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对外国技术扶贫,现在是中国公司输出了?

访客 2024-05-27 12:26:54 8522 抢沙发

没几年前,人们的印象里,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车企开设合资公司,希望外国车企输入先进技术,来为国内市场提供优质的汽车。

对外国技术扶贫,现在是中国公司输出了?

国外品牌的技术天然就是好的。

然而世道变了,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创新技术,实现了产品和品牌的跃升,并且在布局全球汽车市场的同时,开始反向技术输出。

例如,丰田与比亚迪2020年共同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纯电动汽车。

去年4月份,丰田bZ3正式上市,采用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生产的电池,弗迪动力生产的驱动电机。并且有业内传言丰田计划使用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不过此事已被丰田辟谣。

同中国企业加速合作的不只有丰田一家。

今年4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构建一个基于区域控制及准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

这是自2023年7月大众入股小鹏以来,双方又一次携手,备受关注。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底层载体,电子电气架构决定着一款车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上限。

大众与造车新势力小鹏合作,既显示出大众对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也表明跨国车企对以小鹏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高度认可。

而今年5月中旬,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两家公司已通过关于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的所有必要性审批。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反向合资公司,零跑汽车此次扮演着产品和技术输出的角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标志性事件之一。

不过,与大众牵手小鹏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不同,零跑和Stellantis双方均强调,“零跑国际”的现阶段目标是增加零跑在全球的销售,把零跑车型销售到中国以外的市场。

对于Stellantis集团,此次合作符合战略规划,即到2030年其在欧洲售出的所有乘用车均为纯电动汽车,在美国售出的乘用车及轻型卡车中有50%为纯电动汽车。

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的合作能够快速推出更具成本优势、更高竞争力的电动汽车,推进集团电气化战略。

对于零跑而言,可以让零跑品牌的名字进入全球视野,增加卖车收入,并且规避部分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政策风险等等。

2023年,零跑汽车累计交付量14.42万辆,位于理想汽车(37.6万辆)和蔚来汽车(16万辆)之后,名列第三。

此次合作,可谓是财力雄厚集团与造车新锐势力的强强联合。

而提及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上汽集团具有强大的“破圈”势能。

数据显示,上汽乘用车双品牌(荣威、MG)全球终端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超27%;1-4月,上汽乘用车双品牌全球累计终端销售超29万辆,同比增长超23%。

今年5月10日,荣威发布了“DMH超级混动技术”技术品牌,将向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等合资车企外方输出混动技术。

此前,中国自主品牌向合资车企输出技术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纯电领域,例如比亚迪和丰田、大众和小鹏等。

而现在,插混市场展现出了比纯电市场更大的市场机会,自主品牌反向技术输出已经扩大到插混领域。

目前,大众汽车已和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共同打造插电混动车型,未来还会继续和这些合资伙伴探讨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上汽集团还与奥迪签署合作协议,将联合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打造三款纯电动车型。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发现,丰田与比亚迪、大众与小鹏、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上汽与大众等品牌合作,中国车企向外国车企输出技术的趋势格外明显。

曾几何时,别说合资企业了,就连国内自主品牌都需要引进外国车企的技术或模仿车型,来获得销量上的成功。

如今角色反转了,中国车企从模仿到超越,实现了电动化技术的*,这变化来之不易,足以振奋人心。

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的前瞻性布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油价高企、新一轮科技革命等现状,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同阶段适时推出了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新能源车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的“三电”和“双智”技术,构建起完善的供应链,在产品力和成本控制上形成全球比较优势。

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输出,还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出口模式,这是比货物贸易更高级的形态。

短期内,得益于技术和产品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然有增长空间。

但长期来看,随着出口规模的增大,不可避免会受到贸易保护的影响。而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将成为新的出口方式。

并且,从经济效益来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还是动力电池,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等技术,技术输出比产品销售利润更高。

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那种盲目崇拜外资品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投放,将会进一步蚕食合资品牌的市场。与其固守老路,不如早日掉头,与潮流新秀抱团。

增强在华研发权重以应对新能源汽车转型,已成为跨国车企的共识。外资品牌正在通过与中国公司加强合作、深化中国本地化研发,或购买生产平台、或共同研发产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依然要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新做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5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