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前夜的中国威士忌,遭遇橡木桶“卡脖子”
蓝鲸新闻 9 月 18 日讯(记者 朱欣悦)中国威士忌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
近日,蓝鲸新闻记者在 2024 首届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上了解到,2023 年,中国威士忌产业全年总产能突破 5 万吨,首次超过同年度的威士忌进口的 3.26 万吨。当前,中国威士忌产业版图正迅速扩张,国内已有 45 家企业处于在建或投产、待建阶段,覆盖 12 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投产 26 家、在建 10 家、待建 8 家、试运营 1 家,总产能发展规划 25 万吨。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指出,发展速度快,市场热度高,是当前中国威士忌的产业特征。
" 中国威士忌产业崛起,已不局限于流通阶段,而是转型到中国威士忌生产和项目建设当中。"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元月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 我国威士忌酒的市场规模已经从 2013 年的 12.88 亿发展到 2023 年的 55 亿,10 年间增长了 4.2 倍。"
随着中国威士忌的兴起,国威(中国威士忌)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当前中国威士忌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初期,业内估算,中国威士忌酒行业年总产量能约在 10 万吨。
国内威士忌酒厂的产能普遍并不高,从数百吨延伸至数千吨不等。也有例外,比如正在建设中的高桥威士忌酒厂,其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设计产能在第一期达到万吨原酒级别。百润股份(002568.SZ)旗下的崃州蒸馏厂总体年产能规划约 3 万吨,其中麦芽线约 0.4 万吨。
以 700ml 单瓶容量计算,1000 升威士忌可灌装 1428 瓶左右。加浆降度后,预估也不超过 2000 瓶。粗略估算,几百吨的小型酒厂一年的年产量也不过数万瓶。
威士忌在国内仍属于一个小众赛道。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前后已有一波威士忌酒厂投产,经过三年以上陈年,今年和明年将迎来一波中国威士忌产品上市的小型爆发期。
天佑德酒(002646.SZ)年初已在电商平台上架天佑德 Nara 雪莉桶陈酿威士忌等三款青稞威士忌产品;百润股份首批 30 万桶威士忌已于 2021 年正式灌装,由于威士忌最少需要 3 年陈酿时间,其成品威士忌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
大芹威士忌、钰之锦威士忌等产品亦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而高朗威士忌则宣布将于今年 11 月进行全球首发,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威士忌市场的产品线。
面对行业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包括产能过剩等风险,众多威士忌从业者表现出了理性与前瞻。他们普遍认为,品质是立足之本,急功近利只会损害行业长远利益。大芹威士忌创始人吴松柏、钰之锦威士忌创始人仲崇沪、高朗威士忌创始人高开朗等业内人士纷纷强调,需沉下心来,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避免重蹈葡萄酒和精酿啤酒行业过度商业化、品质参差不齐的覆辙。
" 我们不追求非常高的产量,而是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威士忌 ",帝亚吉欧洱源威士忌厂厂长焦长毅如是称。
何勇表示,中国威士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更多进口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叠加国内威士忌工厂的建厂速度和水平提升,产能得到更多释放,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将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
橡木桶 " 卡脖子 "
在中国威士忌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橡木桶的供应问题犹如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业内普遍认为,橡木桶对威士忌最终风味形成的贡献率高达约 70%,其质量与数量成为制约行业扩张的关键因素。
吉斯集团董事长孙杰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深刻指出了当前威士忌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橡木桶的供需失衡。随着众多威士忌酒厂的新建与扩产,橡木桶的需求量急剧攀升,已导致进口资源价格出现上涨趋势。面对这一困境,行业内部正积极探索多元化解决方案,包括尝试使用国产蒙古栎橡木桶等替代品,然而,这一领域尚缺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积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相关媒体报道,当前国产威士忌厂的基酒年产能已接近 10 万吨规模。按照行业标准估算,每万吨基酒陈年大约需要 5 万只标准橡木桶,这意味着仅国产基酒一年就需要约 50 万只橡木桶。若再考虑进口基酒陈年需求及其他因素,中国威士忌行业每年的橡木桶需求量可能高达数百万只,而目前国内橡木桶的存量却仅维持在约 50 万只左右,供需缺口显著。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 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状,报告指出,截至 2023 年,我国橡木桶保有量达到 45 万个,虽较去年有所增加,但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在这方面,日本威士忌已提供了解题思路,在二战期间,由于无法从美国和欧洲进口橡木桶,日本开始使用国产的水楢木来制作桶陈威士忌。不仅克服了困境,更开创了威士忌风味的新纪元。
蓝鲸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橡木桶大多依赖于进口,尤其是美国橡木桶和欧洲橡木桶。一个 225 升美国橡木桶进口价格动辄 3000 元起,而同等规格的蒙古栎橡木桶超过 7000 元,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在此背景下,中国威士忌产业正积极寻求自己的 " 水楢木 " 之路。比如保乐力加在四川峨眉山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便采用了来自长白山的单岭橡桶。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更为前瞻性的思考,即提前在美国等橡木资源丰富的地区购买林地,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紧张问题。但这一策略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显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量与布局,以避免潜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自饮消费占比高
尽管中国威士忌产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初期阶段,但国内威士忌消费者群体已展现出鲜明的消费特色与偏好。
据威士忌社区平台百瓶 APP 的负责人张云向蓝鲸新闻记者透露,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超过 80% 的国内威士忌爱好者养成了每周品饮的习惯,且超过 90% 的品饮活动发生在家庭环境中,这反映了消费者对威士忌文化的深度融入与日常化享受。
年轻消费群体正逐步崛起成为这一市场的新兴力量。数据显示,18 至 29 岁的年轻饮用者占比高达 53%,他们不仅为威士忌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品牌策略发生转变。为了适应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与喜好,不少威士忌品牌纷纷对包装设计进行革新,以 "Cool" 取代传统的 "Old School" 风格,力求在视觉上吸引并贴近年轻族群。
从地域分布来看,威士忌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趋势。一二线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与北京,以其强大的消费力领跑全国,成为威士忌消费的高地。而在广东地区,威士忌的普及率更是居高不下,显示出该地区消费者对威士忌文化的深厚认同与热情。此外,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紧随其后,共同构成了中国威士忌消费的核心版图。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兼职副秘书长支彧涵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以前,威士忌的饮用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本土的企业具有更多下沉市场的渠道优势,这让国产威士忌更有可能在三四线市场发现机会。
" 国产威士忌是有身位优势的,我们的市场到生产端的反馈更迅速。如果国际品牌想根据中国市场口味进行改良,信息传到国外总部,经过开会确认改善后再发至中国市场,大概需要一两年时间。而在我们这里则可以更快实现 ",支彧涵认为," 我们目前正身处于一个对于本国产品有信心的阶段,国产威士忌产业链从头到尾都有中国企业参与。不光是威士忌生产端,整个产业都面临着机遇,都需要走到台前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