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生“用脚投票”:高校的近忧与远虑

访客 2024-10-26 12:20:24 16190 抢沙发

李一陵 / 文 近日,广东白云学院的一则公示引发热议。这份《关于 2024 级录取新生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的公示》称,该校 2024 级 1477 名新生未请假或未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广东白云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每年学费在 3 万元以上,艺术类是 5 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住宿费。因此,不少网友认为入学率偏低的原因是学费太高,家庭无力承担。

新生“用脚投票”:高校的近忧与远虑

1477 名学生放弃入学,从绝对数值上来讲,确实不少。为何有这么大规模的新生放弃入学?是因为学费太贵吗?

白云学院的回应称,该校今年招生计划为 13526 人,其中普本生 8026 人,专升本 5500 人。新生入学后,未到校报到学生为 1477 人,整体报到率为 89.08%,其中普本报到率 90.43%,比照广东全省高校属于正常范围。1477 名未报到学生中,709 名是专升本学生。

以此来看,虽然绝对数值让人吓了一跳,但是相对而言,该校的报到率并未偏离常值。而且,1477 名学生中还有近一半为专升本学生,这类考生群体除入学高校外有多种选择,放弃入学并不奇怪。

对拟放弃入学的新生进行公示,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履行的正常程序。一则常规公示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绝不仅仅因为 "1477" 这个数字带给人的冲击,还在于它引发了公众对当下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以及人口下降趋势下高等教育生源危机等问题的思考。

先说高等教育收益下降。2023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2%,而 1978 年这一数据只有 2.7%。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带来的是入学机会的大幅增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历贬值,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不是上了大学,甚或上了名校,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当下的就业形势,也让家长和学生更多地思考教育成本与收益问题。过去,民办高校虽然学费贵,但是为了满足上大学的愿望,家庭愿意投入;而现在,考虑到成本收益比,很多家庭和考生会更加谨慎地选择。更何况,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整体提升的当下,考生的选择更加多元,这也给了他们放弃的底气。

当下,考生对就业确定性的追求,有超过对学历标签追求的趋势。这一点,从近年来高考录取情况就可以窥见。比如,今年高招录取季,职业本科成为 " 新星 ",部分院校投档线高出普通本科线 100 多分。在浙江,有成绩 602 分的考生选择了一所刚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看中的就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8%。在广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普通物理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 78 分,普通历史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 70 分,美术与设计类最低投档分超本科线 89 分。

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向生招生也形势喜人。很多考生就成绩而言可以选择 "985" 高校,但却选择了普通二本,看中的就是背后的就业确定性—— " 带编入学 ",毕业就可以直接就业,有一种 " 铁饭碗 " 式的就业保障。

再来说人口下降趋势下高等教育的生源危机。少子化、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形势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人口变化已经给基础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幼儿园关停潮显现;在东北,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也出现了一个县的学生凑不齐一所小学的情况。

有专家预测,2035 年以前,我国 18 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 2035 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将直接导致高校生源数量进入快速下跌区间,未来高校将面临较严重的生源不足问题,部分高校由于生源数量锐减还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顶尖学校不会有太大的生源困扰,考生争夺名校入场券的竞争可能会更激烈,但是大量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却要面临生存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以预见的现实。

对于高校来说,家庭对教育收益率的考虑、对就业确定性的追求是 " 近忧 ",人口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则是 " 远忧 "。如何面对短期和长期的生存挑战,是高校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其中,民办高校尤其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如何破局?近年来,为了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适配度,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幅度加大。教育部提出了到 2025 年优化调整高校 20% 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建立学科专业与人才需求的联动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提高办学吸引力,更好应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必然要求。在更高层面上,则是要推动高校改革,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实现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19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