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白来!来大峡谷避暑,却发现竟然是螃蟹谷!
来到大峡谷避暑,意外发现这里竟然是螃蟹谷,令人惊喜不已,可以感受到清凉宜人的气候,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观赏到独特的螃蟹生态,这次旅行不仅避开了酷暑,还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和感受。
山涧小溪里的山螃蟹,苗家人的心尖宠。
苗家人的家园宛如一个“森系宇宙”。这里以山水为灵魂,各类动植物为精髓,共同构筑起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小世界”。在这片天地间,千百年来,每逢夏季,山涧溪流中的小螃蟹便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它不仅是孩童们的玩伴,更是苗家人餐桌上用以解馋的佳肴。此外,它还现身于苗族服装的纹饰图案中,点缀在苗族银饰之上,甚至融入苗族的神话传说,乃至成为图腾象征。
苗家人为何会对这些“横着走”的大自然精灵情有独钟?
苗家人敬畏的山野“小邻居”
在湘西武陵山脉幽邃的腹地,若你俯身于山涧清流之上,翻动一块青苔遍布的溪石,常能惊起一片细微的骚动。几只青灰或暗褐的小螃蟹,仓皇横斜,迅速遁入石罅深处。它们背负着如卵石般坚硬的壳甲,鼓着灵动的大眼睛,以无数光洁的细足在冰凉的山涧水中横行。这便是武陵山溪中世代繁衍的湘西华溪蟹,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山螃蟹”。
湘西的山溪为何能孕育山螃蟹?唯有向大山与流水探寻答案。
山螃蟹的生存,全依赖于澄澈的溪水和密集的岩石。而湘西的涧水,是山魂的吐纳。它源自云雾缭绕的峰顶,万古以来涓滴不息,沿着嶙峋的石壁蜿蜒而下,最终汇聚成溪。溪水既切割着山谷,也悄然切割时间,将嶙峋的岩石打磨成浑圆的卵石,铺满整个河床。因发源于高处,又得两岸茂密草木的荫蔽,这里的溪水清冽彻骨,即便在酷暑时节,仍凉意袭人。而水底的沙砾洁净无瑕,石隙间氧气充盈,偶尔有腐叶飘落其中,便成为滋养之源。此外,山溪清澈,水流时急时缓,石隙深邃,因此,湘西的山涧成为是山螃蟹栖息繁衍的理想家园。
湘西的大山也是苗家人的“庇护所”,那些大小不一的苗家聚落,要么隐匿于深山,要么依傍峡谷山涧的水流而建。苗家人以此隔绝外界纷扰,以大自然为邻。于是,山螃蟹自然成了他们的“小邻居”。
矮寨大桥下的德夯苗寨,便是隐匿在德夯大峡谷中的神秘聚落。长达10公里的大峡谷中,散布着9条小峡谷,其间密布着大小共计50余条瀑布,形成了壮观的瀑布群。这些瀑布或高悬于峭壁之上,或如细丝般挂在山间,再一起汇成涓涓清流,形成山涧小溪。这里不仅是苗家人的家园,更是名副其实的“螃蟹谷”。德夯苗寨的阿公阿婆常说,山螃蟹是盘古开天辟地时落在溪沟里的“活星子”。
在苗寨,山螃蟹不仅是共同守护山涧家园的伙伴,更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在苗族的创世传说中,始祖之一“仰阿莎”是从螃蟹挖掘的水井中诞生的龙女。她曾在清凉的水井边与螃蟹大王游方。仰阿莎问道:“螃蟹阿哥,你从哪里来?”螃蟹大王答道:“我从岩石窝中来,河沙滩上的石窝窝,那个地方美极了。”在这个神话中,螃蟹被视为苗族族群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神灵的媒介。
在湘西,苗族自视为“龙的传人”,而螃蟹作为山涧清洁水域的生灵,常与“龙”的意象紧密相连。在一些祭祀活动中,螃蟹的出现被认为是祥瑞之兆,象征着祖先对族群的庇佑。此外,在苗家人眼中,螃蟹还蕴含“送子”的寓意。在中国苗族第一村寨头村,传说有一对夫妇在纳老架桥时获赠螃蟹,最终繁衍出庞大的宗族。
苗族聚落还为螃蟹“过生”
在信奉“万物有灵”的苗族聚落,这只充满灵气的山螃蟹早已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苗家人为螃蟹举办“过生”仪式,甚至在苗服和银饰上以螃蟹作为装饰点缀。
苗家人历来有给动物“过生”的传统习俗。在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等苗族聚落,每年农历六月六是一个多节合一的重要日子,当地称之为“螃蟹节”“半年节”“尝新节”和“山歌节”。这一天,苗家人会全家团聚,亲友相会,杀鸡宰鸭,打酒买肉,共同欢庆佳节。选择这一天为螃蟹“过生”,是因为此时正值一年过半,阳光炽烈,天气炎热,山涧水流恰好升温,螃蟹开始活跃起来。它们成群结队地从岩穴和石缝中钻出,爬到小溪的石头上或河边的浅滩上晒太阳。顽皮的孩童则会蹑手蹑脚地去沙滩和溪石上抓螃蟹。这时的螃蟹肥美且易抓,只需稍加引诱便收获颇丰,这些螃蟹也成为六月六餐桌上的珍馐美食。
