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多位私募大佬最新发声,未来三四年市场大概率往上走

访客 2024-07-13 18:24:13 43824 抢沙发

7月10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4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私募基金论坛在上海举行,在证券私募基金圆桌环节,七大私募围绕2024年下半年股市投资新机遇,展开讨论。

多位私募大佬最新发声,未来三四年市场大概率往上走

圆桌讨论由思睿集团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富军担当主持,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杜昌勇,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康曼德资本董事长丁楹,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开思基金董事总经理胡彦如,毕盛投资联席投资总监王 康宁等六位资深私募参与研讨。

以下是各位资深私募投资经理的精彩观点:

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杜昌勇:我们相信经济是周期,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周期,在底部区域的时候,需要更加积极一点。股性转债的估值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低平价的债性转债,估值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下半年风险不在于外部,而在于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牛心”杀了。相反,随着股价、资产价格这些内部、外部的悲观因素反映充分,这时候需要为下一轮牛市做好准备。

康曼德资本董事长丁楹:从短期来看,市场可能还没走稳,3-4年周期大概率是往上走的。板块方面,短期看好高股息、出海。中长期更加看好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尤其是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

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从“否极泰来”的角度来看,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否极”的状态。从年初至今,港股整体调整幅度已经收敛。虽然A股现在还处于波动和调整,但是能观察到有力量在做支撑。从“泰来”角度来看,不少基金管理人在实现正收益,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因素,支撑着市场不断向上走。

开思基金董事总经理胡彦如:互联互通深化以后,包括ETF通、人民币柜台的推出,以及分红税的预期减免政策,对港股的高股息公司是长期估值提升的过程。同时结合国内降息的预期以及资产荒的背景,我们认为,高股息公司作为价值股的代表,行情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是有非常好的机会。

毕盛投资联席投资总监王 康宁:我们现在应该说非常兴奋,因为中国市场的估值或者说定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吸引力。新“国九条”出来以后,市场关注哪些公司会有分红、回购等,但我们认为要从更长期来看,我们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

思睿集团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富军:这跟大家理解的现在存在“资产荒”不同,现在遍地是黄金,需要大量的耐心资本投入进来,把黄金捡起来。

此次1小时左右的圆桌讨论,几位私募投资经理分享了对下半年市场走势、投资机会、市场风险等的看法,干货满满,以下是详细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底部区域可以更加积极行动

未来三四年市场大概率往上走

李富军: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今年走势跌宕起伏,最近市场又开始回调。我们都知道谚语说五穷六绝七翻身,到七月份的关键时点,请各位分享一下对下半年A股、港股市场走势的看法。

杜昌勇:虽然目前的宏观数据有压力,但2021年以来三年半的市场调整已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悲观因素,当前我们对资本市场并不悲观。因为无论从股市调整的时间还是幅度来说,我们觉得都是足够的,沪深300、茅指数、恒生科技股指数等,从高点下来调整都足够了,现在估值水平是有吸引力的,尤其香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悲观因素反映已十分充分。

我们相信经济是周期,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周期,在底部区域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一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者情绪极度悲观,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含权的资产很难卖得动,除了高股息的产品。从历史上来说,资管产品往往好发难做,难发好做,在目前的时间点我们倾向于可以适当地积极一点。

李富军:每次销售都是动量销售,业绩好的时候发现销量很好,在底部需要耐心资本进来的时候发现募资特别难,吴总对下半年的走势有什么看法?

吴伟志:本来认为春节之后市场有一些熊市结束的特征,随着发展,我们感觉还是有一些新变化,比如新“国九条”的推出和落地,对资本市场中短期的影响还不能低估,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长期正确的事,一定要做。对于眼下的资本市场,随着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完成,内需企稳增长,下半年依然处于熊牛转换期,可能还需要一点耐心。

李富军:乐观预期,长期的打算,短期有挫折,丁总对市场怎么看?

