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解码三好基因下的中国平安:从金融巨头到创新强者的价值重估

访客 2025-07-23 16:16:15 15091
解码中国平安在良好基因下的三重优势,从金融巨头到创新强者的价值重估,中国平安凭借深厚的金融背景、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实现了从金融到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其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多元化业务布局,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平安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价值重估。

每经投研院

2025年A股行情渐入佳境,上证指数也持续创出年度新高,连续两周收盘于3500点之上,股市做多热情进一步提升。上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超过1200万个人投资者“跑步”进入A股。

但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是:上证指数已在3500点之上,逐渐临近2016年以来的指数高位区,如何挑选优质公司才能攻守兼备?

7月23日,每经投研院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由同花顺iFinD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支持,正式推出《“A股新七舰”:寻找中国版“标普500”之中的创新重估牛!》投资策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投资者遴选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专题链接)

该报告对标美股科技七巨头,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A股“高股息”+“科技创新”双主线投资逻辑,以中国版“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为筛选范围,综合分析核心数据,经过相关指标模型的三大步骤筛选,诞生了“A股新七舰”榜单,备受投资者关注的中国平安也名列其中。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A/H表现优异跑赢同业,A股涨超8%,H股涨超12%。相比去年“9.24”行情中的九十度放量拉升走势,中国平安这波行情走势稳扎稳打、波段式上行,显示出二级市场股东们的信心和耐心。

中国平安股价走势背后,到底如何解码公司的“三好基因”?而公司从金融巨头到创新强者的价值重估又会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

好行业:金融、医疗和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且市场空间极大

战略方向是决定一个企业可以走多远、能够走多高的首要问题。选择先于努力,站上正确的赛道是第一步。

早在2021年2月,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首次明确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作为集团核心战略升级方向,强调构建“金融是现在时,医疗是未来时”的双轮驱动模式。紧接着在当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管理层首次清晰阐述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的战略框架,并将“医疗养老”作为医疗健康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出构建覆盖“健康管理、居家养老、高品质康养社区”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实际上,中国平安前瞻性布局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与中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趋势带来的需求变化高度一致。

首先,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与资产财富多元化,催生了对综合金融服务的强劲需求。

瑞银信贷研究所数据指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速扩大,预计到2030年将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三分之一。这一群体不仅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其资产财富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包括多张保单和信用卡、多个银行账户和理财产品、多台汽车、多处房产等财产。随着财富积累的增加,该群体家庭对综合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强烈,涵盖财富管理、保险保障、消费信贷等多领域的一站式服务成为重要趋势。

其次,在医疗领域,医疗需求增长与资源配置不均,则推动了社会对高效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医疗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16万亿元。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突出,反映出行业在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效率偏低等方面的短板。居民对全面、专业、高效的一站式医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为医疗行业的服务升级和效率提升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三,从人口结构观察,中国目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养老格局演变,驱动了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长期需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而养老服务行业面临高质量一站式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这一趋势为养老行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医疗和养老都是需求日益增长且市场空间极大的优质赛道。最近几年中国平安围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保持了耐心和定力,在品牌、产品、服务和科技等各方面持续推进和投入,不断完善整个战略生态,逐步占据行业制高点。

公司的战略选择也逐步获得了市场数据的认可。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作为“A股新七舰公司”公司之一,最近三年平均营收在“A股新七舰公司”公司中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公司也是A股上市金融企业中,2024年的营业收入唯一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领跑者。

好公司:“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模式是全球孤品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是一个好公司保持基业长青的不二法则,当中国平安精准锚定需求潜力巨大的金融、医疗和养老三大赛道之后,又是如何开启从传统保险向“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之路的呢?

在综合金融领域,平安集团作为国内拥有金融全牌照、完整金融控股结构的综合金融集团,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导向,持续夯实个人客户经营。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就是“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这并不是简单地将旗下各子公司的客户资源进行共享,而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经过客户授权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根据客户的资产等级、人生阶段和职业等维度,为他们贴上个性化的标签,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平安正是通过统一智能小程序“任意门”,将旗下13家子公司的APP连接起来,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孤岛”模式,让客户能无缝体验跨APP的服务。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各成员公司紧密协同提升获客、活客、迁客、留客经营效果,降低运营和风险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金融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模式让客户切实感受到省心、省时又省钱,不断提高客户运营效率。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2.42亿,客均持有合同2.92个;2024年,客均营运利润446.90元;2024年,个人客户留存率90.9%,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得益于获客入口不断扩大、客户留存持续优化,个人客户数较年初增长4.7%,增速为去年同期的2.2倍。

