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起底中国电动车出海难:受日企游说影响大,中国车企呼吁不要内斗

访客 2024-03-27 18:10:54 69948 抢沙发

江西赣州:新能源汽车排列整齐 等待销往海外市场。来源:视觉中国。

起底中国电动车出海难:受日企游说影响大,中国车企呼吁不要内斗

特约作者|罗元 、

编辑 | 王伟凯

出品 | 棱镜 · 腾讯小满工作室

" 这是趋势。" 当被问起近期中国电动车在海外遭遇的不利,一位驻欧洲的日系车企战略研究部门负责人对《棱镜》作者说。

这样的解释让人百口莫辩,明明有人为因素,但却告诉你规矩就是这样。

综合近期关于电动车市场的动态,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的电动化进程正在被延缓:奔驰放弃了 2030 年全电动化目标,福特停产了明星电动车型,印度尼西亚政府要转向日系车擅长的混动(HEV)。

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部分国家仍在对电动车进行补贴,只不过,补贴规则对本国车企更有利。

2024 年 3 月 19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 2024 年度的纯电动车补贴,对比亚迪海豚车型的补贴上限比 2023 年减少了约一半,而丰田的 BZ4X 车型和日产的 LEAF 车型不变。

2023 年底,法国政府公布了电动车补贴车型名单,将中国车排除在外,同样是用了评分的办法,根据规则打分的结果就是:中国车达不到标准。

" 中国电动车目前的性价比、产品力、质量有目共睹,可惜全球汽车市场,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竞赛场,而是一座被隐秘力量支配的古堡。" 一位中国车企东南亚高级管理人员这样向作者形容。

近期,《棱镜》作者采访了多位国内外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以欧洲、东南亚、美国市场为切入口,试图解密这座 " 被隐秘力量支配的古堡 "。根据作者的观察,支配这座古堡的神秘力量有三股:

第一,市场的力量,其被现有的全球汽车产业龙头所主导。

第二,至少包括丰田、雷诺、宝马在内的车企的游说力量。其根本目的是减缓电动车整体发展步伐,为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建设赢得时间,或者为其替代性技术(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赢得时间。

第三,社会运动的力量,例如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罢工运动。

应该如何破局?一位资深从业者给出的建议是:中国电动车及相关企业首先应该团结,集结力量,其次要专注突破单一市场,并拿出深耕的决心,长期投资、耐心经营。

(中国电动车近期在海外遭遇的不利以及全球电动化趋势的延缓,资料来自于网络,作者制图)

" 丰田章男道出了欧洲车企的心声 "

" 丰田、宝马、雷诺,是最希望延缓电动化进程的,圈子里都心知肚明,虽然他们口头上都说支持。" 一位法国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对作者说。

在他看来,在欧洲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利益集团花力气游说政府,一个社会广泛达成共识的事情,是不会中途突然戏剧性转变的。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下称 ACEA)是欧洲最大的汽车行业游说组织,由宝马、奔驰、大众、雷诺等 15 家车企出资并主导,其一大功能就是表达观点、游说政府、影响政策,丰田于 2008 年加入 ACEA。

雷诺、宝马,是日系车在欧洲最主要的同盟,他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交叉持股或业务关联。

(日本汽车企业与欧洲车企之间的股权及业务合作关系, 图片来自于日本汽车工业协会)

2021-2022 年,ACEA 的主席职位由宝马集团 CEO 奥利弗 · 齐普斯(Oliver Zipse)担任,2023 年以来,则由雷诺 CEO 卢卡 · 德 · 梅奥(Luca de Meo)担任。在他们任期内,ACEC 的游说话术,更加倾向于延缓电动化进程、支持氢能源和内燃机。

ACEA 的主席由会员车企 CEO 组成的董事会选举,通常可任两年。

2022 年 8 月,沃尔沃汽车宣布退出 ACEA,因为沃尔沃汽车信仰纯电车,计划在 2030 年转变为 100% 销售纯电车的企业,甚至将燃油发动机资产都转移给了吉利汽车。

