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读奶茶名羞耻症”上热搜,新茶饮逼“疯”年轻人

访客 2024-10-29 15:10:22 19524 抢沙发

近年来,新茶饮品牌越来越喜欢在名字上下足功夫,堪称 " 卷名 " 大战。

“读奶茶名羞耻症”上热搜,新茶饮逼“疯”年轻人

" 从来没有见过那么长的奶茶名,我都以为我近视眼重影了。" 近日,脱口秀演员翟佳宁在节目中吐槽奶茶名越来越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共鸣。

他调侃道,自己点了一杯 " 芝芝莓莓芒芒桃桃茶 ",光是念名字就费劲,后来在另一家茶饮品牌门店,还遇到了更长的名字—— " 小鹿丸奶泡噗哩噗哩茶 "。

翟佳宁的吐槽戳中了许多网友的心声,他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喝过的 " 奇葩 " 长名奶茶,引发了一场花样奶茶名字的大比拼。

比如 17 个字的 " 牛油果羽衣甘蓝植物分子燕麦爆珠酸奶 ",仿佛是将健康食材的 " 百科全书 " 浓缩在一杯奶茶里;

还有 22 个字的 " 秘鲁黑玛卡牡蛎肉苁蓉黄精鹿鞭人参铁观音娟姗奶 ",这名字不仅长得让人喘不过气,还活脱脱像一杯药膳奶茶。

奶茶市场开始 " 卷 " 奶茶名,背后其实是品牌竞争加剧、消费升级以及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的结果。

为了在种类繁多的茶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店家通过添加多种成分、设计层层叠加的名字,试图在名称上就让人产生 " 物超所值 " 的感觉。

过去,点杯奶茶不过是简单的 " 珍珠奶茶 "" 椰果奶茶 ",或是加个 " 双拼 "" 三拼 " 了事。

奶茶命名多采取较为常规、直观的方式,借用地域特色:" 台式珍珠奶茶 "" 港式丝袜奶茶 " 等;或者直接描述产品的口感和主要成分:" 芒果奶盖冰沙 "" 抹茶红豆拿铁 ",这类命名方式体现了品牌对产品原材料的重视,提升了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

如今,奶茶命名俨然成了一场 " 网络玩梗 " 的竞技场,刻意增加了一些 " 娱乐化 " 和 " 话题感 "。商家纷纷将各种奇葩命名方式应用其中,甚至出现了各种流派。

比如叠词轰炸型:这类名字将原料一律 " 叠 " 个遍," 椰椰 "" 莓莓 "" 芝芝 "" 桃桃 " 层出不穷。名字越重叠,仿佛越俏皮可爱。消费者在点单时,明明只是点杯奶茶,却要被强行带入 " 可爱风 "。

比如网络热梗型:比如 " 海王姐姐柠檬茶 "" 渣男暴打鲜橙茶 ",不少消费者调侃,去这种奶茶店是不是还得雇几个 " 渣男 " 来烘托气氛?这类名称似乎目的在于借助网络社交话题来提升品牌关注度,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每杯奶茶背后仿佛都藏着一个大剧情。

比如诗情茶意型:像 " 花下引 "" 清茗抹 "、" 点水惊秋 ",透着几分传统诗意之美,使点单过程更像是一次雅致的茶道体验。消费者在点单时,仿佛走进了一场古韵悠悠的品茶会,连喝奶茶都带上了几分 " 文人气质 "。

还有不明所以型:这种类型的名字往往让人一头雾水,完全看不出是个什么饮品—— " 喝下去再也不会有伤悲 "" 梨不开爱种草莓的小莓莓 " 等等,消费者往往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一杯。

确实,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奶茶消费成为一种融合视觉、味觉、精神层面的多维度体验。对于年轻人来说,奶茶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情绪的慰藉、社交的媒介,甚至是一种个性表达。

在适度的范围内,创意的名字确实能增添品牌个性,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带来额外的品牌曝光。

然而,当奶茶名复杂到难以读懂、难以点单甚至让消费者产生 " 被调侃 " 感时,趣味反而变成了负担。过于复杂的名字还可能导致品牌形象不够 " 沉稳 ",让人怀疑产品本身的品质和稳定性。

而对于一些名字拗口、生僻、或概念过于复杂的奶茶新品,品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特别是在实际点单中形成障碍,增加店员和顾客之间的沟通成本。

总的来说,产品主义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根基。再华丽的名字也无法掩盖产品品质的缺陷。消费者或许会因为一个有趣的名字而产生好奇,但最终能否持续选择,取决于这杯奶茶是否美味、服务是否周到、体验是否愉悦。

唯有在扎实产品的基础上加入适度创意,才能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奶茶市场中走得更长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餐企老板内参 ",作者:内参君,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5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