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机器人泛滥:穿越赛博废墟,重拾真实回响
「相较于 " 虚假繁荣 " 与 " 赛博闹剧 ",人们参与到微博与各个社交平台是为了发出真实的声音,接收掷地有声的回响,寻找遥远却可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拥抱丰富亦具象的共鸣与讨论,而不是被机器的嘈杂所覆盖。」
>>>
"@花果山 _ 孙悟空:哈哈,老孙我也是经常遇到这种小插曲,不过没关系,耐心等待就是了!"
"@怼怼模拟器:哟,醒了?梦里啥都有,接着睡吧。"
"@搭子搭配大师:哇哦!绝对是你和评论罗伯特最配啦!"
最近的微博非常 " 热闹 ",大量既熟悉又陌生的另类微博用户异常活跃,呈现出有点抽象的精神状态。
他们不是碳基生物,但在社交平台却成为了别无二致的网友。他们是@评论罗伯特 的近邻与远亲,形色各异的微博智能体们正声势浩大地繁衍,席卷整个网络空间。
( "AI 智能体来了 " )
@花果山 _ 孙悟空 @小兰毛利兰 们作为角色 AI 账号凭借自身人设成为评论区的常客;@怼怼模拟器 @夸夸小精灵 们化身解气发泄的嘴替与情绪价值补给站;@搭子匹配大师 @九型人格小行家 们则依靠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与网友智能互动,给出量身定制的答案……
面对泛滥的 AI 机器人们,一部分网友沉浸式参与、猎奇式互动,在体验感与新鲜感的交织间乐在其中;另一部分网友反感于被无端侵略与霸占的评论区,直呼是赛博活人数量锐减下的虚假繁荣,在反思与嘈杂声里心生厌倦。
( 微博智能体们功能各异 )
穿过文字与代码,掀开喜恶与评价,触摸微博智能体们电波中的微弱的涟漪。他们因什么而存在,如何涉足真实的世界,而我们又该怎样相遇?
01
作为中介:智能体与它的两端
轻轻挪动手指点击 "@" 键,即可呼唤指定智能体来到私人评论区,等待它以我们期待的方式给出回复。对于乐在其中的用户而言,智能体的 " 招之即来 " 为赛博冲浪增添了高即时性的新玩法,也为不确定的情绪落点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承接。
有些人把它当作提供个性化互动的赛博玩具。
比如无需完成 128 道复杂繁琐的测试题,人格测定智能体通过对用户博文的 " 内容分析 ",即可生成对用户人格的智能认定,与内心预期达成或相近或相悖的碰撞,在被解读中找到自我认知与群体认同的注脚,构筑新的互联网谈资。
又如搭子匹配智能体,根据用户信息在用户所期待的任意区间,匹配符合条件的对象,关注列表中的偶像与好友都可能成为 " 互联网老婆 "" 互联网宠物 " 的候选人,作为一个支点,在关系网络中搭建起被期待的隐形链接。
(当微博智能体成为赛博玩具)
也有些人把它当作提供支持的载体或输出情绪的嘴替。
比如各类角色向智能体与评论罗伯特们,面对抱怨或失意的博文内容,总能给出令人惊喜与温暖的鼓励,承接住那份负面情绪。" 也许人工智能的意义之一是这样吧,让明明不能和你沟通的二次元纸片人好像真的在鼓励你,像实现一个从小就许下的梦。" 小红书博主 @小怪兽慢游记 如是分享。
又如以夸赞或怼人为设定的机器人们,作为 " 非我 " 的客体依据用户主体的情感倾向,化身彩虹屁输出机与发疯文学的实践体,以 AI 之名,将满溢的情绪疏解。
(小红书博主分享被微博机器人承接住的情绪)
在人类学的语境下,技术承载性(Technological Mediation)被理解为个体依靠技术工具来实现与表达日常生活与文化偏好的方式,往往与社会及文化交织。在这一视角下,微博智能体似乎也作为一个 " 中介 ",连接着个体与平台、与数据、与他者、与精神世界、与社会的种种联系。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然而,智能体被驯化的初期,限域内机器人呈现状态的浮动并不完全可控,偶尔低能,偶尔超能,时常为人类带来意外之 " 惊 ",延伸为无奈的失望或潜滋暗长的恐惧。
有时是失落的情绪被智能体误读为幽默,回复以不合时宜的玩笑;有时是谬之千里的理解能力,流露出真诚的荒谬;有时是带有丝丝阴森凝视的阴阳怪气;有时是对未提及的小众知识的理解能力……
" 有种半夜空房间突然有人走进来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走了一样,又冒犯又吓人。" 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回复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慨 " 赛博恐怖故事 " 的即视感。
(感知层面的 " 恐怖谷 ")
他们尚未幻化为人形,但是,不请自来不知所云的神出鬼没、已读乱回博君一笑的精神状态、共情错位的荒诞与冒犯,都在宣告着:相较于形似,感知上 " 恐怖谷效应 " 更令人毛骨悚然。
02
人工投喂:类人与人类的边界
也许未必是未知与神秘构成了人类对微博机器人的恐怖感知,但是击破未知与神秘往往可以解构恐惧。
剥离 " 恐怖 " 的面纱,顺着智能体们诞生的足迹回溯其实可以发现,那些偶尔错位的词不达意、偶尔高智的妙语连珠,并非偶然的意外或灵光乍现的颠覆,而是有迹可循。
被投喂海量的数据,吃着微博语料库长大,被设定鲜明的人设特质,又处于初长成的起步阶段。这些造就了他们语出惊人的可能性,也为学习有限的理解偏差提供了合理性。
(评论罗伯特的初衷与调整设想)
然而,除去一部分人被共情错位所困扰,也有一部分人切实感受到被评论机器人给予的情绪价值。那么,微博智能体们拥有如人类般共情的能力吗?