根据 Automotive News Europe2022 年 8 月 3 日报道,沃尔沃汽车 CEO 曾表示,欧盟的目标是 2035 年禁售燃油车,这原本就已经比其目标晚,但是 ACEA 却仍在游说,要进一步延期。

2023 年,欧盟的燃油车被撕开了口。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本于 2022 年 10 月就 2035 年禁售燃油车达成了一致,但 2023 年 3 月,欧盟又批准了一项法规,允许 2035 年之后继续销售使用电子燃料的内燃机。

沃尔沃汽车目前未调整其 2030 年目标,另外,ACEA 虽然在 2022 年失去了沃尔沃汽车,但将在 2024 年迎来日产汽车的加入。

ACEA 于 2023 年 8 月 31 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题为《欧洲能匹敌中国龙吗?》的文章,直言中国车的涌入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工业的面貌,对欧洲制造业和就业带来风险。

2023 年 10 月,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ACEA 于 2023 年 12 月 14 日在其网站上援引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说欧盟车企处于被动,恰是由于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对电动车的支持,随后的 2024 年 1 月 31 日,ACEA 在其网站上刊文,呼吁政府拿出更多支持。

欧洲车企对电动化的态度,也从支持转向了延缓。

早在 2021 年 7 月,奔驰曾宣布,计划在 2025 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 50%,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奔驰的财务总监在此前的财报会议上也说道,奔驰要将 2019-2026 年间对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技术投资减少 80%。

作为全球前十大车企,奔驰的销量规模超过 200 万辆,是沃尔沃的约三倍,奔驰也是电动化决心最大的车企之一,要在 2026 年之前向电动化转型投资 600 亿欧元。

但是,2024 年 3 月奔驰的财报沟通会上,奔驰 CEO 却改口:将 2025 年 50% 电动化的目标推迟到 2030 年,并且仍将继续更新内燃机车型矩阵。

" 不能说欧洲车企在日本人的指令下行事,而是说丰田章男的观点恰好道出了某些欧洲车企的心声,所以他们采用了类似的话术。" 上述法国汽车行业分析师说。丰田章男是最早公开发出抵制电动车言论的人,他反复强调不应 100% 转向电动车,且步伐应慢一点,应同时发展氢能源、混合动力。

不过,对于电动化和中国新能源车的态度,欧洲车企也并非铁板一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法国汽车巨头 Stellantis 集团的转变,其 CEO 在 2022 年巴黎车展上说欧盟应提高对中国车的关税,但 2023 年 10 月底却宣布入股零跑汽车,并计划于 2024 年在波兰组织零跑汽车的本地化生产。

背后的推动力来自日本

2024 年 3 月 25 日,小鹏、极氪等中国车企高调亮相曼谷国际车展,并宣布进入泰国市场。这让这个临近的海外市场再次受到关注。

东南亚的汽车市场与国内有相似之处。一方面,那里是中国电动车出海最重要的战场,虽然市场容量比不上欧洲,但距离近,关系紧,聚集了最多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另一方面,当地市场此前几乎被日系车独占,竞争格局类似,中国电动车遭遇的阻力也相似。

相对来说,泰国对中国电动车态度最友好,当地政府于 2018 年开始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实行零关税。如今,泰国已经聚集了最多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包括长城、名爵、比亚迪、哪吒、长安汽车、埃安、小鹏、极氪等。

但是,中国电动车在东南亚的形势不容乐观,当地市场开始出现微妙的转变。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日本车企擅长的混合动力(HEV)于 2023 年大幅度反超了纯电动车。根据印尼法律实务评论的观察,印尼政府目前正调整政策,计划将 HEV 也纳入激励。

(印度尼西亚 HEV 和 BEV 销量对比,单位:辆 数据来自于印尼汽车工业协会,作者制图)

这个转折的意外之处在于,印尼政府此前选择的是纯电动车路线,并不鼓励 HEV,在 2021 年甚至还上调了 HEV 的消费税。

根据多位资深从业者的分析,背后的推动力来自日本,站在前台的是印度尼西亚汽车工业协会。

印尼汽车工业协会与 ACEA 类似,也是一个游说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其控制权集中在日本企业手里,现任董事长来自于日本车企五十铃,主席和几个副主席全部来自本田、丰田等日本企业,只有财务主管是来自于宝马汽车。

