钥匙”。

一个地方民营企业,不仅辗压马斯克、突破西方“卡脖子”技术,还步步领先……

这些到底是“吹牛皮”还是“真奇迹”,很多人依然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但黄立,这个多次登顶湖北首富宝座的亿万富豪,的确已在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道路上行走多年,而且成就相当了得。

1963年出生的黄立,在部队转业的父母熏陶下,大学选择了军事上应用广泛的红外热成像专业。

1999年,在国企安稳工作了12年的黄立,追逐下岗创业浪潮,建立高德红外的前身——高德电气。

那时,几乎只要有资本,随便做点生意都能来钱。积攒了30万元的黄立,却依然选择了赛道很窄的红外传感方向。

这是一次大冒险,当时国内红外传感基本只有军工企业在做,民营市场则全被国外企业垄断。甚至,一个国外核心器件就要几万,30万扔到里面,可能连水花都看不到。

黄立却坚信“技术终将获胜”,并把辛苦赚的钱大胆投到研发,顺利研制出我国第一套非制冷焦平面红外热成像仪。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探测目标红外热辐射,将其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无论是黑夜还是雨、雪、雾、烟等恶劣环境,都能成为理想的“千里眼”工具。

这类通常应用在军事、交通及各类特殊作业中的产品,民用消费市场并不广阔。即便技术做到了全国领先,高德还是勉强生存。

2003年,一位武汉副市长突然打来电话,询问黄立是不是做热成像仪,能否在不接触下给发烧病人测体温。黄立回答可以,副市长便立刻让他查下仓库存货,并全部紧急调到武汉机场、码头、车站等场所,配合湖北省疾病防治中心筛查非典病人。

突然爆发的非典,让红外测温设备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装备之一。

彼时,由于红外技术的敏感性,红外探测器这样的核心芯片等部件美国不让卖,法国则需要三个政府部门长达半年的审批。因此,国内很多企业一般只常备几十个关键器件。

但黄立足够有魄力,马上请来了法国一家红外探测器件企业的销售总裁,谈判后一次性拿下一千个器件,并连夜批量生产。

他还敏锐地派遣一个小组,带着型号为IR230的机器去北京。一开始,连首都机场都进不去,费了很大劲,才勉强同意让他们的设备放在十来种免费赠送的国外机器后面。

试用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只有黄立公司的设备,能在一秒钟测出几百人的体温情况。首都机场果断退掉了其他免费样品,唯独二十多万一台的高德产品,一下订购了30台。

一战成名的高德,不仅主导了当年95%的市场占有率,且让国内红外测温领域第一次并至今,都大规模用上了中国人自己的产品。

黄立感慨地说,我们的成功不是偶然。三年技术投入,终因公共安全的需要修成正果。

2019年底高德年会上,有人提出IR230销量太少、维护成本太高,是时候让它荣退了。但不料,2020年新冠疫情让这款老产品改进后再次大显身手。

不过,新推出的IR236有了重大且根本的改变:前者装着低端进口芯片,后者则用上了高德红外自主开发的“中国红外芯”,疫情间其投放量更是超过了150万枚!

命运的转折点,和华为面临的境遇极为相似:未自主的核心芯片被美国制裁。

2008年,高德的红外热成像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对美企形成了强大竞争压力。美国便对法国施压,要全面禁止向高德红外提供任何红外芯片及相关技术服务。

“人家让我们活,我们就能活;人家想我们死,我们就得死”,黄立觉得特别憋屈,但也更坚定认识到,“核心技术,一定要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背水一战的黄立,痛下决心“要么死掉,要么冲出重围”。

不过,高德红外不仅没人才、没技术、没材料、设备被封锁,更难的是整个技术链条有近三百个步骤,“任何一个小环节不过关,就全部完蛋。”

当时都认为,红外芯片研发成功概率不会超过10%。一场九死一生的壮举,就此从零起步。

没试验设备,就去借外地专业研究所的设备;没技术参考,科研人员只能“硬刚”,仅制造红外芯片的基本原料氧化钒,就耗时2年多、1000多次试验。

最大的问题,还是没钱。设备折旧一年高达几千万元,车间里一年光电费又是几千万元,而高德红外全年营收不过1亿元。

2010年,高德红外顺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资近20亿元。有朋友劝黄立,先跨行搞搞房地产,把钱全砸到芯片里不值当。“够轴”的他,却还是坚信“技术制胜”。

