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头部咖啡机供应商德龙:去年开了约八万家咖啡店,倒闭的约四万五千家_ZAKER新闻

访客 2024-09-03 12:32:57 78638 抢沙发

图注:宗延平在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与无人驾驶概念车合影

头部咖啡机供应商德龙:去年开了约八万家咖啡店,倒闭的约四万五千家_ZAKER新闻

采访丨薛芳 整理丨嘉林 编辑丨薛芳

出品丨深网 · 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硅谷日记》编者按: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 50 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这片土地,一直在诞生传奇,最早的传奇可以追溯到 1838 年前,这一年,一个叫苏特尔的冒险家发现了这个渔村,战胜了土著,靠着这片土地的丰腴,他因此成为一个大富翁。

10 年后的一天的一个偶然,人们发现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区域竟然遍地黄金,苏特尔在一瞬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大量的财富也给苏特尔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全世界的冒险家,他们漠视法规,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掠夺,最后的结果是苏特尔一贫如洗,孤独寂寞地死去。" 淘金热 " 是人们给那个年代和这片土地最疯狂记忆的描述。

或许是源于历史的某种补偿性,多年后的这片土地,地面上已经看不到洒着的金沙,但一群富有天才和智慧的大脑,仍然聚集在这片土地上,制造着关于科技的神话。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硅谷,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

80 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在硅谷科技创新从未停止过。HP 创始人维修示波器的那个车库,微软的那个温馨小屋,仙童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造出 CPU 的灵感,英特尔那个天才流淌的酒吧 ……《硅谷热》、《硅谷之火》也激励了国内一众互联网大佬抒写了他们与时代的传奇。

当然,科技的创新在硅谷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OpenAI 这家公司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传奇,它打开了一个新时代的星际之门。硅谷的建筑朴实无华,很少有高楼大厦,多半是一些三四层高的建筑,隐藏在一片绿树之中。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诞生了无数的科技传奇。

7 月下旬,青腾全球私访美国硅谷的活动中,德龙 De ’ Longhi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宗延平也参加了此次游学,他对《AI 光年》阐述了他游学归来后的一些思考。

我 6 月底就去过美国东部,从华盛顿特区一路到了纽约,走访了我熟悉的传统消费品行业;8 月又随腾讯青腾全球私访游学来硅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传统消费品和高科技的投资市场广阔,创业者心态也非常乐观。

我们接触到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初创企业,对未来市场的认知都很积极,这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观察到的)。

从投资角度也是同样,在硅谷聚集的高科技行业中,AI 的投资当然是最火热的;而在东部见到的传统消费品行业的投资者,也是比较愿意 " 出手 ",投资新企业和吸收并购都很活跃。

可以说整体处在一种常态化,或者是进入了一个投资的高峰期。

中国一家咖啡厅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 8 个月

国内的咖啡行业在过去十几年可谓蓬勃发展,德龙作为一家咖啡机品牌的供应商,一直都是一个 " 卖铲子 " 的角色。德龙是一家意大利公司,2005 年开始开拓中国市场,我也是这一年加盟的德龙,现在在咖啡机领域,德龙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2021 年全球咖啡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53.4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会增长到 206.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3%。在国内,2022 年咖啡机天猫销售额连续增长六个月,同比增长率最高达 200% 以上,咖啡机俨然成为 " 高端新刚需 " 小家电。

这些年,即使在消费态度趋向谨慎的环境下,还是有越来越多人喝咖啡,商用和民用咖啡机的市场都有所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德龙确实是受益者。但当下的咖啡市场不是看上去这样欣欣向荣。

我这里提供一个基本的行业数据,中国去年开了大约 8 万家咖啡厅,倒闭的就有约 45,000 家,也就是说净增长的其实只有 3 万多家。一边是这个行业很热,不断有从业者和资本涌入;但另外一边,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异常惨烈。

从我们掌握到的行业数据来看,中国一家咖啡厅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 8 个月,这是一个很残酷的市场。常常有朋友跟我说,作为咖啡行业卖铲子的,你们肯定都赚翻了。实际上,虽然我们的业务是正增长,但也没有大家想象的 " 躺着就把钱赚了 "。

这是为什么?因为有大量开了没多久的咖啡厅倒闭,二手咖啡机目前已经占了一半左右的市场,而我们是做新机器生意的。

国内咖啡行业有一个典型的同质化问题,同质化必然会导致价格战。即便某些咖啡快消品牌门店超过万家,但从收入来看,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也就出现了整个咖啡行业似乎都在亏损,或者略有微利的状态。

咖啡低价与咖啡店亏损没必然联系

我并不是说低价模式有问题,实际上,9 块 9、8 块 8 并不是营收乏力的原因。欧洲大街上的咖啡基本都是 1 欧元,或者 1.2 欧元,也就是人民币 9 块 9、8 块 8,如果这个价格在欧洲都可以实现盈利,那么国内咖啡店亏损与低价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很多人说 9 块 9、8 块 8 是瑞幸、库迪的很多竞争对手退出行业的原因,作为咖啡行业上游的一个参与者,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更多是运营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讲,跟资本的急功近利也有关系。

