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2024脱口秀:新人、女性、脱评人
今年Q3的综艺市场,成了笑的海洋。
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后文简称《脱友》)为例,这档节目从8月20日开播后,便迅速占据微博热搜、抖音热搜等榜单前列,并在云合、灯塔、vlinkage等行业播映榜单占据首位。
猫眼专业版显示,在播期间《脱友》接连21次拿下腾讯视频站内日冠,抖音话题指数及抖音官方账号粉丝量,稳居同期喜剧综艺TOP1。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业内外还在为了脱口秀行业能否存续下去而担忧,如今这把火不仅顺利重燃,而且越烧越旺。
《DT商业观察》想以《脱友》为例,看看脱口秀今年在演员构成、表演内容和商业等方面,都出现了哪些变化?
新人占比超过一半
“新人”很多,是《脱友》给人的*印象。
《脱友》的51组选手中,共有28人/组合新面孔,新鲜血液占比达55.8%。而且在这些新面孔中,线下演出经验有长有短,《脱友》是他们大多数人职业生涯中的*场大型比赛。
但“初生牛犊们”不仅在节目里表现亮眼,还在微博、视频号、抖音上有广泛的传播,带来不小的“反转”,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新鲜感,也为节目增添了更多“悬念”。
比如大国手从2023年3月才开始说脱口秀,时间仅一年出头,但文本精巧,把哲学与生活、职场结合在一起,比如“公司面临危机的时候,老板问我怎么办,我说,凡是现存的,都会走向灭亡的”。
靠着一种“平静的疯感”,大国手在*赛段拿下181票,高分晋级,而且相关的切片内容在视频号上的点赞数、转发数和喜欢的人数,都超过了10万。
(图片来源:视频号@腾讯综艺)
越战越勇、最终拿下年度冠军的00后漫才兄弟,用带着长沙口音的普通话,天马行空地演绎着各种荒诞的现实场景。
在第二赛段,他们一个戴着眼镜说自己明显视力不好,另一个扮演医生接梗调侃,无缝甩出一句点睛之笔:“视力不好没有关系,世界这么浑浊,没有必要看得那么清楚。”
(图片来源:《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飞行嘉宾罗永浩不仅把自己的*盏灯送给了漫才兄弟,还套用了一句老话点评:“一个人神经病一次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神经病,他们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天赋。”
而他们在总决赛的表演,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丧尸潮来袭,漫才兄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徐浩伦意外被咬,在幻觉中他以“临终遗言”的方式call back了他们在比赛中的所有作品,“我好像当过中介、我好像当过医生,我也开过网约车,还当过谈判专家,但旁边那个人好像都是你啊。”
“废话,你讲漫才旁边的人一直是老子。”
这段表演不仅有一层层不断加码的笑点、被打破的第四堵墙,还有两位演员对彼此一路互相扶持、走到总决赛的感谢。
当然,“老选手”并没有因此而落下风。新人的来势汹汹,也给“老选手”带来了紧迫感。
呼兰在新人的“刺激”下,遇强则强,再次成为打工人的最强嘴替。
他把职场比作房子,打工人则是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平时根本看不出什么区别,把承重墙拆了楼塌了,老板问你们这些墙究竟在干嘛?其实我只是在这里逞墙(强)。”
这场表演结束后,#呼兰 脱口秀承重墙# 成功冲上热搜。
女演员集体“上桌”
如果为今年的脱口秀综艺总结关键词,那么“女演员”一定榜上有名。
在这一届《脱友》的舞台上,女演员们的风格各异,但共同点是,她们对女性、东亚家庭和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内容具有现实意义,从而引发大众的强烈共鸣。
从热搜来看,不仅有 #脱口秀女演员群像#、#脱口秀 女性视角#这样代表行业整体趋势的话题,也有不同女选手因为自己的内容而出圈的话题。
菜菜分享了跑腿小哥“偷偷”帮忙买卫生巾、其中充满各种误会、最后小哥还想用黑色垃圾袋“遮遮掩掩”的故事,充满“偷感”之下,菜菜呼吁大家拒绝月经羞耻,坦言自己来讲脱口秀就是来赚“经费”的。
来自土家族的Echo,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农村家庭普遍“重男轻女”的困境和女性处境袒露在大众面前。
“三种孩子我爸妈不打,成绩好的不打,别人家的不打,儿子不打。所以在我们家,我们一定要很努力,才能看起来跟儿子一样,毫不费力。”
步惊云则以“我想上《再见爱人》”作为切入点,讲了女性在母亲、妻子、创业者等多重身份下的拉扯,在幽默的调侃中展露出一位女性创业者的韧劲:“比起参加《再见对的人》,我更想参加民营企业家峰会。”
走到总决赛的山河是新人,也是*进入总决赛的女演员,擅长用轻松的口吻“四两拨千斤”,反讽周遭常见的、但不合理的现状。
比如她坦诚自己明明没有身材焦虑,但身边总有人逼她焦虑,不减肥仿佛成了一种“不要脸”;人们总说她微胖的脸蛋“有福气”“能旺夫”,看似是夸奖,实则是“从一个人脸上看到另一个人命运”的荒诞。
每一个女演员,不仅解构了荒诞的现实困境,说出大家的心声,还在这个基础上,给更多观众力量。
就像鲁豫对山河说的:“女生或者所有人都不用按尺寸去生长,可以按心情去生长。”
从“观众Repo”读懂更多言外之意
周二和周三追正片,周四开始在网上搜索、发表对当期节目的点评和感悟,已经成为许多观众的新日常。
伴随着这种现象,“脱评人”这个群体不断生长壮大,观众Repo也在成为必不可少的野生节目衍生品。