2017年,耗时9年多、投资近20亿元、突破数百项技术难题和数千项工艺难关,高德红外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制冷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终于成功面世,并于次年量产。

结果是,高德红外当年就达到10亿级营收,并连续几年翻倍增长。2020年全球热成像市场上,高德红外更以17%占比居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FLIR。

这一成就,不仅激励了海康威视、睿创微纳等中国红外传感巨头,相继崛起。红外芯片国产化,更让我国的夜视、夜战、精确打击等高科技武器装备,开启了大规模列装和研制序幕。

高德红外的自主量产和成本能力,还让国产芯片均价降低近一半。以前只在豪车上使用的红外技术,也开始落地广汽埃安、东风等国产自动驾驶及乘用车。

中国红外传感的军事和民用格局,自此改天换地。

这位华科大理工男,在精神气质上与马斯克有诸多相似之处:对科技都够狂热,也足够“狠”。

作为资深技术痴,黄立对创新研究无比着迷。比如他2015年进军无人机,嫌市面上无人机太大,便造出首款A4纸张大小的折叠式无人机。

甚至,旗下公司研发专利黄立能占一半,高德更是每年都有不少于20%的研发投入。

马斯克敢用“不锈钢”造火箭,黄立则敢让刚研发成功的芯片立马应用,不怕销售腰斩,更不怕返修和退货,只为倒逼发现并解决技术问题,让产品高速迭代。

黄立的经营思路异常简单:把一个行业做专做透,并储备好技术、资金、市场实力。时机一旦成熟,便毫不犹豫大手笔投入。

至于成功秘诀,黄立说民企成败至少80%取决于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就是最核心的。

这个曾长期连夜加班、几天不出实验室的技术大佬,在被问及背后动力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当我带着疲意走出实验室,天还没亮,还飘着一点雪花。我看到街角有一个小小的早点摊,一对小夫妻正在那里忙活着,雪花飘落在他们身上,空气里弥漫着武汉热干面淡淡的香味。这一个场面让我很感动,我想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肯定长不壮也长不好”,完全不同于马斯克个人英雄主义的家国奋斗情怀和人生追求,正是成就黄立的“红色密码”。

曾经,他也每天都睡不着觉,因为不止一个人对他“泼冷水”——这是该国家投资的事,你一个民企折腾什么?如果研发不成功,你半辈子的积蓄乃至企业前途,就全搭在里面了。

但黄立始终觉得,哪怕未来50年、100年,红外热传像技术都是国家需要的。冲破西方40余年的技术封锁,把芯片这条路走通了,底气会完全不一样。

2022年3月,美国商务部霸道宣布禁止中国企业向俄罗斯提供红外芯片,民用的也不行。

但专门用俄文给客户做了个销售网页的高德红外,却不在制裁名单上。原因很简单,对完全独立自主的高德红外而言,制裁是毫无威慑力的“白费劲”。

黄立更大的梦想,是成为雷神这样的“军工巨头”,要做民营造导弹第一人。

2014年,高德红外便成为中国第一家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企。其开发的某新型车载反坦克导弹,更成为中国首次列装的民企武器系统。

3月19日,高德宣布与某公司签订重要外贸合同,涉及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产品的国内采购,总金额高达3.34亿元,军工出海梦再跨一大步。

不过,现在的高德红外,却面临增长失速,业绩下滑的挑战。

2023年10月31日,高德红外发布前三季度报,公司营收16.12亿元,同比减少6.27%;1月31日,高德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不足1.2亿元,同比下降76.09%-84.06%。

高德红外的股价则从2020年时50元左右的高点下跌至如今不足8元,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衷华脑机接口的重大消息被黄立在“两会”期间专门强调后,高德红外的股价一度拉出三个涨停,但很快又回到了跌势。

尽管黄立坚信,“没有理想、赚点小钱,那不是高德的目标。”不过,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如何给投资者更好的回报也实在是他应该正视的责任与使命了。

[1] 《高德红外:国外卡不了我们脖子》 光彩杂志

[2]《追光者》 经济日报

[3]《黄立:高德红外还有更大野心》 支点财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704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