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剧本杀彻底走上下坡路?
作为娱乐业曾经的“宠儿”,剧本杀在经历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今竟有了几分“日薄西山”的趋势,繁荣发展到衰退非常快。
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类游戏,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借助DM(主持人)的指引,在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中与其他玩家共同完成剧本设定的任务。
剧本杀通过打造完全沉浸的“叙事宇宙”,为玩家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解密的满足感,因此成为了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新宠,进而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纷纷加入。
2016年,剧本杀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当时,国内某档悬疑推理类综艺节目爆火,顺带着也扩大了剧本杀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的剧本杀门店数量不过才刚破千。而到了2019年,剧本杀店铺如雨后春笋一样爆发,开店数量飙升,国内门店数量已高达1.2万家。
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国内剧本杀门店已暴涨至4.5万家。
然而,正如所有的流行浪潮都有生命周期,剧本杀似乎也度过了黄金期,热度正在逐渐褪去。
如果说2021年是剧本杀的*之年,那么2022年开始,剧本杀就逐渐进入衰落期。
2021年,剧本杀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17万,2022年活跃用户数降低为434万,并且在当年年底触底。
2023年整个剧本杀市场稍有回暖,但仍然难掩颓势:商家收入锐减,很多线下剧本杀店面都渐渐消失,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关店潮。
今年,剧本杀市场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特别是刚刚过去不久的中秋假期期间,行业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剧本杀店铺凭借精心策划和有效营销,赢得了大量顾客的青睐,场场活动都座无虚席;也有为数不少的店铺却面临顾客稀少、经营困难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前者是少数,后者才是常态,因为自去年起,剧本杀的热度一直在不断减退。
剧本杀市场降温的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就是玩家数量的减少。
剧本杀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多变的剧情与细腻的角色设计。然而,随着市场急剧膨胀,不少商家为了快速盈利,纷纷复制或模仿热门剧本,致使游戏内容缺乏新意。
根据北京商报的暗访调查,北京超过七成的剧本杀商户承认曾采用盗版剧本。
从内容的获取、制作到销售,一条分工明确且运作熟练的黑色产业链已然成型,这也进一步恶化了剧本杀行业中优质作品被劣质盗版所排挤的情况。
当盗版剧本泛滥,玩家在游戏中频繁遭遇相似的桥段,逐渐感到厌倦与单调。
另外,质量低劣的剧本以及植入色情元素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
某些剧本中充斥着令人不适的露骨描写和暴力场景,与低俗小说无异。而某些不良店家非但没有对此类内容表示排斥,反而将其视为吸引顾客的噱头,专门用来迎合那些怀有猎奇心态或寻求强烈感官刺激的玩家。
对于那些不幸遇到低俗剧本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游戏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游戏一旦无法再带来新鲜感或者给玩家带来不佳的体验感,那玩家数量减少也就成为了必然。
其次,由于近些年短视频的影响,年轻人的娱乐社交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相较于一场长达数小时的剧本杀,许多人倾向于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加直接和碎片化的娱乐方式。
一场剧本杀游戏持续时间短则三四个小时,更长的甚至高达十几小时,如此高强度的沉浸式体验比上班时间还长,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优秀从业人员尤其是灵魂人物DM的流失也是一方面原因。
在一个剧本杀游戏里,DM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表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剧本的发挥和玩家的游戏体验。
而优秀的DM可遇不可求,培养周期也比较漫长,通常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来磨练技能、积累经验和提升控场能力。
由于剧本杀店的营业时间为每天14点到22点,周末时不少玩家会选择通宵,这种不规律的作息让很多优秀的DM吃不消,选择离开行业。
同时,优秀的DM往往成为其他门店争相追逐的对象,他们可能会因为更高的薪酬或更好的工作环境而被挖走。
DM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了门店的运营质量和玩家的游戏体验,进而对客源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到十年的发展,剧本杀行业似乎已经面临着 “穷途末路”的处境,目前整个市场在价格、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仍在加剧,热潮过后,如何破局是从业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还是要提高剧本质量。剧本乃剧本杀之灵魂所在,唯有不断优化剧本品质,方能重新赢得玩家的信赖与热情。
这需要鼓励和支持优质创作者,规范剧本发行市场。
另外在行业发展瓶颈期,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此时需要店家不断创新游戏形式,同时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剧本题材,以迎合不同玩家的偏好和需求。
总之,剧本杀行业由盛转衰,既是市场周期性波动的体现,也是行业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期。
要想顺利度过阵痛期,获得健康而长久的发展,从业者既要维护现有玩家的忠诚度,也要积极创新以吸收新鲜血液。唯有不断拓宽市场边界,方能确保行业的持续兴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