不管是大V、脱口秀爱好者、还是普通人,很多“脱评人”都会从文本结构、表演等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脱口秀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
在漫才兄弟拿下冠军后,“脱评人”@谷大白话 在微博上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漫才兄弟的表演可以说贯穿了漫才/相声/sketch/小品/美国对口,不同喜剧形式的优点都汇聚在他俩身上,但最后端出来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米其林料理,而是以长沙普通话佐料调味出的一盘人见人爱的家常菜。”
(@谷大白话 微博内容截图)
有了这群“脱评人”,观众们能在“条件反射般”的哈哈大笑后,进一步回味内容背后的喜剧技巧、创作逻辑和深层次的主题表达。演员们也能从或犀利、或有共鸣的Repo中,获得真实的反馈,在未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少演员都在今年的节目中提到,自己常常上网搜索Repo,看看观众到底喜不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本和内容以外,很多脱评人就像节目的放大镜,善于从细节中挖掘出让人感动的点。
而且越临近节目结束,就越多人开始在“小作文”里表达自己的不舍。
比如@东东枪 发现,Kid下台后,一边小跑着往后台走,一边自言自语了两句“太棒了,太棒了”,这个场面让他想起《真爱至上》里翻牌的小伙子,虽然被喜欢的人拒绝了,但是离开的时候没有难过,而是说,“Enough”。
而每一次有演员暂别舞台时,主持人张绍刚会再把这位演员的从业经历、近况介绍一遍,并且告诉观众“离开舞台不是离开脱口秀,我们线下见”。“笑友团”的大张伟、张雨绮和鲁豫也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和演员相关的细节,鼓励他们越来越好。
有人说,“这不是一个喜剧节目吗,为什么我看着看着就哭了”,背后的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这不仅是一个脱口秀比赛,也是有人情味、让人百感交集的微型乌托邦。
直接引流到线下
过去几年,线上脱口秀综艺帮助脱口秀在中国不断破圈。每一段5分钟左右的精华内容,有密集的梗,有高情绪浓度,让大众快速认识到一个个脱口秀演员。
但每年的综艺节目终将会落幕,想让脱口秀长久地发展下去,观众和演员都得回到线下。
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脱口秀俱乐部”,观众心里*想到的两个答案,可能都是笑果或单立人,头部效应明显。
但事实上,线下各地的脱口秀俱乐部并不少,不少有知名度的脱口秀演员,最早也“出身”于各地小型脱口秀俱乐部,经过一次次打磨、训练,才成长为现在的样子。
如何把线上的流量引到线下、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和演员面对面互动、让更多脱口秀演员在线下“吃上饭”,是个不小的难题。
对此,我们注意到,今年的《脱友》也在线上和线下联动方面,做出了新尝试。
在节目中,有步惊云、伟大爷等脱口秀俱乐部老板,以选手身份参赛。他们和俱乐部演员的表现,本身就能为线下演出和俱乐部厂牌本身带来关注。
在节目之外,《脱友》利用平台优势和节目的辐射力,也去做了更多打通线上线下的尝试。比如联动多个俱乐部发布喜报并在线下张贴,在上海、长沙、大连、北京、杭州五个城市联动当地俱乐部举办节目点映会,把观众从线上引流到线下。
在总决赛之夜,主持人张绍刚还预告了《脱友》将进行线下巡演,表示“让我们线下见”。
这种节目内外同时下功夫的做法,确实形成了有效引流。
我们查看了部分线下俱乐部在大麦上的“想看情况”,除了上海、北京这样本身就聚集了不少脱口秀爱好者的城市,其他如长沙、杭州、成都等不同城市的俱乐部都有不小的关注。
可以说,《脱友》让更多人了解到演员背后的线下俱乐部,带动了大家对线下脱口秀的关注。
多领域演员的“上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女演员集体“上桌”增加多元视角;观众Repo和线下售票,提升脱口秀行业的商业价值,带动脱口秀商业变现的上限不断“上升”……
这都意味着,以《脱友》为代表的喜剧综艺,带着行业“又上了一个台阶”。
写在最后
脱口秀综艺的回归,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剂,也让很多人再次找到了情绪的出口。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觉得看脱口秀很爽、后劲很大,有人觉得被治愈、被击中心坎……这是一个好笑的节目,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节目。
人们常常讨论一个*问题:喜剧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如果用喜剧演员陈佩斯的老话来说,那么“喜剧的内核应该是悲剧”。
而当《脱友》呈现出个人挣扎、困境、努力和情谊,并让许多人都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时,喜剧的内核也可以是相遇:在不同的时空里,大家因为喜剧相遇,也因为喜剧互相治愈。
《脱友》让脱口秀重归“笑是*要义”本质的同时,也在以人情味治愈被快节奏生活拉扯的普通人。
幸好还有脱口秀,幸好还有这群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