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00万元门票秒光,国产太空旅游的时代已来临?

访客 2024-10-28 15:22:27 29524 抢沙发

2024 年 10 月 24 日晚,我国科技企业深蓝航天通过直播,组织了国内首次太空旅游销售活动,售卖价格 100 万元 / 人的 2 张亚轨道飞行船票。成交者有望于 2027 年搭乘公司自研星云一号火箭与亚轨道飞船组合体,飞行至最高距地面 150 公里太空,感受约 300 秒的完全失重环境。根据直播画面,船票上线瞬间即被售出。根据规则,拍下者须立刻交纳 5 万元定金,并于飞行前付清余款。

100万元门票秒光,国产太空旅游的时代已来临?

首次开售即秒无,是否意味着我国太空旅游的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多还处于 "ppt 阶段 " 的国产太空旅游项目,靠谱程度如何?项目可能最出人意料的挑战是什么?应该怎样应对?

今天将简要探讨。

太空旅游技术可控,但价格仍属 " 高消费 "

深蓝航天是国内较有实力的民营航天企业,以星云系列运载火箭为拳头产品。其星云一号液氧煤油可复用火箭低轨运力 2 吨,已经进入 10 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的冲刺阶段。公司计划 2025 年初实施星云一号入轨发射,成为国内首个进行 " 入轨 + 回收 " 验证的企业;同时,星云一号的一子级火箭也是太空旅游项目的助推级,负责将载人飞船送至预定高度,随后两者分离,火箭使用发动机减速垂直着陆,飞船伞降返回。

深蓝航天的载人飞船可以乘坐 6 人,设有大型舷窗,便于对外观察;也可不载人飞行,改为搭载最多 1.2 吨物资开展科学实验。飞船最大飞行高度 150 公里,远超 100 公里的国际公认太空边界;飞行期间完全失重时间长达 5 分钟,足够游客充分感受太空旅行。

这类亚轨道体验飞行,对我国实力企业而言,应当不存在无法突破的技术障碍。

我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世纪之交掌握载人飞船技术,对飞船出入大气层已经积淀了几十年经验,并逐步外溢。目前除了深蓝航天以外,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紫薇科技、穿越者等民营企业,乃至国家队的航天科技集团,都已经有相关产品在研,甚至开展部分飞行试验。

目前国外的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新兴航天企业,已经跑通了亚轨道飞船完整技术验证流程,持续开展商业载人任务。其中,蓝色起源的技术路线也被深蓝航天借鉴,即火箭垂直起飞,箭船分别返回;维珍银河的飞船则类似飞机,由母机在高空水平投放,随后点燃自带发动机冲向高空,完成任务后又像飞机一样滑翔返回机场着陆。相对于公认巨头 SpaceX,这两家企业实力相对较弱。既然国外较弱的企业也能完成研发,我们也应该对自研产品抱以信心。

2027 年前后,我国载人亚轨道旅游飞船首飞,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太空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属于 " 高消费 " 产品。

航天界存在一个价格估算经验:液体火箭价格是同运力固体火箭的一半,而液体火箭一级又占总价格的 7 成。对于两吨左右运力固体火箭,目前国内报价约 8 万元 / 公斤。据此推算,使用星云一号液体火箭一子级发射飞船,仅火箭运力的成本,就达到约 3 万元 / 公斤(暂不考虑复用,下同)。

此外,飞船成本也应当纳入考虑。美国 SpaceX 龙飞船一次可搭载 4 人,每个座位每次任务的收费几乎就可以购买一枚驱动它的猎鹰 9 号火箭。当然,龙飞船属于复杂精密的入轨飞船,价格远高于本文关注的亚轨道飞船。据此,我们不妨简化估算,认为飞船成本与火箭相当,也为 3 万元 / 公斤。

综上,在没有复用载具的运营初期,我国太空旅游的合理价格约为每公斤 6 万元,即约 500 万元 / 人;后期如果能够充分复用火箭和飞船,按航天一般经验,价格可以减半,即低至 200 余万元 / 人 - 即便如此,太空旅游依然属于高消费行为。

作为参考,已经商业化运营的美国维珍银河飞船报价为 60 万美元 / 人(450 万元 / 人)。不过该飞船飞行高度较低,失重时间只有我国飞船一半左右,价格稍低也属正常。