事实上,日本车企一直都在印尼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023 年上半年,印尼汽车行业接受的外国投资总共有 7 亿美元,其中有 6 亿美元来自日本,印尼每年销售的约 100 万辆新车中,40% 以上是日系车,印尼政府重点发展的能源是核能、氢能、氨能,也与日本步调相似。

印尼政府此前提出要将其汽车排放标准从欧 4 提升到欧 5,印尼汽车工业协会则在网站上发文,并引用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负责人的话说:升级所用的燃料更贵,印尼本地的燃油不达标。

印尼 2017 年升级为欧 4 之后,始终没能继续升级为欧五,而周边的印度、越南、新加坡均已升级。

(印尼汽车工业协会第一主席 Jongkie Sugiarto, 图片来自于印尼汽车工业协会)

2019 年印尼颁布第 55 号总统令,给予电动车进口激励政策。印尼汽车工业协会 2024 年初发文指出,此政策导致印尼外贸陷入被动,由于大量进口,2023 年贸易顺差降低了一半。2023 年印尼政府发布了 79 号总统令,更新了 55 号令。

新政策要求在印尼销售的电动车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印尼建厂,满足 40% 的本地化率,另外,如果想要领取补贴,必须在银行交纳等值的抵押品。

这实际上对日本企业更有利,因为日本车企原本就在印尼拥有相对完整的供应链。而由于本地动力电池供应不足,中国车企即便投资建设了整车厂,也很难满足本地化率的要求。

东南亚市场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桥头堡,有不少车企担心,印尼的这种转变,可能会向周边其他国家扩散。

美国电动化正在延缓

在谈论中国车企出海的话题时,美国市场无法回避,虽然中国车企早早地在那里布局,但一直步履维艰。

比亚迪于 2013 年在美国兰卡斯特建设了工厂,生产电动客车,本地化率达到 70%,但 2020 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授权法案》,禁止政府花钱购买中国公司制造的火车、地铁、客车。

其实,早在特朗普时代,美国就对中国汽车进口征收 25% 的高关税,并延续至今。

拜登政府于 2022 年推出的《减少通胀法案》又规定,电动车要想获得补贴,必须在北美组装,并且不能使用中国的电池,即不能在中国生产,合作方也不能是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的公司。

与中国车企遭遇不同的是,日本车企要顺利很多,美国是本田 50% 以上的收入来源地。

2008 年丰田在美国遭遇危机,美国议员严厉批评丰田车,但短短几个月之内,美国媒体对丰田的批评销声匿迹,严厉批评丰田的美国议员改口称丰田是值得信赖的公司。

自本田于 1983 年在美国建立第一座日系车的工厂以来,日系车企在美国累计投资超过 600 亿美元,目前直接聘用超过 10 万人,通过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等上下游,总计雇佣人员超过 200 万人。

美国不需要围剿中国电动车,其电动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延缓了。

最具代表性也最戏剧性的是福特汽车 F150 车型的电动化进程。作为美国最畅销的车型,福特于 2022 年 4 月开始生产电动版的 F150 lighnting,福特 CEO 于 2023 年 5 月提出,要在 2022 到 2026 年之间投入 500 亿美元发展电动车和电池,当月还与马斯克在推特上召开了公开网络会议,讨论在美国推进电动化。

不过,2023 年 8 月,福特花了 6 周时间升级的电动车工厂刚刚重新开工,2024 年 1 月,福特就突然宣布停产 F150 lighnting,并分流了 1400 名电动车项目的雇员,其中一半被调去生产燃油车型福特烈马和 Ranger 车型。

通用汽车原本计划在美国密歇根州开设第二家电动车工厂,也于 2023 年 10 月中旬宣布推迟到 2025 年底。

与其他地区不同,在美国电动化延缓的过程中,日本车企的游说活动并未显现,站在前台的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下称 UAW)和美国政客。

