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万能险?中小险企净利下滑背后的双刃剑
包括万能险在内的理财型保险,曾为险企带来可观保费而备受青睐,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另一面正在反噬险企、尤其中小险企的利润、资本金、偿付能力。
从行业近期统计的76家人身险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来看,虽然整体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增长了6%—7%,但分化明显,40家人身险公司亏损,合计亏损超113亿元,大部分都是中小公司。
究其原因,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收益承压是之一,另有理财型保险存量规模较大的机构人士表示,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下行也会导致准备金提取增加,进而侵蚀公司利润。在2023年,准备金提取增加就是许多非上市寿险公司利润的拖累项。
近年来,防范利差损、优化负债成本管理已是人身险行业重要课题,险企采取了降低万能险结算利率、压缩规模甚至拟设追加设限等措施来应对,不过阻力仍然很多,中小险企如何破局?
01
何以难上难?
多重“不利”冲击投资环境
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即将到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当前,低利率环境仍在“围剿”市场,背后原因指向资产荒。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5月15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3%,较年初下降约0.2个百分点,续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3年期以下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均已跌破2%,较年初下降0.2—0.35个百分点。
资产配置以固收资产为基本盘的险企,对利率环境有高敏感性。据行业统计,76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超过2%(非年化)的仅4家,总投资收益率在1%—2%之间的有18家,其余险企总投资收益率皆不足1%。也就是说,如果同期产品利率超过相应水平,保险公司要“贴钱”经营。倒挂较明显的产品之一,就是收益率有优势的万能险,以行业统计的近80家人身险公司3月万能险结算利率对比,最低结算利率都不低于2%,最高的为4%。
“卖的越多可能亏的就越多。”有中小险企高管直言。实际上,利率倒挂在去年就已出现,敲响利差损风险的警钟。
除了投资端的利差损风险,利率下行还会导致寿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增加。这是因为其准备金计提多少,基于一系列精算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是“折现率假设”。根据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寿险公司传统险准备金的折现率假设的基准是“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因此,750天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寿险公司准备金就需要补提,进而对当期的利润和偿付能力造成负向影响。
前述机构人士表示,该公司就是因为理财型保险做得比较多,近两三年750日国债平均到期收益下行,导致提取的准备金增加,出现亏损。这也是很多寿险公司利润下滑的主因,据不完全统计的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2023年财报,去年投资收益率整体还算“过得去”,但因为计提准备金提高等原因,其中35家险企2023年度净亏损。
为何中小险企受冲击更明显?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在年初一篇公开撰文中称,受经济周期、竞争环境、经营理念和公司治理等因素影响,一些公司在产品定价中对预定利率、费率和死亡率的假设往往比较激进,导致负债成本过高。比如中小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监管设定的“预定利率上限”来定价产品,提升竞争力,导致保单成本高企。
另据一份调查文章,大公司可凭借庞大规模实现有效的成本分摊,也可凭庞大的投资体量获得更优质的长久期资产,但中小寿险公司很难做得到这些,一旦亏损,会带来净资产减少,进而实际资本减少,而做业务又会消耗资本金。在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情况下,资本金会越来越少,偿付能力指标变差,逐渐地难以为继。因此,在市场上看到有中小险企出现净资产为“负”的现象。
02
如何应对?