丁楹:看市场要看两个周期,一个是季度,还有一个是3-4年的库存周期。从短期来看,市场可能还没走稳,可能还会继续下跌。市场已经连续第八周下跌,这种惯性似乎很难结束。

但是站在3-4年库存周期来看,我们看到的东西相对是积极的。从中国和美国同步的库存周期在低位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一般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会有不错的行情。所以,整体观点是短期没走稳,3-4年周期大概率是往上走的。

李富军:丁总用周期预示了长期和短期,跟吴总比较相似都是3年的乐观的中周期,鲍总有什么高见,或者有什么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分享一下。

鲍际刚:这几年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的核心资产、小股票、消费、医药等都出现了比较长时间调整。从信息扩散度看,这么长时间,这么大幅度,以及目前交易量极度萎缩,都反映出了风险出清的程度。

从“否极泰来”的角度来看,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否极”的状态。港股情况可能更明显,从年初反弹到现在,包括前年到去年,整体调整幅度已经收敛。A股虽然现在还处于波动和调整,但是能观察到有力量在做支撑。另一方面,从“泰来”角度看,能够发现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已经有不少管理人在实现正收益,说明目前市场正处于一个渐进过程,大家也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因素,支撑着市场不断向上走。

李富军:即便再难的市场也有结构性的行情和结构性机会,再差的行情里也有优秀的管理人。胡总和王总在港股市场深耕多年,是非常优秀的管理人。胡总,当前怎么看港股?

胡彦如:开思基金是一家专注在港股市场研究和投资多年的机构,我们对港股市场下半年的机会相对乐观,我们认为市场向上的概率更大一些。当前港股相对于A股有更好的风险收益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港股目前仍处在低位,港股比A股更便宜,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看,港股处在历史的底部区域。

第二,港股会率先受益于注重投资者回报的观念与行动。从历史上来看,港股投融资均衡发展,某种程度上港股是更重视投资者的市场。因为港股是离岸市场,是全球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的市场,在历史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构投资者在定价机制上有非常大的主动权,导致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提升公司的估值,证实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非常注重分红和投资者回报。从实际数据上看,这种注重投资者回报的行动在港股市场已经在发生且在不断深化,在当前低迷市场中这种行动更突显出其市场价值。根据我们的统计,近两年港股分红数据每年超过2万亿港元,而且回购2023年超过1200多亿港元,今年上半年的回购数据跟去年几乎持平。

第三,港股市场面临着政策上的边际改善或者预期因素的改善,导致内外资的流入。互联互通深化以后,包括ETF通、人民币柜台的推出,以及分红税的预期减免政策,对港股的高股息公司是长期估值提升的过程,会吸引大量的内资资金进入。同时,外资原来对港股是低配的,但随着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中国经济的宽松政策和经济好转的预期,外资也有回流迹象,助推港股市场发展。

李富军:胡总也提到了港股结构的变化,作为长期根植于中国的外资机构,毕盛投资在中国的港股、A股市场做了多年的耕耘。问一下王总,从外资角度怎么看市场未来的走势?

王 康宁:毕盛投资一直坚守中国市场,我们现在应该说非常兴奋,因为中国市场的估值或者说定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吸引力,不光是港股,还有A股。我们觉得判断市场什么时候反弹是比较难的,但是站在当前时点,放长来看,我们可能会在一个非常好的回报的前期。新“国九条”出来以后,市场关注哪些公司会有分红、哪些公司会有回购等,但我们认为要从更长期来看,我们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比如日本公司在2014年发布了改善公司治理的、很细微的内容,去改善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它的长期效应可以延续很多年。

我们目前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以前中国是以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驱动方式,未来是无形资产,以科技、研发、品牌驱动的发展模式。我们现在处在转化时期,转换是有阵痛的,焕新是需要提质的,需要时间,我们现在是在比较难受的阶段,但是放长远来看,真正是一个更高质量发展的开始。

高股息红利策略是否还有效?