国内潜在买家多达百万,但 " 炫富担忧 " 动摇购买决心

价格数百万元的票价虽然属于高消费,但与住房、(长期)教育等我国民众常见大额支出相比,也非遥不可及。

我国《载人航天》期刊于 2020 年 12 月发布的《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市场、观光者心里行为能力及管理体系研究》一文指出,拥有 600 万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家庭,即可被认为具备亚轨道太空旅游购买能力,而截至当时,我国这类家庭已经达到 136.5 万户,且逐年递增;这类人群中,16% 对以极地探险为代表的 " 高挑战、高收费、高刺激 " 旅游表现出浓厚兴趣,属于重点关注客群。

这意味着我国当前有可能购买太空旅游服务的人士,高达近 100 万之众。

但是,购买意向未必会转化为购买行为。其中," 炫富担忧 " 或是瓶颈。

载人航天属于社会关注的高风险、高感官刺激、高投入行业,自带流量属性,无法回避外界聚光灯式的追踪。此前美国蓝色起源老板贝佐斯和维珍银河老板理查德 . 布兰森亲自搭乘自家飞船旅游,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涌入直播间;即便是几年后的现在,两家公司已经进入常态化开展太空旅游的阶段,每次任务的直播观众也多达几十、上百万之众。

可以相信,我国旅游飞船起飞时,也将万人空巷。

" 高消费 + 高曝光组合,很难不让人想到一个词:炫富。" 笔者一位有财力也有兴趣参与太空旅游的朋友说道。" 考虑到我们的国体、政体,以及国家、人民对个体的期待,炫富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这样的担心,也能够在官方表态中找到佐证。

例如,2021 年 5 月 8 日,国家网信办负责人就曾发表谈话,表达了国家整治网络炫富行为的态度和决心,并具体指出:

" ‘炫富’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内容的表现比较庸俗。经常会展示自己的大额消费,拿个账单给大家看,一个东西花了多少钱,都是天价。第二是炮制 " 贵族幼儿园 "" 天价彩礼 " 概念,这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还有,炫耀自己的豪车、豪宅、游艇,有的也不一定是他自己的,但是他展示得像他自己的,这些情况也比较多。另外,远远超出自己正常需求去大吃大喝,一个人一顿吃 18 个鸡腿,类似这样的,这些都是一种炒作。这样的恶意营销比较明显,惯用 " 标题党 "、" 封面党 " 进行炒作,目的是吸引流量,然后从中牟利。第三个是在环节上,主要是网络直播、短视频比较多,这些平台传播力比较强。"

" 单纯花钱的太空旅游,很难说会不会‘对号入座’。" 笔者的朋友有所担忧。

即将着陆复用的蓝色起源亚轨道载人飞船火箭助推级。此时顶部的飞船早已分离,另外使用降落伞着陆。

化解 " 炫富担忧 "、开发天地运力潜能,需要智慧方案

事实上,率先开展太空旅游项目的美国,也遭遇过类似 " 炫富 " 的质疑。对此,项目发起方的解决方案是 " 慈善化 "、" 科研化 " - 将项目定义为慈善行动,完全由发起人赞助,还邀请慈善事业的其他参与者同行;或者在项目中加入科学实验和验证项目。以此来减少 " 享乐 " 色彩,增加公益属性。我国国情不同,不适合照搬西方模式慈善,但相关思路可以借鉴。

此外,我国反对网络炫富,但鼓励传播 " 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激发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奋斗 " 的内容(同样出自 2021 年 5 月 8 日网信办谈话)。因此,如果太空飞行任务展现的是拼搏、奋斗的精神,也会获得正面鼓励。

笔者朋友也给出了更现实的案例:" 如果我花 1000 万买套房子改善全家人生活,大家觉得很正常;如果我花 1 个亿投资建厂,可能会受到赞誉;但我花 500 万去一次太空还全世界直播,就不大合适。"

综上,与以下因素相关的商业太空任务,执行过程会比较顺利:

1. 刚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机构,只要是确有需求的大额支出,外界多报以理解和鼓励态度;

2. 促进生产力发展,例如验证新技术、研究新课题;

3. 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将旅游机会作为科学性、公益性竞赛的奖品赠予获奖者,激发更多人正向探索与努力。

太空旅游兴起,是天地之间运力的提升与释放的结果。后者是航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资源,与几乎所有自然学科和很多人文学科都能建立联系;其开发与利用,将是深度关联国情的系统工程,值得重视。

新生事物,既活力无限,也将面对磨合。无论卖方、买方、监管还是其他相关方,只要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主动积极的态度开展协作,我国太空旅游乃至商业化太空应用产业,必将取得蓬勃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作者:高天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5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