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央国企狂买大模型,正常吗?

访客 2024-06-27 09:26:42 56222 抢沙发

当2023年,所有人都在担心大模型的落地难之时;进入2024年,仿佛一夜之间,大模型企业都中标中得数不过来了。

央国企狂买大模型,正常吗?

我们担心的是,就像元宇宙曾经从一线城市火遍三四线小城,元宇宙落地各种产业园,然后一夜之间近乎销声。大模型纷纷中标、落地,当然是好事,但,中标数量的暴增,是否正常?中标高潮之后,订单数会不会断崖式下降?除了央国企采买,大模型企业还能找到其他采买对象吗?

01 央国企正在狂买大模型

2024上半年即将过去,很多行业或许面临着订单数降低、行业需求衰退等困境,但上半年大模型行业的订单数,却远远超越了2023一整年。

百炼智能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招投标市场发起了190次大模型采购需求,采购规模达5.95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级别采购方多为央国企,千万级及以上的项目需求中有一半发生在4季度。

也就是说,2023一年的采购需求,不到200次(公开渠道可查询的不完全统计数)。但2024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大模型中标数量已经超过230个,还有数据显示已经超过260个。

有媒体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开数据,梳理统计了上半年大模型项目中标情况,发现今年上半年超230个中标的大模型项目中,中国电信、科大讯飞、智谱AI分别拿下16、14、12个订单,成功位居前三甲。

不过,科大讯飞也宣称自己是上半年中标数*。进一步梳理发现,中国电信中标的16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有9个都属于“本集团体系内的项目”,左手倒右手、自产自销的,当然不能算完全体商业化落地。

据科大讯飞公示,今年5月底升级的讯飞星火V3.5 Max,已在多个能力上超过GPT-4 Turbo 0429;6月27日,科大讯飞又发布讯飞星火V4.0。而百度文心一言更是早在2023年10月就发布4.0版本——都是4.0版本,看来所有人都想对标GPT-4。

有趣的是,还有媒体梳理表示,百度智能云才是中标数*:今年前四个月,百度智能云中标的大模型项目数量和金额位居行业最多,覆盖了电网、保险、城市治理、车网等领域,其中百度智能云中标的全国总工会机关服务中心项目,金额达到3158万元。

都是不完全统计,不管谁是*,大模型行业的中标与落地数量,毫无疑问是井喷了。大模型一方面,作为商业化成果最直接表现的中标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作为受开发者认可最直接表现的API调用量,也同样爆发式增长。

据透露,2024年4月,文心大模型每天的API调用量超2亿次,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只有约5000万次。从模型训练,到模型推理,生成式AI营收在百度智能云的占比正在逐步提高——2024年一季度,百度智能云营收47亿元,其中生成式AI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已经达到6.9%。

2023年时,国产大模型基本都是刚刚起步的1.0版本。但大家的版本号,却一个个都进化到3.5、4.0,非常快速。大模型中标数量,则是到2024年3月之后才开始大幅增长。而且,尽管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300家各类大模型企业,但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可查询的大模型中标案例,据数智前线梳理,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合计拿下的项目约有84个,占了总项目数的超35%。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主要大模型厂商的中标项目中,有超六成的项目都来自于央国企。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华能、国家能源集团等能源央企,

也就是说,是央国企的需求,支撑了大模型企业的商业落地。2024年大模型中标数量的快速增长,源头就在于央国企们的疯狂采买。

02 疯狂采买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多央国企都在一窝蜂采买?

或许,作为央国企,首先就要在开放AI应用上以身作则。不管是自己从头研发大模型,还是根据开源大模型进行训练,或者采买大模型来提供AI应用,央国企,必须尽快做出范例出来。

今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曾召开“AI赋能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央企要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智能经济形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会上有10家央企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一方面,国资委要求央企要担起发展大模型的重任。另一方面,央企还得为各类大模型的落地买单。

其实,有行业人士指出,央国企没有必要从头再打造一个大模型,正如百度李彦宏在多个场合所呼吁的,“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所以央国企中,既有自己“重复造轮子”的,也有积极与市场上的大模型企业合作做应用开发的。

向社会开放AI应用作为央企的责任,促使部分央企采买市场上的大模型。毕竟,央国企有着更强的实力,能够支付采买大模型的价格。

据财政部数据,今年1到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28465.1亿元,同比增长3.1%;利润总额17064.3亿元,同比增长2.3%。

在央国企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民营企业有没有取得类似的进步?