螃蟹因其吉祥的寓意,常作为纹饰出现在苗家人的服饰上。被誉为苗族“无字天书”的苗画,曾留下螃蟹的印记,它以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常与花、鸟一同构图,共同营造出热闹祥和的美好景象。而被称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的苗绣苗服,如百鸟衣,其纹样中也包含螃蟹纹。百鸟衣的纹样题材多取自自然,与人们的日常劳作生活紧密相连,涵盖所见所闻的动植物和器物。动物纹样常见有鸟纹、龙纹、蛇纹、鱼纹、蝴蝶纹、蛙纹、蜘蛛纹、螃蟹纹、蚯蚓纹、蜈蚣纹等;植物纹样则有枫叶纹、四瓣花、八角花、葫芦、蝴蝶花、四叶花、卷草纹等;几何纹样常包括回纹、人纹、井字纹、水波纹、十字花、菱形纹,还有一些难以命名的古老纹样。苗绣中的这些纹样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苗家的秘语。如苗绣中的螃蟹妈妈图案,与苗家人传说中的“蝴蝶妈妈”相呼应。螃蟹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被视为能带来好运和丰收的象征,在苗服上绣制螃蟹妈妈图案,表达了苗家人对土地和水源的感恩之情,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据清代《百苗图》记载,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共计八十三种。其中,湘西型苗族服饰尤为独特。每逢年节、赶集或做客时,苗族妇女喜爱在头帕上点缀银饰。特别是插头银椿花,苗语称之为“木比咬”,这一习俗在凤凰县的山江、腊尔山,花垣县的雅酉,吉首以及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广为流行。银椿花的设计别致,下端为插杆,中间则饰以螃蟹、蝴蝶、白鹤、虾子、梅花等各式图案,并缀以绿丝线花束,最终将椿花巧妙地插于头巾之上。而头帕上运用的挑花工艺,出现最多的是以蝴蝶搭配螃蟹花、菊花、石榴花、柿子花等,形成了“事事如意”“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寓意。
螃蟹是百虫宴里的“扛把子”
全世界的人类都爱吃蟹,生活在德夯大峡谷中的苗家人亦不例外。在物质并不充裕的年月,山螃蟹以其易得且味美,成为苗家人餐桌上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苗家人充分发挥其靠山吃山的智慧,将一只山螃蟹变幻出万千滋味。
在德夯大峡谷,吃螃蟹与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体系。德夯人称山螃蟹为“嘎地”,“嘎”在苗语中意为“荤菜”。当地人吃蟹讲究保留本味,连壳都要嚼碎吃掉。美食家蔡澜曾说,生吃螃蟹是最高境界,因为这表明螃蟹生活的环境无污染。德夯大峡谷中的山螃蟹虽然个体小,但精气神十足,它们生活的水域清冽见底,蟹体干净,毫无泥腥。当地人直接生吃,嚼碎后的蟹肉带着丝丝清甜。
每年六月,随着峡谷升温后的第一场雨,山螃蟹陆续从石缝、岩穴中钻出,迎来德夯的螃蟹季。这时,农忙之余的苗家人会去小溪里捕捉螃蟹,以解馋瘾。最常见的做法莫过于火塘煨螃蟹。将刚抓回的螃蟹在溪水中稍加清洗,趁着它们还在吐泡泡,丢入火塘的余烬中煨烤。不多时,灰烬中的螃蟹便会散发出水泽清鲜与火焰焦香交织的味道。拨开灰烬,取出橘红色的螃蟹,拍掉余灰,便可大快朵颐。这里的螃蟹本味十足,细白的蟹肉紧实清甜,蟹壳带着山野质朴的焦香,余味无穷。
擅长烹饪的苗家厨娘还会用苗家酸汤煮蟹。苗家酸汤由米汤、小西红柿及其他配料发酵而成,经过时间沉淀。取一小碗红色酸汤作为汤底,加入拍碎的老姜、大蒜、山胡椒等,熬煮至沸腾后放入清洗好的山螃蟹。蟹肉在酸汤的浸润下迅速收紧,山胡椒的独特辛香与酸汤的浓烈完美交融,霸道地渗入蟹的每一丝肌理。揭锅的瞬间,酸、辣、鲜、香扑鼻而来,仿佛能瞬间驱散夏日的沉闷与黏腻。苗家人还常用小螃蟹或溪流里的小虾米搭配洋辣子、海椒等做成虾酸,这也是一道特色开胃美食。
但在德夯苗寨,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成香辣小螃蟹或油炸小螃蟹。它是苗家人百虫宴的“招牌菜”。在苗家人吃虫的“日历表”中,桃花虫、桃花虾之后便是小螃蟹。小螃蟹剥去坚硬外壳,处理掉内脏后,直接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撒点辣椒粉即可作为零食。此外,螃蟹还可与干辣椒或青红辣椒同炒,加入大蒜和生姜,出锅便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香辣小螃蟹。这也是苗家人待客的时令佳肴。
德夯大峡谷的山螃蟹不仅喂野了当地人的胃,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在苗寨附近的小峡谷中,隔一段距离就能遇见炸螃蟹的老人或小孩。他们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放着煤炉和小铁锅,旁边的小桶装的是刚从小溪里抓的山螃蟹。碰到顾客,他们便用竹签串上三五只小螃蟹,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再在调好的辣椒油中滚上一圈,一串苗家风味的炸螃蟹便制作完成。这种螃蟹虽肉质不多,但品尝的是那嘎嘣脆香的独特氛围。
正值德夯大峡谷螃蟹活跃之际,它们不仅是苗家灶台上的鲜美佳肴,更是这片山水持续鲜活、永葆神秘的原生密码。
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图/潇湘晨报记者曹宇旋 矮寨奇观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