UAW 于 2023 年 9 月到 10 月底,对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Stellantis 进行罢工,除了在组织生产线上的工人罢工,UAW 还动员了经销商、物流、零部件企业的工人罢工,使得三大车企的生产、销售陷入困境。

UAW 也于 2024 年 2 月宣布,计划在 2026 年之前投入 4000 万美元,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工人也组织起来,并提出计划进一步团结墨西哥的工人。

这势必将阻碍美国的电池发展,客观上也制约电动车的发展。另外,美国从墨西哥获得低成本电动车零部件的通道,也难免受阻。

短期来看,美国电动化延缓的最大受益者仍是日本车企。电动车型生产和销售的延缓,为日本燃油车型、HEV 车型的推广,提供了空间和时间,UAW 罢工斗争导致三大车企的减产,让美国车价格提升,也让日本车更好卖了。

2023 年,丰田在美国的收入大幅度提升。

但是,UAW 的罢工斗争也是双刃剑。目前,UAW 正将斗争范围扩大到在美国的其他车企,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日产,以及宝马、奔驰、大众,还包括特斯拉。工人代表们在 UAW 网站上不断发声,指责日本车企迫害员工。

不过,UAW 于 2024 年 3 月 20 日在其网站发布声明称,将电动化延缓归因于工人运动完全是亿万富翁阶层推卸责任的诡计,工人的诉求与电动化进程并不冲突。

" 对中国车企来说,最重要的是团结 "

为了阻击中国电动车,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政策限制下的畸形状态。

海外市场的电动化进程,落后于中国大陆市场。中国大陆市场已经实现了电比油低,不到 8 万元的比亚迪秦系列车型,内饰、智能化水平要高于同级比的合资品牌燃油车。

但是在美国,燃油版的 F150 车型售价约为 3.6 万美元,而电动版的 F150 lightning 起售价高达 5 万美元;雪弗兰 blazer 车型,相当于国内 18 万左右的紧凑型 SUV,其燃油版在美国售价约为 3.5 万美元,电动版售价高达 4.9 万美元。

即便是在泰国,比亚迪的 ATTO 3(元 PLUS)车型售价也折合约 20 万元,比中国大陆的售价高一倍,也比当地同级别的燃油车型贵许多。

而日系车的 HEV 车型,由于供应链配套齐备、具备规模优势,在海外,基本上实现了与同款燃油车相同售价。例如,美国市场的丰田凯美瑞燃油版约为 2.6 万美元,HEV 版本约为 2.9 万美元。

" 究其原因,是规模效应、贸易壁垒。" 一位中国造车新势力车企高层对作者说。由于具备规模效应,加上本地生产,能卖的便宜,从而能进一步促进需求、提升规模,形成良性循环;无论是在中国大陆的电动车,还是在全球的日系 HEV 车型,均是如此。

但是在海外,受贸易、政策壁垒的影响,中国电动车、电池海外产能尚未落地,很难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售价高。而海外车企,由于警惕中国车、中国电池,不能快速依托中国供应链降低电动车成本,同样也陷入了规模低、售价高的死循环。

丰田在美国的电池工厂计划于 2025 年投产,欧美大部分车企的电池产能大部分也需要到 2025 年前后才能投产。海外很多地方,目前充电桩也不充足,需要时间建设。

另外,日系车企重金押注的氢能源车以及固态电池,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低成本快速普及的阶段。

"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场休息,延缓对手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选择。" 上述中国造车新势力高层对《棱镜》作者说。他认为,目前的形势下,对中国车企来说,最重要的是团结。

中国电动车在海外,尽管遭受政策门槛、贸易壁垒、各种排挤,但是并没有发现外国车企直接对中国车企、车型展开攻击。实际上,中国电动车,遭遇到最直接、最狠的攻击,似乎并非来自外国。中国电动车同行之间的互相伤害一直备受争议。

未来,中国电动车有可能在迎来一个结盟的欧洲或日本对手。本田与日产结成联盟,欧洲也有声音呼吁大众、Stellantis、雷诺之间的结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994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