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在东北,谁是下一个百强市

访客 2024-09-07 18:05:23 47956 抢沙发

全国GDP*市队伍,东北三省的存在感不太强。

在东北,谁是下一个百强市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全国GDP*市名单中,作为中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东北地区仅有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4市入围,且近几年名次有所下跌。

另一边,东、南沿海地区成*市最集中的区域,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的*市总量之和,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中部省份*市数量多为3-5个;西部省份多为2-3个,且多数都是“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的组合。

*市名次靠后,与东北经济地位减弱有关。

在我国重工业轰轰烈烈发展的上世纪,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值一度达到20%左右。但因未及时摆脱传统重工业惯性,在现代产业进程中缓慢,近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值不及5%。

全国范围内,GDP*市的诞生大都由产业或地域资源特色支撑,相较而言,东北*市稀缺是因为什么?在这场竞争中,东北如何重焕昔日光彩?

1、*市数量、名次双双跌落

全国GDP*市竞跑,东北越发吃力。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全国GDP*市名单中,东北地区有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大庆、吉林、鞍山等7市入围,排名分别为第18、19、27、29、38、67、68。

不过从2015年至今,上述城市GDP在全国排名整体一路跌落,2016年吉林、鞍山跌出*名单,2017年大庆跌出*名单,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4市虽然一直在*名单之内,但排名下跌明显。

大连作为东北经济*城,GDP排名从2015年的18名跌至2023年的29名,下滑11位。同样的时间段,沈阳下滑12位,长春下滑13位,哈尔滨下滑25位。

这也是近年东北经济缩影。

具体来看,2015年东北三省GDP之和为58058亿元,在当年全国GDP占比为8.43%,这一数据在2023年降至4.73%。

若与*时期相比,则更加悬殊。上世纪中期,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值一度达到20%左右。

目前留在全国GDP*市阵营的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又是因何挺住?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入围的4座城市,也正是东北地区4座副省级城市、东北经济的顶梁柱,被外界形容为“东北F4”。其中长春、沈阳、哈尔滨均为省会城市,本身就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各省聚力发展的首位城市。

具体来看,长春、沈阳凭借汽车制造业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工业家底雄厚;哈尔滨虽然近年工业竞争力不强、工业产值占比偏低,但农业、食品产业和文旅业综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劣势,加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也稳居“F4”阵营。

大连虽非省会,但坐拥东北*港口,被视为“东北之窗”,加之蓬勃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港口”+“工业”双重利好因素加持,让当地成为东北经济*城。

当前来看,在接下来全国GDP*市竞跑中,“东北F4”不论要逆流而上、还是要维持排名现状,都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2、*市的土壤

放眼全国,哪些地区盛产“*市”,什么样的土壤更容易培育出“*市”?

产业是关键因素。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区域经济也遵循“胡焕庸线”原则,即黑河(爱辉)—腾冲线,“胡焕庸线”东南侧经济发展较快、西北侧发展较慢。

“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率先融入国际大循环,先是大规模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承接来自日本、欧美的先进制造业,如汽车制造,在这些地方,附加值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丁长发还指出,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也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大规模民营经济,市场更具活力,事实上,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和*市产量最多的区域明显重合。

具体来看,当前*市最集中的区域,当属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闽南金三角等最早融入国际大循环,且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如*市数量赢家,江苏(13座)、山东(12)、广东(10)、浙江(8)、福建(5)等5个省份,*市规模之和就占了全国半壁江山。

中部、西部*市规模次之。其中,中部省份*市数量多为3-5个,西部省份多为2-3个。

丁长发指出,在强省会战略之下,中西部省会城市汇聚大量资金、产业、人才,自然稳坐*市阵营。与此同时,中西部部分城市也有早前计划经济沉淀下来的产业基础,城市规模和人口体量早前成型,加之陆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尤其是中部省份,省会城市之外的*市渐多;西部省份的*市则多为省会或资源型城市,如陕西入围*市的是西安、榆林。

相较而言,东北地区仅4城入围,*市含量确实居于尾端。

“东北并非一直这样,要是往前推几十年,就算是全国GDP前20强城市榜单,东北城市也比比皆是。”

丁长发分析,近年东北地区产出的*市规模和名次下滑明显,与当地计划经济体制路径依赖、国有企业居多、民营经济相对较弱、营商环境有待加强等综合因素相关,加之东北地区人才外流明显、当地偏好体制内就业,这种条件下也不利于创新。而弥补上述不足,也恰恰是接下来东北发展的高效发力点。

3、东北的更多面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东北扮演了悬殊的角色。

在重工业轰轰烈烈发展的年代,坐拥资源优势、得到大量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工业明星”、经济领头羊,不过伴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市崛起,产业更新换代,“工业明星”成为昔日荣光,当前的东北正面临经济地位式微的阵痛,也在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定位。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东北重新崛起的声音频频,围绕东北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重整工业雄风的讨论诸多;但也有观点认为,以现有的产业基础、地域条件、发展成本等,与其试图逆流而上,不如做一个有人情味的、生活成本较低的“安逸老家”。

对此,丁长发认为,东北不一定要培养出更多的*市,放眼全国,很多未进入*名单的城市,当地一样有较好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东北很多城市或不必执着GDP排名,关键是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

丁长发举例,比如长春汽车制造产业基础好,转型升级也正在进行中,当地软件产业、康养产业也颇有潜力,这都是发展的优势。如果放眼整个东北,不乏城市具备良好的交通系统、教育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这些都是东北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发展”。

也是在这种探索下,东北地区呈现了“工业长子”的更多面:长春、沈阳等地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卓见成效,部分城市甚至通过重振工业实现经济显著增长、人口回流;哈尔滨成为旅游界网红,昔日工业重镇如今凭借冰雪游、避暑游拉动消费,为经济添加新活力;鹤岗凭借低房价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数字游民,为年轻人提供另一种选择......

把目光放到全球,和东北站在同样纬度的,还有北美、加拿大、丹麦......这些地方在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的基础上都获得好的发展,同样的,东北的未来也很美好。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795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