降利率、降规模、拟追加设限
优化负债成本管理已是人身险行业近年的重要课题,目前寿险公司探索的路径包括稳定资产端收益、进行产品转型等,在此过程中,万能险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切口。
为防范利差损风险,在今年1月告别“4时代”后,3月下旬市场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指导人身险公司进一步严格落实成本收益匹配原则,部分中小险企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进一步下调至3.3%,大型险企下调至3.1%。
事实上,在此之前,一些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已降到保底利率,反映其自身就有很强的降低负债成本的动力。“近年万能险利率一直在降,我购买的一款产品,结算利率从2016年1月的4.25%一路下降到今年2月的3%,也就是合同的最低保证利率。”一位行业人士对『A智慧保』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万能险结算利率下降趋势已延续6、7年,此前更多是因激进而被监管纠偏,近两年主要是随市场利率下行而做出调整。
还有险企主动压降包括万能险在内的产品规模。例如招商仁和人寿2023年普通寿险保费规模125.6亿元,同比增长15.8%,而分红险、万能险保费规模分别同比下降了77.8%、65.1%。招商仁和人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结合偿付能力预测情况及公司发展要求,对新单保费规模增长进行主动控制,分红险、万能险等对公司偿付能力和利润均有较大压力,因此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追求更有价值的保费增长,压降这两类业务的规模。
此外,3月一则“热门万能险产品追加规则拟调整”的消息也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样是险企为压降负债成本,从万能险规模端试图做出的一次调整。
在投资策略方面,许多公司也公开谈思路。中邮保险董事长韩广岳在年初出席一场论坛时谈到,险资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大类资产收益率下行、收益水平合意的长久期资产供给不足等挑战。一是面对低利率和股市波动,一些险资转向“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既加强长期债券资产配置、锁定收益,也通过权益类资产和创新另类资产来提高投资回报;二是为应对“偿二代二期”规则对险资运用的更强资本约束,资产配置更关注资本影响;三是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加大净资产和利润不确定性,资产配置更青睐兼顾高股息的稳健型资产;四是发挥险资大体量、长久期的优势,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
国信证券非银团队在近期一份报告中称,在经济增长中枢下降和利率中枢下行阶段,为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优化负债成本管理、挖掘增量投资机遇仍是行业转型关键。除了监管持续引导寿险产品降低预定利率及结算利率外,险企负债端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增加负债端弹性成本降低刚性支出,资产端要进一步挖掘包括OCI权益类等资产在内的投资机会,叠加相关政策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打开险资配置空间。
03
破壁战怎么打?
重保障、重特色化经营是关键
不过,险企目前还面临许多阻力。
其一来自客户。如前述热门万能险产品追加门槛计划搁浅,坊间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客户不买账,“该款产品销售过程中,主打的一大卖点就是万能险账户无限追加,现在产品上市不到一年就准备调整追加规则,确实难以接受”。实际上去年增额终身寿利率“换挡”之时,产品衔接问题就让险企焦灼,因为大多数客户仍偏好固收产品,对分红险、连投险等转型产品接受度尚不高。
另一大阻力来自股东。据调查,目前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的股东仍非常青睐规模,“规模至上”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规模仍是公司管理层考核的核心指标。
如何破局?首先保险公司要正视自身定位。杨峻指出,保险公司应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为客户打造保障基石,而非简单粗放地以“保本”“高收益”等标签,错配客户的综合保障需求。而且作为社会经济的“减震器”,保险要起到风险防范的效果,避免过度放大经营风险,反而成为风险制造者。
另有中小寿险公司高管进一步提到了特色化经营。“之前储蓄型产品的模式,无论是3.5%或3%的定价利率,都仅仅是将银行储蓄搬到保险账户里,并未带来更多价值。未来我们更要做好保障,从金融思维转到厂商思维。要做好重疾险、医疗险,虽然这些很难,但它们是刚需,也更能体现出中小寿险公司存在的意义。”
同时,险企也在期待监管给予更大支持。近年来,监管先后调整了保险公司绩效考核、险资配置权益资产偿付能力相关因子、国有险企ROE考核周期等指标,引导和帮助保险公司摒弃粗放增长、规模制胜理念,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降低负债成本。
多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还期待监管为公司自救创造更大空间,包括将“报行合一”政策坚持执行下去,引导降低预定利率,鼓励分红险发展,在资本市场提供工具支持,以及调整“偿二代二期”规定,使保单未来盈余可有效增加偿付能力,减少750曲线下行的顺周期压力,提升险企对股东增资吸引力,对差异化发展提供有效政策支持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