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女富豪,身家缩水165亿_ZAKER新闻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新茶饮第一股的奈雪,今天又大跌了。截至收盘,总市值只剩下 24 亿港元左右。
最近看衰奈雪的新闻不少,业绩不好、发展变慢、股价大跌,曾经的风光都快丢没了。
奈雪的茶创立于 2015 年,当时正值新消费赛道火热,第二年便拿到了首轮融资。自那之后,奈雪一路高歌猛进,并在 2021 年上市。那仍是行业狂飙的年份,同样定位高端茶饮的喜茶,2021 年的投后估值曾高达 600 亿——新茶饮这门生意,爆了。
奈雪的茶发行价是 19.8 港元,按照持股比例,身为创始人的彭心夫妇,当时身家接近 200 亿港元。这个财富水平,和曹德旺家族差不多。然而现在,它的股价跌到了 1.4 港元,三年间市值蒸发大约 300 亿港元。以最新市值计,这对创始人的身家缩水约 180 亿港元(165 亿人民币)。
这个造富故事,褪色有点快。
这几年,见多了 " 明星机构加持—巨额融资—冲刺上市—业绩不振 " 的创业故事,可能已经有点免疫。不过作为行业第一股,奈雪的持续低迷,还是有风向标意义。或许它又一次提示我们:在轰轰烈烈的热潮之后,行业有可能就是一地鸡毛。
在新茶饮江湖卷生卷死的眼下,说奈雪出局为时尚早,但说它掉队应该没毛病。过去数年,奈雪的茶基本都是亏损状态,今年上半年又预期亏损超过 4 亿。在营收规模和门店数量上,奈雪和一票对手相比都没优势,甚至差距明显。" 新茶饮第一股 " 的头衔,曾经是个加分项,但在 4 月份茶百道登陆港股之后,这个称号的价值也大大缩水。
市场节奏一时没跟上,就变得很吃力。
创业初期,奈雪的茶对标的是星巴克,它要做中国的星巴克。喝现制茶饮、吃现烤烘焙,坐在明亮宽敞的店面里,充分享受所谓 " 第三空间 "。这是星巴克曾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再加一点本土化元素,没道理不成功。
这也成了奈雪长期以来的特色,品牌定位是打造都市生活方式,产品是茶饮和烘焙制品两条腿走路,具体执行起来就是——坚持直营、高价格、大门店以及强调线下。
在被市场验证之前,这个商业概念不能说错误。传统茶饮品牌本来就多,投资人需要听新故事,上市更需要新概念,这是奈雪打算做的差异之处。只是没想到,彭心夫妇的商业理想,短短几年就被商业现实严重冲击了。
奈雪和喜茶崛起初期,直营是高端新茶饮的必然选择。出于对品控的担忧,奈雪一度对开放加盟抱有戒心。市场就是这样,直营流行的时候,能列出一大堆优点。但在上市之后,行业几年间形势大变,更能跑马圈地的加盟制,成了香饽饽。其典型代表就是蜜雪冰城。
2022 年,扛不住的喜茶宣布开放加盟,到了 2023 年 7 月,奈雪也不得不低头。但相比喜茶,奈雪对加盟的态度没那么坚定,起初不仅对开店资金要求很高,连对年龄也有限制。除此之外,加盟店走的仍是 " 大店 " 路线,租金贵、成本高,在坚持 " 品质 " 和放开加盟之间,奈雪显然想做个平衡。
相比之下,同行们的加盟扩张就轻快得多。这导致的局面就是,奈雪开放加盟至今,加盟门店数量一直难有起色。尽管今年 2 月份放宽了加盟政策,但并没有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奈雪门店总量约在 2000 家,喜茶则超过 4000 家,蜜雪冰城等早进入万店时代了。
某种程度上,奈雪有点被市场裹挟,但又想挣扎一下。目前行业内坚持直营的例子是茶颜悦色,这是盘踞湖南的地方品牌。虽然加盟制风靡,但它貌似不打算跟风。理由可能与当初的奈雪类似——加盟会带来很多不可控风险。奈雪的尴尬在于,既对加盟有戒心,又不得不选择加盟,理想阈值太高,钱就很难赚到。
这种情况下,即使再降价、启动线上或放宽加盟去抢市场,行业一片红海,主动权很难再握在自己手里。
虽然同处茶饮赛道,但细看起来,玩家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泾渭分明。在加盟制成为主流的当下,茶企赚钱的方式,已经从消费者端转向加盟商端。也就是,向加盟商销售原材料和设备,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争取扩大客群,反而变得没那么迫切。玩法的剧变,对直营营收仍占绝对大头、靠一杯杯卖钱的奈雪来说,又是个挑战。
行业确实变天了。
有研报指出,过去三年,新茶饮品牌 10 元以下消费占比上升到 30%,而 20 元以上占比下跌至 4%。消费升级都不再提,卷价格才是王道。当年对标星巴克的是奈雪,立志给消费者提供优雅舒适的体验,现在对标星巴克的换成了霸王茶姬,其创始人今年 5 月说,2024 年的目标是销售额超过星巴克中国。总之,市场貌似是诚实的——老老实实卖茶饮就行,不要整活卖概念,太危险。
只不过,市场会不会有错觉呢?毕竟奈雪风头正盛的时候,也是被捧的很高的。连续几年亏损,对一些历史上的成功公司来说,也不是稀罕事。奈雪的模式本质并没有变,只能说是市场短期风气变了。最后的验证时刻,也许还没到。
就看它能不能撑到那个节点了。
* 题图 | 视觉中国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