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了几十年,就没见过这样的”!水库近于见底,当地人骑电动车在上面玩,直击广西旱灾→
2025.04.27
罗望村久旱数月
作者 |第一财经 南英
4月27日上午,雨水降临久旱数月的罗望村。
罗望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全村共有村民1100左右人。近期,包括贺州市在内的广西多地的旱情,受到关注。
广西的少雨天气自去年11月以来就开始显现。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气象干旱呈反复发展态势。截至4月21日,广西12市的55个县份出现干旱灾害,累计造成43.1万人受灾,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实时值达5.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9万公顷。
4月25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监测显示,广西全区仍有107个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特旱面积约12.9万平方公里(占比54.2%),主要集中在河池、贺州、来宾、贵港、南宁、梧州、玉林、钦州、北海、百色等地,较上周相比特旱面积减少了25.7%。
趁着久违的降雨,村民们开始了抢种行动。
久旱逢甘霖
过去几天,贺州连续下了两三天雨,虽然雨量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对当地干涸的土地来说,已是久旱逢甘霖。
“如果再晚几天不下雨,这些玉米估计都要死了。”4月26日下午,罗望村农民杨女士在家门前的田地上除杂草,她说,从去年秋天到现在,这里就没怎么下过雨。
持续数月的少雨天气,让这片土地遭遇了罕见的干旱挑战,农作物生长和春耕进程受到影响。
身材瘦小的杨女士边除草边比划着向记者介绍说,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早就长到腰部这么高了,但现在的高度还不到她的膝盖高。这些玉米是她在今年清明节前后种下的。
清明节前后种下的玉米苗株 南英/摄
罗望村的村民们原本应在清明节前后就开始播种水稻,可干旱的天气让田地一直干涸,播种计划被迫搁置。
村民陆先生说,这几天,村民才开始犁地松土,要是没有这场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但“现在雨水还不够,水库也没水下来,田里一直没有水,还不能种。”他说,村民还在等待更多雨水的到来。
同样是在罗望村,4月26日下午,阿文与家人正在山上修剪茶树。阿文告诉记者,受干旱天气影响,部分茶叶已经由绿色变成褐色。“你看,这是死的。”他用手捏着一片褐色茶叶对记者说。
罗望村村支书李扶枝向记者介绍,罗望村山多地少,近年来只能往山上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但受干旱天气影响,他预计今年村里的春茶产量要减少一半以上。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黄姚镇凤立村等多个村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在4月25日挂出的一则信息显示:“当前,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早稻抗旱抢插、抗旱保春耕作为春季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系统部署抗旱救灾措施,科学组织春耕备耕工作,有效缓解旱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广西日报》4月25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预计,未来一周,广西有两次中雨、局地暴雨伴强对流天气过程,桂东、桂南气象干旱有望进一步缓解。但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旱情仍将维持。
罗望村等村庄农作物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附近山上的东潭水库。但第一财经记者在东潭水库现场看到,过去几个月的少雨天气,导致该水库目前近于见底。现场村民告诉记者,在前几天没下雨之前,水库水量更少,“差不多都见底了,活了几十年,就没见过这样的”现象。
黄成平是凤立村委会主任,同时是东潭水库村河长,他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就没有下过雨,所以水库里的水都放干了。
记者在东潭水库现场看到,水库里放水塔下方的库底,在太阳的炙烤下已变成一块块龟裂状,用于清理水库杂物的小船也趴在库中地面上。目前,该水库已经没有水量排出,水库外的水渠已经干涸。
在距离东潭水库几公里的周家水库,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涸。4月26日,记者在周家水库现场看到,一艘名为“仙女壹号”的船艇正搁浅在水库中央,牛群自由地走在库底上面吃草,甚至还有当地人骑着电动车在上面游玩。
黄姚镇新寨村农田的灌溉,主要来自周家水库。多名新寨村村民向记者介绍,由于周家水库外放水量大幅减少,村里农作物的耕种受到了影响。
搁浅在水库中央的船艇 南英/摄
多方抗灾
面对灾情,一场抗灾保种的战斗也已展开。
李扶枝告诉记者,这几天,村委会已发动村民趁雨后抢种玉米和黑豆。
4月27日,黄姚镇镇长黄飞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镇上已经召开了相关会议,全面摸排各村农田水利灌溉情况。针对原有水利设施存在的漏水、堵塞等问题,组织镇、村两级力量开展修缮疏通工作。同时,寻找低洼地带的水源,通过调配抽水机进行提水作业,保障农田灌溉需求。
李扶枝和黄成平向记者介绍,为保障农田灌溉,农民出动在附近尚有水源的河流处,通过抽水机抽水以满足灌溉需求。而在生活用水保障方面,罗望村今年新增打了一口深井以缓解生活用水压力。
4月21日,水利部针对广西等省区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利部指导旱区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全力抗旱保供保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在4月25日挂出的信息显示:“面对部分地区旱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及时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干旱)Ⅳ级应急响应,组织专家制定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投入植保无人机对旱情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派出7个专家指导组深入早稻受旱严重的市县开展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根据上述信息,截至4月22日,全区累计启用抗旱井2.7万多口,使用抽水设备超过26万台(套);开展地面增雨作业超过1000次,增加有效降水约8.3亿吨。
该信息还显示,全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2.25亿元用于支持人工增雨作业、采购抗旱设施设备、打井灌溉、修缮农田水渠等农业恢复生产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将下拨500万元自治区本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指导地方继续加大抗旱技术和措施落实,强化抗旱水源保障。同时,为做好病虫害防控等工作,广西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投入抗旱人力329.52万人次。
不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中心预测,4月底前,全区江河天然来水量变化不大,百色、崇左、南宁、来宾、贵港、钦州、北海等市大部地区持续维持轻度至中度水文干旱状态。
微信编辑| 雨林
责任编辑:胡淑丽_MN747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