私募见仁见智

李富军:市场需要耐心资本,更考验耐心的基金管理人。我们对于中期的方向非常确信。短期会出现刮骨阵痛,疗伤之后身体比以前更好。今年上半年资方按照杠铃式来进行配置的,主要集中在红利高股息和科技板块。请杜总分享一下对未来红利高股息策略怎么看,有没有关注其他的策略?

杜昌勇:目前我们的应对也是杠铃型策略。我们对未来市场不悲观,仓位较高,但是认为市场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机会。在应对上,高股息资产这几年一直是我们的核心资产,我们面对的经济增速下行、同时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高股息类资产会成为优质选择。高股息策略有效性已经持续了三年左右,目前依然在路上,但是,不是说刚刚开始,应该已经过了半途。

随着市场不断探底,投资者越来越悲观,这时候反而可以稍微积极一点。在行业选择上,除了高股息,我们在逐步增加成长的配置,如沿着独立自主、自主可控的路线上,选择一些科技类的赛道。我们关注半导体、新材料领域;还有市场上最热的AI领域也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只是困惑于下不了手。

李富军:杜总分享高股息策略在中段,吴总有一套春夏秋冬的模型,根据现在对于策略的观察,类似于高股息和其他的策略在3年的中周期里,相对来说有效的策略和周期是哪些?

吴伟志:用春夏秋冬来比喻,高股息眼下是夏天往秋天走。一个资产从低估到合理,从合理往泡沫走,眼下的高股息已经比合理高一点。目前高股息是“碗里的肉”,“碗里的肉”现在还可以长,但是成长股是“锅里的肉”,所以会在成长股这里加大研究和收网速度。有一点很明确,上一轮的成长明星不会是下一轮的成长明星,从来不是。大家所热爱的那一批消费股,已经从成长变为周期股,包括新能源赛道,本来就具有周期属性,更是回归周期股的属性。

买价值股也好,买成长股也好,都是一种投资策略,不要对一种投资策略过于执迷,所有的投资策略都是有有效期的,我们没有能力预判新的有效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但是我们相信结束和开始一定会到来,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去寻找并为未来的成长做准备。

李富军:无论是什么策略都不要单一押注,还是要注意风险。站在港股红利的角度,胡总怎么看现在红利股的策略和位置,将来的方向和好的操作是什么?

胡彦如:港股高股息有几个方面可以补充介绍。一是它有本身的历史渊源,港股作为离岸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一直以来形成了高股息的特点;二是港股高息股的优势是公司数量多、占比高,统计过去10年港股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占比超过10%,而且港股高股息行业分布比较均衡。原来以金融、物业为主,最近三年像资源、能源、公共事业,包括很多制造业和消费公司都是非常不错的,港股是全球最大的、离岸的高股息权益市场。

港股的高股息迎来了一些契机,第一,港股作为高股息的定价基准是美元的利率,随着互联互通的深化,高股息的定价的锚在转变,可能未来会转向人民币的利率。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会带来高息估值的变化。

第二个是政策助推的转变,人民币柜台排除了汇率风险,ETF改善流动性,还有红利税预期减免的政策,会拉平原来的高股息公司AH股之间较大的估值差价。

第三个很重要的转变是公司治理转变,包括国企公司治理的改变,对国企重视股东回报的考核,加大分红力度,民企公司股东积极回购,无疑下一步会成为影响估值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认为,价值股和成长股有一个周期,现在高股息公司作为价值股的代表,目前也就在最近三年才有所表现,在国内有降息预期以及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高股息公司的表现大概率应该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是有非常好的配置机会。

李富军:毕盛投资在港股市场配置的板块比较均衡,持股周期比较长,符合外资耐心资本的特征,你对港股的红利以及其他板块的投资机会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王 康宁:其实一个公司怎么给它估值,分红是它的估值的锚的一种,而且是一个显性的锚,除此以外还有未来现金流折现、并购价值、重置价值等有各种各样的锚。在当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一些比较显性的锚,比如净现金、每股的分红收益等。

