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家药店,能吞下这个万亿“香饽饽”吗?
70万家药店,成了激活超万亿元慢病管理市场的关键。
“6亿多慢病人口,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我们不能守着金山饿肚子。”阿斯利康中国的全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刘谦,在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2024西普会上这样说。
糖尿病、高血压,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慢性疾病,也就是“慢病”,是全球医疗支出的大头,如果不能规范治疗还会发展成严重疾病。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秘书长王占山介绍,越来越多的脑卒中、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越来越多的肾衰竭、透析、换肾,与糖尿病有关。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以药养医,慢病失控对中国医疗体系是更大的挑战。
对慢病,甚至亚健康的及时管理、控制,不仅可以推迟疾病发生、发展,其本身也有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前瞻网报告显示,到2029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相比2023年的7000多亿元,增幅超54%!
这个“大蛋糕”在相当长时间里是被主流医药市场忽视的。
而如今,中国医药市场持续负增长仍在延续,4000多家制药企业和70万家零售药店都处在“青黄不接”之际,对如此巨大的慢病管理市场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了。这也是刘谦说到“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原因。
但是,堵点还没有彻底解决——公立医院虽然有技术,但是没时间、没动力、没场地;零售药店虽然有场地、有意愿,但缺乏技术和专业性。刘谦认为,“医零结合”,让医院与零售药店,特别是连锁药店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是一个好办法。
这意味着,70万家正处于生存临界点的零售药店,必须加入进来。医疗机构、制药企业,零售药店三方共同打通慢病管理的努力,也将彻底改变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逻辑——药品销售的主战场,将从公立医院为主的院内市场,转向院外。
打通万亿市场的关键一子
药店几乎是慢病管理体系的天然“盟友”。
实际上,公立医疗机构也在积极承接慢病管理,但是确实精力有限。据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任葛彩英介绍,她作为家庭医生能够签约的患者有1500多人。这几乎已经达到了她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因此,葛彩英一直想将药店纳入到慢病管理体系中。一是中国药店的数量很多。到今年二季度全国已有70.1万家,甚至有一条街上开七八家药店的情况。二是药店也有医药专业人员,也可提高患者对药的依从性。三是药店营业时间长,几乎全年365天都在营业,且药品配备齐全。
“我们可以建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合作体系。”葛彩英表示,在政策支持下,长处方可以去药店取,药店也可以给患者建档,对患者进行随访;如果药店发现问题,也可以直接转到医疗机构,形成医疗机构与药店之间的“双向转诊”。
药店加入到慢病管理中,并不是葛彩英异想天开,这个计划正在加快落地。
今年西普会期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共同牵头发起的“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中,有一个“三高共管”项目,其中提到的“1+2+3”健康管理共同体,就是由1家公立医院推动2家社区医院和3家零售药店共同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
王占山直言,此举就是在向零售药店吹响“集结号”。
同时,部分省份、城市的政府部门也在尝试为药店做慢病管理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比如重庆市,前不久刚发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意在允许实行慢病管理的药店,通过复印、扫描、拍照等方式留存处方,这些纳入档案的信息可以上传到连锁药店总部。如果该政策可以落地,建档的慢病患者再去药店购药,就不用一遍一遍出示处方了。
在慢病管理的闭环中,药店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药店也需要“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对药店也有其吸引力,因为药店也急需一种破局的方案。
药店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了一个危险的阶段。今年以来整个行业都面临营收下滑、利润下滑、客流下滑、内卷加剧的局面。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药店店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6%、客单价同比下滑8.9%,单均服务2000人。门店已经趋近生存临界点。
同期,门店数量还在增加——今年二季度药店门店数,同比增长了6.5%,已经达到了70.1万家。
数据背后,医保个账改革;医保基金监管趋严;网上售药的医保支付松绑;新经济形势下,人们消费更加谨慎,以及消费上的结构性调整,都在加大实体药店生存压力,倒逼其作出改变。分析人士认为,不能适应新变化的实体药店将会被淘汰,零售药店门店倒闭潮将很快到来。
而慢病管理有万亿元市场“钱”景,海外已有成功经验。
就在今年的1月份,美国一家专注老年人慢病管理的公司BrightSpring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根据其公开的数据,2022年该公司年收入77.21亿美元;2023年1-9月份的收入也达到了6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药物收入占比超过70%。
这样的成果无疑是令行业各方艳羡的。业界认为,慢病管理是能帮助药店和药企摆脱对医保基金依赖的好路径——因为,要赚医保基金的钱,就只能接受极低的利润。
慢病管理对药店来说,实际上也是将被动的等待患者来买药,变成了主动干预患者健康的方案,这不仅可以覆盖慢病患者,甚至可以延伸到健康人群,帮助药店摆脱此前“靠天吃饭”的模式。
知名连锁药店,如: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等早就在此领域布局了。探路者甚至还在服务中引入了基础检测,包括生化、影像、并发症筛查等项目,极大方便了患者。
不过,药店做慢病管理的挑战也很严峻。
一方面,慢病管理的“钱”景,也吸引了其他领域的竞争者。其中既有线下连锁药店的“宿敌”网络售药平台,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还有体检机构、互联网医疗平台,如:美年健康、平安好医生等。近年来,受医改冲击较大的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也陆续加入进来了。此外,还有智云健康、方舟健客等为慢病管理而生的公司。
另一方面,慢病管理赛道本身也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包括:在中国,为“服务”买单的意识还在萌芽阶段。可以看到,此前,很多“慢病管理股”都没解决商业化问题,智云健康、方舟健客等,都还没有盈利。京东健康此前也砍掉了其专注健康管理的业务板块“京东家医”。
“没有人喜欢被’管理’。”有曾经从事慢病管理的人士这样说。此前尝试引入慢病管理的连锁药店人士也曾向媒体透露,对患者进行慢病管理以后,对方反而不愿意再到药店来了。
第三,对于具体药店而言,此刻引入慢病管理,药店就还需要追加投入。因为药店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即使有制药企业、医疗机构的支持,药店也需要提升硬件设施、培训专业人员等。
而且药店要想真正加入到公立医院牵头的慢病管理体系中,如葛彩英所说,也还需要打通多个环节,做好“理清责任、重塑流程、分好绩效、建好系统”等工作,而且中间难免会有各种困难,经历阵痛。
这也让很多药店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无论如何,医药行业的全面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仅增长了2%。另据中康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全年药品全终端销售额增速预计降至4.9%。
中康科技董事长吴瀚认为,这些数据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那就是以医保为主,满足基本医用药需求的存量市场的“天花板”已经清晰可见了。
慢病管理或许并不会像减肥药、生发药、美容相关产品等“爆款”一样,迅速提高药厂、药店的收益,但是,由此引发的健康革命,不仅有助于提升国人的健康水平,也有望更充分释放医药产业各参与方的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