由于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我们就以民营500强企业为例。据《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2022年全年,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为16438.27亿元,仍低于国有企业今年前5个月的利润总额。

所以,采买大模型,还得看央国企的发力。

此外,产线升级改造的需求,也是一些央企计划采买大模型的动力。

像中国稀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今年1月29日就前往华为调研,主要交流产业数字化、稀土大模型等事宜。看来,后面稀土大模型的订单大概率就会被华为中标。而稀土产业中也已经有AI大模型质检机器人等产品落地,解决了小模型时代,稀土质检导入新规格时搜集缺陷样本难、标注样本工作量大、训练周期长等一系列难题。

除了大模型企业,方案商、集成商及工程商们也同样拿下不少中标。据梳理,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云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等不少方案商同样拿下千万元到亿元级别的订单。

尽管对央国企、大型集团、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今年发出的招标比选、中标结果的梳理无法覆盖所有订单,但整个行业似乎已经吹起了喜气洋洋的号角。

03 大家都在买,大模型就跑通落地之路了吗?

大模型的落地,其实不仅在象牙塔,在殿堂,也在人间烟火气中。

据报道,老板电器最近就召开了一场“食神”大模型的发布会。

不知老板电器是与哪家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的“食神”大模型,但大模型企业获得央国企、获得民企认可的同时,另外一个疑问也来了?

大模型,抢了数字化、SaaS企业们的生意了吗?

其实,最近一年来,通过大模型来提升企业办公、工厂质检等缓解的效率,其实已经让一些面向企业客户的SaaS软件公司遭遇了订单数下降的困境。SaaS企业,真的就不适合中国市场了吗?

当然,有一些SaaS企业,会把订单数下降,“甩锅”给大模型,认为大模型抢了自己的生意。同样也有SaaS企业,用大模型改造自己的产品,试图以此进入大模型赛道,分享大模型市场蓬勃涌现的各类订单招标。

毕竟,央国企的招采,一出手就是几百万几千万。

但当大家的关注点已经完全集中在央国企采购大模型的动向时,对于技术创新与突破的关注,是不是就弱化了?

大家都在比着宣传自己的中标数量*,哪怕其中有些中标金额是0,哪怕有些看似几百万中标额,但竞标第二名、第三名的报价可能是中标者的数倍,中标者完全可能是亏本拿标。

当然,亏本拿标也比无标可拿好,这样报表中好歹有营收,好歹能够分担研发成本。

但是,当一个企业深陷于订单数、中标数量的竞争之时,它的主要注意力还能在技术研发上?这些大模型企业中,到底哪些才拥有核心竞争力?中标数量最多的,核心竞争力最强吗?

恐怕未必见得。中标数量未必是检验核心竞争力的*真理。

我们还要尝试探讨一下,一些巨型企业购买大模型的真正动机。

或许,他们并非寻求与你建立长期的生态伙伴关系,而是先将大模型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自己的方案成熟之后,再推出来抢占市场。大模型企业,真的就无可替代吗?那些沉浸在获得订单的喜悦的大模型企业,恐怕也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将自己的未来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

仅凭几个、十几个百万级的订单就能确保企业的生存吗?投入数亿资金研发、组建团队,获得几千万的订单收入,这样的投入与回报比,实际上是亏损的。

如果没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即便是拿到央国企的订单也不足以保证大模型企业的生存。关键在于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大型企业之外,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多中小企业的认可。

当然,大模型企业或许也有苦衷。

毕竟现在很多行业,都面临订单数量减少的问题。中小企业没钱啊,只有巨型企业还有钱。这也逼得大模型在卷价格战,从智谱到阿里云,从火山引擎到百度智能云,纷纷掀起价格战,甚至在OpenAI要关闭中国API之时,各家大模型也在帮助开发者“搬家”时宣传自己的价格优势。

当然,价格极低的token数,很类似超市里的试吃,开发者觉得“好吃”,自然会继续使用其产品。如果价格战只发生在“试吃”阶段,那对行业也没什么影响,就怕价格战让行业都在亏损。

说不定,最近茅台股价和散茅零售价的下跌,就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订单数少了,也意味着各种商务宴请数量的减少嘛。

同样的,大模型企业不能陷入价格战、不能沾沾自喜自己家中标数量最高——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把行业,往火坑里推。行业或许避免不了卷,但还是去卷一些更高级的东西吧。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2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