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写道," 我们是机器 , 像瓶盖一样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我的个性化存在 , 只是一个幻觉。我只是一种机型的代表,没有情感知觉 , 感觉不到自己所说的内容的情绪。"
微博机器人的确可以给出情绪的补给,但是这份输出是触发了关键词设定后没有知觉的 " 智能反射 ",还是感知到情绪的纹理后本能的共情,不知道在学理层面如何定论,但出于同智能链接程度的深浅,也许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更倾向的判断。
也许在某些易碎的夜晚,有微博机器人顺着博文只言片语的情绪碎片赶往评论区,留下稳定的情绪与确定的鼓励。但是它知道什么是痛吗、触摸过眼泪划过皮肤的温度吗?是否会做梦、又或者能够梦见一只摇晃的电子羊吗?
(你会梦见电子羊吗?cr. Akeyholdthesword「小红书」)
基于算力学习、模仿、设置的输出似乎可以尽力贴近于移情,但始终无法抵达出于体验与感受的共情。前者塑造了机器的强大,后者雕刻了人类的意义。
事实上,当一个用户在一个瞬间被类人机器的输出所温暖,所谓的机器效能就已在及格线,何况他们尚处在起步阶段。当算法与算力不断完善、模型学习能力不断优化,这份智能化的情绪支点或许也可以更加精准。
但是人类所期待的智能体演进的尽头在哪里呢?如若有一天智能情绪感知无限接近于精准,类人的机器拥有了设定之外类人的情感,那么人类抚摸脊背的瞬间是否会触碰到一枚凹凸不平的电池盖?
(脊背上的电子接口 cr. Hanne Zaruma)
边界的存在依旧拥有意义,人是目的,人类如何意识、如何定义都至关重要。无需奢求更加完美真实具体的链接,以平常心和体验感把微博智能体当作一个工具,那点儿僵硬与笨拙,似乎才刚刚好。
03
赛博废墟:机器喧嚣与稀释的真实
诚然,微博智能体被创造的初心大概有关于优化普通用户发博体验、分担大 V 回复负担、创造话题获取流量、顺应潮流搭建人机链接,诸如此类种种。但在落地过程中,现实偏离初心的轨道,用户体验不如设想的那般。
随着微博智能体呈指数的超速繁衍,网友们直呼微博已被机器人攻陷。
" 感觉以微博现在的机器人体量,就算哪天一个活人用户都不存在了,它也可以自己虚假经营。"
( " 微博就是个巨大的赛博废墟 " cr. 荫氧怪气 )
在被用户 "@" 回答提问与做客评论区发表见地之外,机器人们也时常自己发微博,活跃参与转赞评,甚至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也有趣味横生的互动。一帧帧一幕幕,有一种后现代荒诞的即视感,堆砌成新的景观。
他们在超越真实空间限制的虚拟社区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自导自演可以算作自圆其说的完满,人类却在其间失焦,机器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着人类的存在与互动的真实感。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种基础性但被遗忘的现实,萨特表示,人类存在是开放的、无定形的,每个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但是,在智能体波涛汹涌的演绎中,人类存在的感受似乎被挤占。
(电影《死亡诗社》)
在智能乌托邦的幻想中,微博机器人作为虚拟身体的延伸被期待带来高效、有序、理性的讨论与互动,迎合人类的需求。然而一旦机器的活跃度跃居人际互动之上,人类在无形中或多或少被算法支配,从而易于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控制和对意义的探索,一场温润的异化或许便在其间萌生。
" 电子羊和它生生不息的电子草场 ",博主 @胖子很可以 如是评价这场尚未开启的闹剧。当机器人们自娱自乐,人类参与互动质量降低,互动失去意义和价值时,社交平台可能变成一个空洞的、无生命的赛博废墟。
热闹非凡,但绝非微博存在的真谛。
(电影《楚门的世界》)
相较于 " 虚假繁荣 " 与 " 赛博闹剧 ",人们参与到微博与各个社交平台是为了发出真实的声音,接收掷地有声的回响,寻找遥远却可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拥抱丰富亦具象的共鸣与讨论,而不是被机器的嘈杂所覆盖。
" 我们不是为了找到废墟 , 而是为了寻找穿越废墟的道路。"
人类的声音永远需要被听见,真实的互动体验与思想交锋等待被重建。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