但是,我们希望在不同的锚上都能够找到机会,比如说一些没有盈利,还在研发投入阶段的公司,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家对其内在价值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但看不清的时候,风险溢价是最高的,如果能够拿着这类资产,未来的潜在回报也是非常好的。

所以,不管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能找到机会的地方非常多,因为坦白说,很多投资者可能真的很悲观,现在这个阶段找机会是很容易的,只是需要更多一些坚定。

人工智能行业成长空间大

看好可转债的配置性价比

李富军:这跟大家理解的现在存在“资产荒”不同,现在遍地是黄金,需要大量的耐心资本投入进来,把黄金捡起来。接下来回到成长,无论是丁总还是鲍总,在成长和科技AI做了非常多的投入,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请丁总分享一下,成长也好,AI也好,未来策略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重点值得关注?

丁楹:短期看好高股息、出海。中长期更加看好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尤其是这种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到2030年人工智能市场的复合增速可以达到30%,同时市场体量比较大,根据信通院数据,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体量是5000亿美金左右,到2026年应该达到9000亿美金左右,这是一个成长很快、容量很大的市场。

同时人工智能还会影响到各个行业。人工智能行业主要是分三个部分,第一是基础设施,第二是大模型,第三是终端的应用。在早期阶段,基础建设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产业链表现来看,现在正当其时,而且英伟达的估值已经按照2026年来进行预计,我们国内的相关产业链公司这两年的业绩增速是非常高的。

在大模型的领域现在看还没有特别成形的商业模式,但是大模型的这些企业已经被很多行业去应用,这个发酵是早晚的事情。

终端方面,体量比较大的是AIPC、AI Phone,大概预计到2027年的AI Phone的渗透率可以达到超40%,到时候有5.5亿部手机具有人工智能的性能。再过几年AIPC的渗透率可能达到80%以上,所以这个领域非常值得关注。

李富军:丁总对未来成长和AI的空间、应用有了很好的描绘,每次提到成长和AI总是给人很多美好的期望,给人很多信心。提到了参与风险的问题,哪些是鲍总重点关注和未来会参与的?

鲍际刚:悟空投资这两年的收益贡献主要来自我们的“反脆弱策略”,这个架构分两方面,一部分头寸是组合管理中配置了红利,包括金银铜,这些配置抓住了目前宏观环境的机会,也给我们提供了正收益的基础。另一部分头寸是建立在跟AI相关的产业链条上。首先是硬件部分,包括半导体、存储、交换机、散热等。我们判断AI硬件未来还会有一段时间继续表现。此外,AI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电力建设等,空间和时间还比较大;最后是AI的应用端,对此还有非常多的期待。

李富军:除了杠铃之外,还有细分的策略也是大家重点关注的,比如转债,其在去年11月、12月出现比较大的价格的下跌,今年1-5月份资金流入比较多,受到追捧,最近受到大的市场波动的影响,好多人关心转债策略是应该积极参与,还是会产生估值的变化,杜总对于转债怎么看?

杜昌勇:首先,转债是非常好的细分市场,既有债券的属性,也有权益的收益率。从超过20年的历史来看,转债的收益率接近于优秀的权益基金,但是波动远小于权益产品。

但是今年6月,转债市场尤其是低价转债,发生了巨大的波动。过去大家认为转债是向下有底、向上空间大,对债底比较有信心,只要把有信用问题的公司排除。不管是2014年的最低点,还是2018年、2021年的低点,基本上转债跌到80元就跌不动了。但是这一轮转债的债底被打穿了,大家看到转债退市出现了,有的转债跌到30元,转债市场发生了恐慌。对于低价转债而言,退市风险加上信用风险的综合冲击,市场发生了踩踏。

