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打中文广告,划算吗?
作者 | 谢芸子
编辑 | 潘心怡
" 很多法国,很多巴黎,几乎没有奥运会 "" 美丽而疯狂 "" 有些部分用力过猛 " ······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惹来不少争议,但也足够吸睛。尤其是豪掷 1.5 亿欧元赞助费的 LVMH,凭借 " 硬植入 " 牢牢占据了开幕式故事线的 "C 位 "。
对于这次举办在 " 时尚之都 " 的奥运会,品牌营销和商业角力自然格外受到关注。赛场内外,早已打响关于奥运热度的争夺战,其中不乏中国品牌的身影。
在法国定居多年的陈女士告诉 36 氪:" 近半个月以来,中国企业的宣传语在巴黎随处可见。尤其是伊利的广告,来自国乒队的代言人出镜,红底中字,也不管外国人能不能看懂。"
打开社交网络,类似的内容很多。如果不是最后一行法文小字,很多人都会以为自己身处的是国内某个城市的公交站牌前。
花费巨额营销成本,在异国投放面向本土消费者的广告,真的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吗?
巴黎街景照片;采访对象提供
掘金巴黎
" 巴黎奥运会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届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这次奥运会,整个巴黎都是一个巨大的赛场。"
关键之道创始人张庆告诉 36 氪,巴黎奥运会在物理空间上的开放程度,让选手和观众的距离更近,由此带来的感观及 " 化学反应 ",让久违的 " 奥林匹克参与感 " 回归。
公开资料显示,巴黎奥运会共吸引了 79 家赞助商,赞助收入预计 13 亿美元。从总体数量上看,本届奥运会的赞助商规模已经超越了上一届的东京奥运会。
具体而言,本届奥运会的赞助商共分为四档:全球合作伙伴、高级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和官方供应商。其中,全球合作伙伴共 15 家,包括两家中国企业。
36 氪根据公开资料截图
2017 年 1 月,阿里巴巴进入 " 全球合作伙伴计划 " 名单,在云计算和电商品类上击败亚马逊,加入奥运 TOP 合作伙伴行列,赞助期限为十年。2019 年 6 月,蒙牛与可口可乐联合,同国际奥委会签署了一份价值 30 亿美元、为期 12 年的合同,成为 TOP 联合赞助商,合同从 2021 年生效。
此外,高级合作伙伴包括 LVMH 集团、家乐福等 7 家品牌。同时,巴黎奥运会还有 13 家官方合作伙伴企业,以及 44 家官方供应商企业。
实际上,除直接赞助外,企业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与奥运产生联系。对于与奥运关联最近的体育用品企业,营销方式主要包括赞助不同运动国家队,或是抢先签约明星运动员。
去年 10 月,安踏成为国际奥委会未来四年的官方体育服装供应商,并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携手中国奥委会,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领奖服等装备。
另一边的李宁集团,签下了中国跳水、射击、乒乓球 3 支运动队,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 " 梦之队 "。FILA 则成为中国香港奥运代表团入场服及比赛服的赞助商。
其他赛事方面,比音勒芬继续牵手中国高尔夫球队;阿迪达斯与中国女排合作,并签约了中国女子重剑决赛运动员江旻憓;耐克则赞助了中国田径队、中国女篮,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以及中国香港击剑运动员张家朗。
36 氪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制表
体育品牌之外,消费企业也铆足了劲头,希望借助奥运的热度起势。
其中,喜茶、霸王茶姬、泡泡玛特将门店或是快闪店开到巴黎;伊利也借着 " 巴黎奥运会标志像鲁豫 " 的梗出圈,组建观赛团前往巴黎。
张庆认为,与往年相比,在本届奥运会的各层级赞助商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活跃度不如以往,甚至不如非官方合作伙伴。
专注、落地与心理暗示
奥运会对于品牌的助力毋庸置疑。
往远了看,对于国内消费者,李宁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点燃火炬的一瞬,至今还让人印象深刻。
往近了看,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王楚钦 / 孙颖莎 4 比 2 战胜朝 鲜组合李正植 / 金琴英,获得冠军。" 莎头组合 " 刷屏的同时,在李宁官方小程序上,王楚钦同类型发带一度脱销。
对企业来说,在奥运会投入营销无疑会为其带来推广价值,但也要支付相对高的费用。曾有媒体报道,今年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需要支付至少 3 亿美元的入场费,这还不包括企业在整个奥运会过程中投入的营销执行费用。
企业对这样的付出甘之如饴,或许一个业内流行说法可以解释背后原因——企业知名度每提高 1%,需要投入 2000 万美元的广告费;如果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营销,同样的投入可以使其知名度提升 10%。
在乳业分析师宋亮的观点中,蒙牛、伊利等乳企在奥运的广告投入,短期内即可看到对产品动销的拉动,长期看也能提升企业在国际的品牌形象。
" 当然,一切的前提在于,企业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精准传播,也要在线下,尤其是大型商超开展与奥运相关的主题活动,在特殊渠道与人流密集的地方做推广引流。"
再以伊利火炬冰激凌为例。1996 年,伊利在奥运会的背景下首次推出该款冰激凌产品,此后多年,伊利每次都在奥运或是重大的体育赛事节点上新产品。
这也表明,企业就算不是奥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也有靠优秀营销 " 搏出位 " 的可能。
但在后疫情时期,线下赛事的密集举办,也让叶茂中战略咨询董事长邵成感慨,体育营销的拐点将至。
邵成的观点是,在欧洲杯、美洲杯的轮番轰炸后,用户对于千篇一律的体育营销已略感乏力。
那么,企业又应如何达到有效地营销效果呢?邵成告诉 36 氪,在叶茂中的 " 冲突理论 " 中,可通过加强心理暗示的手段,达到认知大于事实的可能。
" 伦敦奥运会期间,耐克曾做过一支宣传片叫《活出你的伟大》。尽管耐克并非伦敦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却在宣传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伦敦元素,随后在奥运会开幕当天登录全球 25 个国家的电视台,给人们造成了耐克是伦敦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的错觉。"
邵成分析表示,企业在对顶级赛事与细分类目的投入,要遵循长期主义,并要始终与消费者同频沟通,用产品与持续性的经营活动让品牌理念落地。
以耐克为代表,本次奥运期间,迭代了 Air 等多项核心科技,推出了全新的 " 电掣系列 "。今年 5 月,特步也上新了 " 冠军版跑鞋 " 的凯旋配色。近年来,安踏也一直在推进奥运冠军店的落地,以谋求达到品牌升级的效果。
张庆的观点是,像 2008 年 " 李宁飞天 " 的案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般情况下,体育营销对于销量的带动、品牌力的提升,基于品类以及营销能力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性。总体而言,企业仍应坚持对某一运动或是某一赛事的长期投入。"
在碎片化的营销环境下,奥运仍是企业值得长期投入的体育盛事之一,既能强化品牌本身的价值,又能提高企业的声誉。企业对于奥运流量的争夺及转换,也不会只停留在奥运会及残奥会一个多月的光景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