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名校正势不可挡地县中化,为什么?_ZAKER新闻

访客 2024-08-19 15:07:15 48700 抢沙发

图源:Pexels

名校正势不可挡地县中化,为什么?_ZAKER新闻

最近有两则很有意思的教育新闻,都是关于中学的。

第一则是关于南京市 " 反卷联盟 " 的。这个联盟是由一位名叫 " 小孩哥 " 的 17 岁高二男孩发起的,通过和同学合作,组织举报学校强制假期补课和过量作业,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甚至警方的关注。据称,参与这个联盟的人数一度超过 1000 人。

这件事听上去很幼稚,但其实折射出了当代中学生对学业压力过大、过度内卷的现状的一种极端的不满。当然,结果自然是失败了。各大名校该补课补课,该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其实,大家都知道目前的教育过度内卷,却无法抵抗这个趋势,并被裹挟其中。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在大家都明知内卷不好,全都不卷才是最优场景的情况下,依然不得不参与内卷。因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恰好落在了 " 卷 " 上。别人卷,你不卷,你完蛋;你卷,别人不卷,别人吃亏。所以,对于任何个体而言,若单纯以升学作为目标," 卷 " 都是比 " 不卷 " 更好的选择," 卷 " 得越厉害,优势越大。

这里说的个体,不止是学生个人,也包括学校,甚至连名校都无法免俗。导致现在的名校,都在不由自主地加强学习强度——比传统的县中还要 " 县中化 " 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01 名校何以成为名校

名校之所以被称为名校,无外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底蕴,即这个学校有什么历史沿革,出过什么样的名人校友;二是升学成绩,过去几年中 / 高考成绩如何,多少人上 985,等等。

历史底蕴离当代人比较远,在人们心里如同去古迹访古,主打一个氛围感。真要给孩子选学校,多半还是更看重升学成绩。所以,任凭历史再悠久,成绩不够硬,依然会受到冷落,也会丢掉 " 名校 " 的招牌。

那么,名校要想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说到头,就是要维护自身拔尖的升学成绩。这又靠什么?主要靠三件套:生源,学习效率,学习时间。

生源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先不说学生个体的天赋差异,单说学习习惯和基础的扎实程度,这在之前的十几年基本已经定了型,仅靠短短三年的高中时间,是很难有实质性改变的。因此,生源可谓保障升学成绩的重中之重。

图源:Pixabay

但反过来想想,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学校,又看重什么呢?最核心的依然是:升学成绩。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双向奔赴:好学校招揽好学生,好学生成就好学校。

生源很重要,保障好生源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挑选生源对于学校来说,类似一锤子买卖,买定离手,并不能体现出学校本身的价值。学校真正能长期着力的地方并非于此,而是在提升学习成绩的过程上。

这就涉及到另外两个关键因素: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长。

明白人都知道学习效率重要。同等条件下,效率高的学生,事半功倍,效果又好,学习又轻松,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但对于学校来说,把重点放在提升学习效率上却不是个聪明的做法,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习效率本身是一项很难客观评估衡量的指标。第二,对于每个学生,提升效率的方式各不相同,得个性化定制,难度非常高。第三,目前盛行名校 / 超级中学集团化办学,规模一上来,管理难度如几何级数增加,要提升学习效率这种 " 虚无缥缈 " 的东西,难之又难。

(事实上,一些名校在竞赛生管理上,更加注重学习效率的提升,会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规划甚至一对一的定制课程。这是因为竞赛生人数少,且一旦出成绩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学校愿意投入。)

而另一项关键因素学习时间,对学校这样的组织来说就友好得多了——简单、量化、可评估,而且这种努力是大家都能看得见的。

努力一定要被看见,不然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够努力。

于是,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认知开始慢慢形成:好学校就是抓得紧,抓得紧就是学习时间长。

其实高考那点内容,对于优秀生源来说,只要在保证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基础上,维持适度的学习时间即可。无限制地增加时间,对升学成绩提升的边际效益其实非常有限。但是,在学校和家长事后归因的时候,很多人却会错误地将学习时间变成对最终成绩影响最大的关键指标,由此,学校不得不陷入到一个 " 卷时间 " 的死循环中。

因此,学校变得越来越卷,而卷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低级。

所以,即便很多业内人士明知道过度增加学习时间会带来学习效率的损失,但依然无法阻挡名校 " 县中化 " 的趋势。

02 反内卷:选拔制度下的难解之题

不用否认,现行升学制度的核心就是 " 选拔 "。而选拔的核心,就是找出那些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送到合适的地方进行进一步培养。

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优秀的、有潜力的人才呢?

对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大的争论。一种看法认为,在拔尖人才的选拔上,个体天生的认知能力(很多时候被简单化理解为 " 智商 ",其实很不科学)是关键因素;而另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努力的意愿和长期性才是更重要的。

当然,估计大家都会同意,又聪明又努力的人自然是最符合选拔标准的。但问题是,这样的人才实在太稀少了,真不够挑的。那么,在剩下的人中,是应该选择更有天赋但不太努力的,还是更努力却相对来说不那么有天赋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更应该是前者。因为天赋高低意味着日后能达到的天花板的高低。有很多前沿问题,并非单纯依靠努力就能解决得了的。

然而,在实践中,个体的天赋差异是很难被客观衡量出来的。而努力程度,则相对容易得多。就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来说,基本上考察的就是学生的努力程度。

图源:Pexels

所以,结论来了:在当前的选拔制度下,无上限的努力(卷)是最优解。所以目前高中施行的这个高度内卷化的制度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

毕竟,勤劳坚韧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

但是,过度内卷,也有很大的副作用。看看当前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吧。2021 年杭州西湖区的一次抑郁症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达近 40%。而其他类似调查的结果,也大都在 30% 以上。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毋庸置疑,低效率的重复性内卷和抑郁症的高检出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03 结语:改善过度内卷的措施和尝试

应当指出,卷比躺平要好。但低质量低效率的过度内卷带来了很多代价高昂的副作用,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的苗头,是需要针对性改善的。

那么,能不能在现有选拔制度上打打补丁,从而改善过度低效低质内卷的情况?

这就要提到近日教育圈炒得沸沸扬扬的另一条新闻了:上海复旦大学出面组织的面向初中生的数学营。

这个项目开始是由复旦牵头,想从初中生中挑选一些有潜力的数学苗子进行定向、贯通式的培养。也就是将选拔前置了好几年,提前锁定好苗子,让他们最大限度地避开中高考带来的低效低质内卷,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这是个很有魄力和远见的项目,是一次主动跳出低效低质内卷的尝试。唯一的缺憾是规模很有限,全上海招生 100 人。

图源:上海数学中心

这就意味着,这只是一小撮人的游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数学领域的顶级学术圈原本就只是一小撮人的游戏啊。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发:是不是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组织这样的选拔活动呢?不仅是数学,也可以是别的学科,甚至可以是一些职业技术。把对各个领域有兴趣、有潜力的孩子提前筛选出来,让他们从 " 内卷怪圈 " 中跳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有天赋有兴趣的方向。

或许,这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吧。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70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