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公教育营收暴跌21%竟惊现1.8亿盈利,财技还是奇迹?
“考公第一股”,突然起死回生了?
一份净利润翻倍的业绩预告,将沉寂已久的“公考一哥”重新拽回公众视野。
自2020年巅峰市值蒸发2500亿、股价缩水95%的后,中公教育深陷泥潭。然而,中公教育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却高调指出,预计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亿至2.35亿元,同比增长188.34%-212.21%。
乍一看业绩亮眼,但半场开香槟,也太早了点。
实际上,中公营收的表现并不好,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实现营收为21亿元,同比减少21.21%,是近十年以来营收表现最差的一份财报,同时这也是连续第13个季度交出报告期营收同比下降的成绩。
“诈尸”盈利1.8亿的背后,其实是坏账计提充当了“临时血包”。而直到上个月底还在更新的“协议班不退费”等的黑猫投诉,累计已经飙升到11.3万条。
左手裁员关店止血,右手催收陈年旧账,身后AI和对手放出冷箭,失血过多的中公教育还没走出幽暗的隧道。
一边是近10年最差的营收表现,一边是三位数的净利润增长,中公教育到底怎么回事?
此次公告中提到,中公业绩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续推进经营提振计划,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以及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营业总成本。但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公司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在本报告期收回,形成了非经常性收益。
为了降本,中公断臂求生,挥出了止血三刀:裁员、关店、砍研发。
根据2024年半年报披露,中公教育采取了大规模裁员,员工人数、研发人员人数和授课师资人数较上年度年末分别减少14.47%,21.79%和14.06%。同时,关闭直营分支机构关停63家。
这套组合拳下来,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营业成本同比下降了19.51%。
但这远远不足以扭亏为盈,此次真正充当了“临时血包”的,是一笔沉寂三年坏账的计提。
深入探究这笔坏账准备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值得玩味的细节。
回看2023年财报,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合计计提坏账准备达1.1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8%,这一异常数据的核心矛盾点在于:
在经济环境未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主营公考培训业务的应收账款质量相对稳定,而2024年半年报,其他应收坏账规模进一步攀升至1.24亿元,超过1.17亿元,说明2023年这笔年度计提的坏帐大概率从属于其他应收坏帐。
实际上,这笔计提的坏账的归属者指向北京市属国企——北京建工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建工”)。
这家公司,早在2020年便与“中公教育”有了渊源。
自2018年起,中公教育在全国各地大肆兴建培训基地。2020年,大兴土木的中公教育启动两项战略投资:以30亿元竞得北京昌平区住宅用地,并通过定增60亿元规划怀柔学习基地项目,其中后者由北京建工地产以“代建-回购”模式承建。
根据规划,该基地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旨在打造华北地区“吃住学一体化”培训中心,摆脱对协议酒店的场地依赖。
然而,2021年政策环境突变——教培行业遭遇“双减”,房地产融资监管趋严,双重压力下,中公教育两度缩减定增规模至39亿元,最终于2021年12月终止发行并撤回申请。
因此,此次的计提坏账可能是项目搁浅导致资金链断,预付给北京建工地产的工程款因项目终止未能及时收回,加之国企在合作中通常占据强势地位,中公教育作为乙方存在回款被动性,形成长期挂账。
如今这笔收回的计提坏账的金额——1.24亿元占到整个半年报营业利润的78%。
此次中公整体业绩的水分,可见一斑。
沿着“临时血包”的线索,我们不妨追问下,中公教育哪来那么多钱投资重资产?