尽管国内咖啡行业如此之 " 卷 ",我仍然认为未来是非常光明的。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咖啡的社交属性高过饮料属性,而对 95 年后出生的一代来讲,咖啡就是一种饮料,提供情绪价值的基础饮料,从这个维度来看,整个市场必然还会高速发展。

实际上,同质化、价格战和 " 内卷 " 不仅存在于咖啡行业,可以说是存在于全部行业。如果让我对比中外的投资人,国外消费品和高科技的投资人都看重产品,创始人有没有新的视野,或者技术壁垒;中国投资人更看重商业模式,如果在同质化的基础上有新的商业模式,投资人可能就出手了。

一个新产品从出产到销售,再到盈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投资不是一两年之内可以看到收益的。拿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德龙等品牌的商用咖啡机赚到了钱,有些投资人也去跟投,但商用与民用咖啡机的逻辑完全不同,商用用户是保守的,不存在尝鲜心理,倾向于选择经过市场检验的,而不是冒着巨大的盈利风险尝试新产品。劝说星巴克这样的客户换新产品,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有些初创公司通常面临投资方的压力,没有时间反复打磨细节,产品就被催着上架。过程里采取强营销轻产品的方式运营。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近年来,中国投资机构由互联网投资逐渐转向硬件投资,这个转变期也是适应期。硬件投资的关键在于,要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即使是顶尖的投资机构,也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AI 时代,从焦虑到确定性

这次来到硅谷,我是带着一个问题的: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人才的依赖更大,还是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更大?之前我认为人才竞争相对重要,但听过专家的观点,发现更关键的可能是基础建设,但不是指 " 修路架桥 ",而是高科技领域的基础建设。

我的观察是,硅谷在这方面又进入一个高峰期。在国内外 AI 行业发展的浪潮下,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我也在焦虑,人和 AI 的未来在哪里?AI 会不会大量替代人类的工作?更极端一些,硅基人类会不会替代碳基人类?

最核心的焦虑是,如果是 " 人 +AI" 的模式,我们与欧美只是工具的差异,无非是铲子不太高级,效率低一些,用勤奋或聪明去弥补,还是可以在一个赛道上,可以挖金子;但如果未来的模式是 "AI+ 人 ",在高科技领域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恐怕很难超越。

此行来到硅谷,听到真正的专家讲学,我反倒得出积极正面的结论:未来仍然会是 " 人 +AI" 的协作模式,而不是 AI 替代人类。德龙的产品研发还是商业运营,都会朝着这个方向构想。

青腾这次美国研学中,最后一天请来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创始人和创始理事长张宏江,他在斯坦福谈了关于大模型的八个观察,短时间内拆解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让我从模糊的概念过渡到具体的思考,如果全球未来的方向是 " 人 +AI",就可以开始着手做很多具体的动作,焦虑和恐惧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个卖铲子的传统企业,虽然短期来讲,AI 对德龙的影响不大,但长期看仍然会有。首先是产品研发," 人 +AI" 会缩短产品研发的时间,原先所有数据都是实验积累的,现在可以用 AI 算法去提高效率;其次是营销端,在投入成本极低的情况下,我们使用 AI 直播每年可以带来将近 2000 万的收入增长。

近年来,很多咖啡机器人企业找德龙合作,事实上,他们跟我们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咖啡机的核心萃取技术,是掌握在德龙手里的。类似于汽车发动机,每一个零件供应商都可以做得很好,但合在一起并不是那么简单。

熬到伟大,或是选择伟大

有人说,任何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于如何定义伟大。我在德龙已经 19 年了,大概在 16、17 年,德龙的管理团队到谷歌大学上了 4 天课,然后到阿里交流,谈到这个问题时,德龙的 CEO 法比奥 · 德隆吉(Fabio de' Longhi)的回答很有趣:老虎跑得快,乌龟活得长。

大家可以看到,全世界历史悠久的企业都是做基础消费品的,活个 300 年、500 年很正常,但是做风口浪尖的高科技的企业,可能生命周期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甚至更短。但反过来讲,所有的凶猛动物生命都是比较短的,我们不用去苛责一个如日中天的企业很快夕阳西下,跑得快、活得长,都是一种伟大,没有孰优孰劣。

我个人不是很同意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但如果目标是让企业活得长,很多做法就是谨慎克制的,而不是激进的。

德龙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欧洲企业,克制不是某一个阶段,而是一直以来的态度。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要保持克制,不能盲目乐观或孤注一掷,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市场环境糟糕时,克制则说的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决策要更加慎重,对风险评估有高度认知。

德龙在中国的业务端员工只有不到 100 人,去掉工厂,全球也只有不到 5000 人,我们始终保持精简的团队,弹性是很高的,这某种意义上也是活得长的原因。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863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