但踩踏恐慌之后,转债性价比在快速修复。在2021年到2023年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当多的资金涌入之后,转债的估值处于历史上很高的位置。但是这一轮杀跌之后,整个转债市场的性价比在快速修复。

我们的结论是,股性转债的估值处于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低平价的债性转债,YTM大幅提升,同时投资者收益预期的锚从过去5个点跌到了2个多点,估值很有吸引力了。但是投资中注意排除退市风险和信用风险。

整个转债市场有所分化,股性依然偏弱,它的换股溢价率偏高。目前转债市场的整体安全性比较高,已经有50%以上的转债到期收益率为正。

所以,我们目前的看法是,对于债券、“固收+”的投资者而言,转债具有很好的性价比,优于股票和传统信用债;跟城投债的到期收益率对比,转债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转债有安全性,但它的股性稍弱,股票性价比优于转债。

留意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

关注地产、出口、降息等变化

李富军:每次类别被错杀之后总有一些结构性的机会,转债是非常好的投资工具。投资是一门管理收益和风险的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大家对于未来三年左右的收益和未来的方向,非常坚定、有信心,从各家的仓位和每个管理人的动作也可以看到,虽然短期有各种各样的扰动。这个环节,从王总开始,站在你的角度,未来市场要防范和关注的风险有哪些?

王 康宁:我觉得最大的是房地产的风险,也就是房价的风险,现在我们想要达到房地产软着陆的目标,目前来看政策效果还是不错的,不管是上海,还是北京,但是可持续性有待观察。房地产影响面太广了,影响到消费、市场情绪等,所以这是一个最核心的关注点。

李富军:站在胡总的角度,关于市场的风险点,还有额外补充吗?

胡彦如: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数据的变化,上半年还不错,下半年是不是还能持续,值得观察。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出口,所以出口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数据。二是美国降息的预期,市场预期从三到四次降息,到现在预期是一到二次,未来降息是否能达成,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点。

李富军:海外补库存造成了出口产业链的机会,这是上半年关注比较多的,但是下半年对于美国大选等有很多关注,站在鲍总的角度会重点关注哪些风险?

鲍际刚:目前比较关注的部分是出口,由于地缘政治、关税等带来的变化,对出口、制造业、包括人民币汇率等都会产生影响。这点是会重视的,这个变化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去观察和分析的。

李富军:以不变应万变,海外的贸易政策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丁总怎么看下半年出现的风险呢?

丁楹:海外方面,看出口情况是否能维持,美国会有变化,看看这个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国内就看地产在尾部会不会暴露风险。

李富军:做投资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吴总会关注哪些风险?

吴伟志:下半年第一个风险不在于外部,而在于自己。经历过强烈的熊市之后,最大的特点是失去信心,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牛心”杀了,相反股价、资产价格这些内部、外部的悲观因素反映非常充分,这时候需要为下一轮牛市做好准备。

第二个风险,不要滥用均值回归。均值回归可以应用在全市场,但是应用在单家公司和单个行业是不可以的。我们强调,过去3年以及未来的10年都需要用一个真正的自下而上买公司的思维做投资,真正的风险不是系统性的,是结构性的。买错资产和买错公司的是非常可怕的。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这两个风险。

李富军:近年来,从宏大叙事逻辑到政商环境,再到商业模式都在发生改变,如果没有进化得比市场快,采用老的投资方式对市场进行揣测,结果是非常惨的。另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看到而相信,更多是相信而看到,这是市场每个从业人士希望看到的景象,杜总,谈谈您的看法。

杜昌勇:目前经济的最大风险是依然是地产和城投,总体倾向于地产预期能见底,对经济的拖累作用见底;城投政府能兜底。从中短期来看,最近市场上的消费数据表现不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的担心,这是需要密切跟踪观察的。如未来消费者数据持续低迷,且时间较长,对市场重新走暖是有压力的。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8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