实际上,中公教育明面上做的是教育培训,背后却更像是一家“倒腾”现金流的金融公司。
别看现在现金流动性危机显著:2024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88.74%,流动负债44.91亿元,流动资产仅3.4亿元,现金比率低至0.05。
据市值榜报道,2020年,中公教育曾有237亿元现金流入,而这巨大的“现金流奶牛”,则是曾被称作“天才的发明”的协议班模式。
协议班,可以理解为跟学员签了“对赌”,是指部分招录类培训在报名时,保证学员通过考试,不通过就退费。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预存学费与后续退费周期形成了时间窗口,客观上沉淀出大额可支配的流动资金池。
到2017年时,这种协议班在其面授课程中的占比攀升至68.6%,为中公教育带来了超40亿元的营收,和5.2亿元的净利润。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协议班逐步成为中公的绝对主力,收入始终维持在总收入的75%左右。
而在此期间,中公则可以借机做厚利润,采取“大存大贷”“存贷双高”的资产配置组合,将沉淀资金转化为财务收益。2018年和2019年中公教育的投资收益(理财收益和定期存款结息)和利息收入合计而为1.6亿元和2.6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14.0%和14.5%。
然而,协议班的尾巴却很棘手:退费。
一方面,协议班的成本较高且较为隐性。因其收费较高,需配备更优质师资和更多教辅材料,一旦退费,这些投入将变为纯亏损,造成师资的占用和浪费;
另一方面,公考属选拔类考试,每年岗位数量有限,多数人无法通过,这意味着大量学员可能需要退费,给机构经营带来压力。
到了2020年口罩期,中公核心的线下授课体系陷入长达五个月的停滞期,叠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周期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招生规模锐减。
于是,中公教育又升级了玩法,推出了以理享学为主的学员贷,打出了“0元入学”的旗号。
2020年协议班现金流入较19年暴增35.7%至237亿元,然而,表面繁荣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对赌”上又加了“杠杆”:据中公教育披露的数据显示,理享学2019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为中公教育带来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手续费分别为3459万元、2.1亿元和1.7亿元。
这种“杠杆化”操作看似通过学员贷扩大了资金池规模,却因学员通过率显著下滑——据内部数据显示,理享学学员的考试通过率较普通班低15个百分点,最终形成“资金流入越多、退费压力越大”的恶性循环。
一番操作下,退费率由2019年的44.14%提高至2021年的68.46%。
为了止损,中公教育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全面下架“不过全退”的产品,协议班至少要收取三四千元的学费,同时也不再鼓励学员贷款上课。
关于退费争议,李永新曾于7月1日在公司旗下中公严选抖音直播间回应表示,因自身决策与外部环境因素,如行业政策调整及疫情等,导致退费问题出现。但是其承诺“给我们点时间,欠学生的每一分钱,我们一定会还完。”
但退费延迟引发的信用危机还在发酵。
截至2024年11月18日,中公教育(包括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累计发生的诉讼、仲裁案件为1437件,其中“退费类纠纷”案件1235件,对应金额0.32亿元。
目前黑猫投诉平台,已经累积了“中公教育”相关113044条投诉,而在今年2月10日,仍有最新的“考生退费无着落”信息。
当教育产品异化为金融工具,教学效果让位于资金周转率,最终必然导致系统性风险。
正所谓,成也协议班,败也协议班。
中公教育不仅要处理“内忧”,还要应对“外患”。
首先是考公三巨头的分割市场。
从2024年上半年,无论以收入还是以净利润来看,“公考一哥”已然易主:粉笔超越中公,首次成为公考行业第一,中公则退至第三。
而学员数量上也呈现出绝对量级差距:
2024年半年报显示,中公教育上半年培训人次为96.23万人,同比下降32.09%。而截至2024年6月30日,粉笔平均月活跃用户为920万,单月活跃用户为中公半年培训人次的9.6倍。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分野,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格局。
同样是采取线下策略,华图主打传统大班课,且市场能力为基础的华图青睐于培养名师以吸引学员,因而整体财务稳定性较强,最终获得的市场口碑也更优:
根据艾媒金榜的《2019中国教育培训行业上市公司网络口碑榜》,华图教育的网络口碑排名第8,强于中公教育的口碑排名第64位。
而在互联网浪潮下诞生的粉笔,与两大老牌公考培训机构不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打出更为低价的课程引流(以980元线上基础课为入口)。
在疫情对线下格局的冲击下,粉笔一路弯道追击,利润节节攀升,经调整净利润2022年“转正”达到1.9亿。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公的流动性危机: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公、粉笔、华图账上现金分别为3.72亿、9.02亿、2.95亿元。此外,中公、粉笔、华图最新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9.98%、37.17%、80.55%;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39%、77.76%、66.11%。
可见,三巨头的实际上资产质量的差别非常明显。不管是账上现金、债务负担还是流动资产比例,中公的表现都堪忧。
其三,AI“备考搭子”对整个公考培训行业带来的冲击,而一向押注线下的中公明显力不从心。
2023年起,面对ChatGPT引发的行业变革,三大机构不约而同押注AI转型:
粉笔:2024年8月上线AI老师“粉笔头”,12月推出精品面试AI点评产品
中公教育:2024年10月官宣子品牌“中公AI就业”;
华图教育:2024年10月上线AI面试点评产品;
随着“豆包老师”“DS老师“的问世与迭代,AI大模型正成为考生的备考搭子。
虽然,粉笔科技与中公教育都已经接入DeepSeek,但是在免费的DeepSeek面前,公考机构们的护城河也在瓦解。
从“对赌式招生”到“杠杆化扩张”,中公教育这场拆东墙补西墙的生存游戏,正面临竞争对手和AI的双重围剿。要走出幽暗隧道,中公教育道阻且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