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药品又又又降价,药企的野望与出路

访客 2024-05-20 18:28:10 73943 抢沙发

文 | 瑞思无限,作者 | 安美宣

药品又又又降价,药企的野望与出路

日前,步长制药对旗下核心产品脑心通胶囊价格进行了下调,最高降幅高达 19%。

脑心通胶囊,早在 1993 年进入市场,是步长制药独家中药品种。该药品在 2023 年的销售总额高达 29.37 亿元,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两成。

曾经医药白马步长制药,还没走出中药注射液严控导致的商誉承压。这次调价,势必影响到年度营收。在此之前,脑心通市场就表现出乏力情况。

从 2023 年业绩来看,脑心通胶囊(36 粒 / 盒)销售量 3743.47 万盒,脑心通胶囊(48 粒 / 盒)销售量 6607.23 万盒,分别同比下降 24.98% 以及 5.16%,销售量的下跌也带来了库存量的上升,2023 年脑心通的库存量大涨 113.6%。

如今核心品种盈利空间被压缩,步长制药的业绩压力或将持续。过去一年,医药行业控价政策如同照妖镜,加速了行业内部洗牌。对于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缺乏转型能力的企业来说,是一场严酷的考验。

步长制药,仅仅是生物医药领域众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可以预见的,随着医药控价政策持续推进,行业洗牌是大势所趋。中药企业或涉足化药,或创新药出海,或跨界做美妆……药企不断探索新的出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控价的不归路

根据公开报道,自 2023 年初以来,国家医保局约谈了 23 家企业,约谈后药品平均降幅超过 40%。

从河南、辽宁、山西等省份披露后的约谈名单来看,涉及品种数量超 30 个。比如,河南省公布了 115 个品规的药品调价信息,辽宁省对 527 个品规进行了价格调整。

2023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新增了 126 种药品,覆盖了肿瘤、新冠、抗感染、糖尿病、精神病、风湿免疫等慢性病用药、罕见病用药等多个领域。这些新增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高达 61.7%。

过去,名单省份在调整药品价格时大多针对国产药品,而外资企业药品很少被纳入约谈范围。然而,最近山西约谈中,辉瑞制药的慢病常用药立普妥和络活喜也被纳入了约谈范围。

药品价格也是每年人大代表重要议题。

"90% 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 50%,一点问题都没有。"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曾一语惊人。韦飞燕坦言,药企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这里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以回扣促销量,搞得药企都很累。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辅仁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文臣说,药品出厂价包含约 15% 至 20% 的提成,是业内潜规则。药价虚高,是在药品流通环节中层层提高的。

梳理近年药控政策发现,药价调控是条不归路。

" 集采 " 是从 2018 年开始执行,至今已经启动第十批;" 四同药品 " 价格回归政策,被看作是 " 最严价格治理 " 行动。对患者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利好,药品惠及众生健康,理应具有普惠性。但对药企而言,每一个政策背后都带来不小的挑战和更浓的寒意。

" 药店刺客 "

随着药品价格持续走低,公立医院市场的利润空间逐渐压缩,院外市场因其利润潜力而愈发受到关注。

据米内网数据,尽管公立医院在 2023 年仍占据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六成以上份额,但其 4.2% 的同比增幅已不及零售药店市场的 6.2%,更远低于网上药店市场高达 30.8% 的增长率。

药品价格歧视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存在于各公立医院之间,也存在于医院与零售药店、线上药店与线下药店之间。

以流感 " 神药 " 奥司他韦为例,去年流感季,院内价格低至 20 元左右,而院外零售药店的售价则高达 339 元甚至更高,价格差距超过 16 倍,被网友称为 " 药店刺客 "。这种巨大的价差也助推了部分药企如东阳光药去年上半年营业额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为何同款药品价格差异如此之大?业内人士指出,这受到运营成本、供应链、市场策略、税收、服务、地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有行业人士表示,与过去政府管控药品价格加价 15% 规则(瑞思无限注:特定情况下,药品销售价格相对于其实际购进价的增加幅度不得超过 15%。)不同,目前药品定价则更为复杂,不同渠道,不同地区均存在差异。

"一家药店经营的产品包括负毛利的、微利的,也有高毛利的产品。如果一款药的成本是五块,为了抢占市场,赔钱卖 4 块也行。" 曾任百强连锁总经理在媒体采访时表示。

药品价差是市场行为,品牌药在不同渠道价格也有差异,整体差别不是特别大。但不排除一些网上药店,为了冲销售额采取的销售策略。比如为了制造爆款,故意调低的恶意竞争行为,以期在日后获得更高的议价权

不同渠道销售,药企的收益大为不同。为平衡整体营收,某些药企还会在供销数量上想办法。今年上海华山医院等几家公立医院,就出现渐冻症患者纳入医保药品缺货现象,而作者通过走访发现,康复医院、连锁药房等仍然存在少量供货的情况。未来 " 同药同价 " 是否会全渠道执行很难说,但 " 药店刺客 "" 医院药房缺货 " 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药企想要生存,最终还是要走到创新的道路上。

追赶出海浪潮

近年来,伴随处方外流、门诊统筹、医药谈判药双通道、医保支付改革等政策持续深化,院外市场药价也并非世外桃源

这样的背景之下,创新药出海,成为 2023 年的一种现象,也是中国药企品牌力崛起的实力展现。潮流之下,有来自政策助力、营商压力、经营能力、愿景动力,其中跟国内药品价格密不可分。2023 年被看作是中国药企出海的关键年份,国内共发生近 70 笔创新药 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 35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多款新药成功闯关欧美,License-out 数量首次超过 License-in(授权引进)。

与此同时,截至 2023 年 12 月,国家药品集采已开展九批,耗材集采开展 4 批。最近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 58%;刚结束的第 4 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 70% 左右

这对仿制药或成熟药械产品来说是正常的,但对创新药来说有些 " 残忍 "。因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后期需要足够的利润支撑。

出口海外,中国药企开始探索 "在国内获取合理利润,在海外赚取超额利润 "的发展路径。比如,和黄医药在 2023 年全年收入增长 97%,至 8.38 亿美元,净收益为 1.01 亿美元。其中,其自主研发的药物呋喹替尼在美国取得市场销售额 1510 万美元。

跟其他行业的产品不同,出海需要考虑国别、族群的习惯和文化,但药物是针对全人类的疾病,国别、族群差别不大。诸如绿叶制药、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亿帆医药等品牌凭借创新药物如利培酮缓释微球、特瑞普利单抗等,这些直接在欧美市场上市的中国品牌,与其不断加强品牌创新与研发密不可分。

但实际上创新药出海闯关成功的还是少数。细数勇敢者游戏里的生物医药人,会发现他们除了拥有国际化的雄心,更大的驱动力还有来自惠及全世界的普世关怀。医药控价是条不归路,身处医药寒冬的药企,需要适应新政策、适应新渠道、探索新市场,深耕品牌研发和创新,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在新的竞争格局里找到自身竞争优势。否则,大浪淘沙,终将被加速淘汰。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39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