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一年即见效,这些权益公募成固收“弄潮儿”,为何其他公司不能复制?
2023年以来权益行情低迷,公募基金规模在“债牛”行情中稳步增长。在这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权益型公募(指过往以权益为主或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发力固收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基金业“弄潮儿”。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发力固收成了他们的“第二张面孔”。从一只只数十亿的“爆款”基金来看,这些公司不仅应验了“公募业务以固收为基本盘”规律,且如某些观点调侃那样“布局一年即见效”。
但实际上,这些案例主要是个案式的,并非每家公司都适用,热闹和门道大有不同。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只是顺应趋势做出调整,但他们都有着较为优厚的资源基础。从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跟踪来看,个别公募的固收布局实际早在前几年权益行情高涨时就开始行动了。事后来看,让市场惊叹的实际上是他们的前瞻性战略眼光。
固收成“第二张面孔”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29日,2023年以来全市场新发行基金总规模为1.48万亿元,其中有1.08万亿元为债券基金,占比达到72.97%。即便仅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对象,同期成立的501只债券基金总规模也达到了1.07万亿元,平均每只发行规模就高达21.53亿元。在这过程中,部分权益型公募发力固收业务,在开启“第二增长曲线”中成为基金业“弄潮儿”。
比如,兴证全球基金在该期间一共成立6只债券基金,总规模高达为292.57亿元,平均规模48.76亿元。其中,成立于今年4月的兴证全球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基和成立于去年的兴证全球恒荣债基、兴证全球恒远债基,规模均超过了70亿元。相比之下,已是老牌固收大厂的博时基金,同期成立9只债基的总规模不过149.23亿元,平均规模为16.58亿元;鹏华基金同期成立11只债基,总规模为269.53亿元,平均规模为26.95亿元。
包括上述6只债基在内,兴证全球基金同期成立的12只基金总规模为336.24亿元。即是说,兴证全球基金自2023年以来的新成立基金中,有87.01%为债券基金。很显然,对这家走出谢治宇、董承非、任相栋、邹欣的权益公募而言,发力固收已成了他们的“第二张面孔”。
这一情况同样发生在了有着刘彦春、鲍无可、杨锐文一众权益明星的景顺长城基金身上。2023年以来,景顺长城基金一共成立过6只债基,在同期成立的21只基金中数量占比不足30%,但6只债基的发行规模达到了192.96亿元,在21只基金的269.72亿元的总规模占比例超过了70%。
再来看葛兰、曹名长、周蔚文以及周应波早期所在的中欧基金,2023年以来大约成立过34只基金,总规模约为183.74亿元,其中仅有7只债券基金,但总规模却接近120亿元,占比超过60%。
中小公募方面,此前一只主打“权益牌”的泉果基金,则在今年4月成立了公司首只偏债混合基金,规模达到了41.22亿元。另外,低调的权益基金经理周海栋所在的华商基金,2023年以来成立的4只基金,规模接近160亿元。
前几年已开始行动
上述权益公募在过往一年里发力固收,被市场解读为顺应市场行情变化做出的调整。2023年至今这段时间里,权益基金发行遇冷,以中短债和长债所在的固收产品,是支撑基金规模持续增长的重要主力军。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伴随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提升,近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者面对的客户和在管资产规模出现跃升,同时投资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过去权益投资占比较高,现在包括固定收益、多资产等投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为顺应这个发展趋势,窦玉明说到,中欧基金在多策略产品线上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已形成了“1+1+N”产品线,即立足权益(第一个“1”)、强化固收(第二个“1”),“N”则是指升级多资产和量化投资,孵化更多元产品线。
从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跟踪来看,个别公募的固收布局,实际上早在前几年权益行情高涨时就开始行动了。事后来看,更让市场惊叹的是这些公司的前瞻性战略眼光。
以景顺长城基金为例,该公司在2019年以来这一轮权益大发展中走出了刘彦春、杨锐文等知名基金经理。但景顺长城基金早在2020年就从国投瑞银基金挖来了固收大将李怡文,出任固定收益部稳定收益业务投资负责人。李怡文从2010年就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当时已是固收领域知名基金经理。将李怡文招入麾下后,景顺长城基金随后大力发展“固收+”,逐渐朝着总经理康乐描绘的“长板加宽、短板加长”方向发展。事后看来,景顺长城基金这一布局恰好赶上了2020年之后那波“固收+”发展大潮流。
而更早布局的非银行系公募(银行系公募由于股东业务协同关系,业务发展天然就有明显的固收倾向),固收业务同样是近段时间以来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以券商系公募中信建投基金为例,根据2024年一季报,该机构的公募总规模在今年一季度增长了105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规模增长都源于固收类产品。数据显示,规模增长最大的单只基金为中信建投稳祥,一季度的规模增长超57亿元。
并非每家公司都适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权益型公募都选择在“逆风期”发力固收。同花顺数据显示,近些年同样以权益投资著称的前海开源基金和中庚基金,2023年至今没有发行过债券基金。另外,长期以来就主打固收投资的博远基金等公募,在这轮固收发展潮流中同样乏善可陈。
“公募业务以固收为基本盘,是基金业一大发展规律,能长期稳健发展的基金公司,基本都有着稳定的大规模的固收业务。这些业务能给公司发展带来持续稳健的现金流,这是公司持续前进、反哺创新业务,乃至度过某些困难发展时刻的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这样的规律并非每家具体的公司都完全适用。”某公募市场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该人士认为,在目前高度竞争和分化的资管环境下,增量的固收业务开拓同样不易。一方面,固收业务以机构客户为主,要形成稳定的信任度和黏性,这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资源投资,但大部分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社会财富和理财需求进入一个平稳增长阶段后,理财需求和资管机构之间的供需匹配基本已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固收业务客单量大但费率低,后期发力固收业务的公募,需要其他业务来反哺。除了此前在权益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大型公募,大部分公募并不具备这样的反哺基础。
“就这几年而言,固收业务有过几个窗口期。比如在资管新规之后公募基金承接理财资金,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窗口,当时推出‘固收+’基金的公募,依然是以传统固收大厂为主。这些产品的初衷很好,但他们在‘+’的股权部分过于激进,最终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投资效应,也没能为行业固收业务发展带来太多实质的经验借鉴。”某第三方资管机构高管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该人士认为,2023年这轮固收发展,更多是幅度过大的“股债蹊跷板”行情给部分基金公司创造的一个业务切换窗口。可以看到,这些权益型公募的固收业务,使用的大多是他们前期打下的资源基础,固收业务类型也基本是传统产品。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基金公司,应该很难在这轮固收发展中实现原始积累。他们应继续聚焦自身禀赋,一边做好当前事情一边期待下一轮行业红利释放,这样才有望从中探索到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