客户体验的提升也为中国平安带来了显著的业绩提升,中国平安2024年的保费收入达到了8581.43亿元,同比增长7.17%,增速位居五家公司之首;在寿险领域,平安人寿累计保费收入达到了5028.77亿元,同比增长7.79%,增速同样位居行业前列。

平安通过“综合金融”战略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资金融通和生态闭环,为客户提供满足一站式、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这也是平安形成服务优势的基础。

在医疗养老领域,中国平安构建的差异化优势也日益凸显。有外资大行表示,中国平安的医养模式属于全球孤品。中国平安深耕医疗养老生态圈超10年,主要通过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和平安健康等公司协同运作,全面推动医疗养老生态战略落地。过去十年,中国平安立足中国,持续投身于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差异化优势日益凸显,体现在“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服务能力、数百项医疗健康及养老服务资源的广泛覆盖以及可获取的优质自营资源,对于保证服务质量十分关键。

平安的医养模式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个精密设计的生态系统。其核心玩法其实可以用“路由器”比喻——平安自己不建重资产医院,而是用轻资产方式连接供需两端,这点和美团布局单车逻辑很像:用低频但刚需的医养服务带动高频金融消费。换言之,中国平安以轻资产整合医养资源,将其转化为金融主业的“流量入口”和“增值引擎”,通过数据闭环与生态协同,实现客户价值深度挖掘与成本效率优化。

东吴证券指出,医疗养老生态已成为赋能公司主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目前中国平安已经形成了“金融+医疗健康”和“金融+养老服务”两大业务线,全国合作超过3000家三级医院、5万名外部医生,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个城市。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个、客均AUM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独特的双轮驱动战略将传统金融升级为“金融+生活服务”生态,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构建了以服务深度和客户黏性为核心的竞争壁垒。

AI驱动:亟待价值重估的科技创新强者

在当下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12万亿资产规模的中国平安已然成为一家由科技驱动、引领、重构的金融新质生产力企业。

一系列数字彰显了平安的科技底色。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平安科研团队拥有科学家超3000名,科技开发人员超2.1万名,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080项,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180亿元,占比公司营收1.76%,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3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在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发布的《专利分析白皮书》中,中国平安位居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两大行业的全球专利榜单榜首,并在众多核心细分领域中专利排名第一。

目前,平安已成功搭建通用模型、垂直领域模型、应用模型三层大模型体系,打造了五大实验室、九大数据库,包含30万亿字节数据,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医疗数据库之一,构建起完善的数据、模型、功能协同的研发和组织架构,实现前沿算法和技术快速上线、测试和部署,已经将AI产品及解决方案深度应用于多个战略路线中,广泛应用、服务于全集团85个大模型场景,加速推进生态圈建设。

7月初,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重磅公布2025年“开源大模型+”首批软件创新应用典型案例中,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产险、平安人寿、平安好医生共计14款智能化产品入选首批精选案例,相比众多还不知道大模型应用落地场景在何处的企业,平安再次捷足先登。

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与A股市场市盈率高企的科技公司相比,仍旧套着金融企业估值模型市盈率不到9倍的平安,的确称得上送给市场的礼物。截至7月21日收盘,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是52.35倍,深交所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是40.05倍。

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长期而言上市公司的股价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主人,价格只是一条“小狗”,对于中国平安这个科技创新强者的创新价值重估只是时间问题。

好价格:持续分红回报股东,“戴维斯双击”可期的估值洼地

事实上,身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风口行业赛道的中国平安,近年来的基本面改善趋势也逐渐被券商机构认可,机构认为,保费持续增长和权益投资改善仍是中国平安净利润增速持续回暖的关键因素。

首先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长期来看,保险“国十条”的重要条款有望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保险“国十条”中重点提出严把准入关、强化资负联动监管、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提升产品定价精准性等内容,保险机构数量未来可能减少、产品的激进定价也将受到限制。国信证券指出,保险“国十条”的中心思想是坚持保险行业扶优去弱,从严监管、控风险的角度来看,保险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天风证券预计,中国平安寿险业务有望通过深化寿险改革,不断向价值、高质量转型,进而创造更高的业务价值;同时产险业务品质不断改善,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中泰证券还指出,随着地产风险出清逐步完成,公司资管板块亏损边际收敛,整体盈利能力改善预期增强。

其次公司的权益投资有望大幅改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与宏观经济深度捆绑,在政策提振下,资产价格预期有所好转,尤其是资本市场回应积极。2024年9月至今,受国家“一揽子”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持续回暖。国信证券预计,这将为公司权益投资贡献较好投资收益,从而带动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而中国平安在基本面改善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安全边际,回顾中国平安上市以来的表现,始终注重股东回报,并保持连续13年增长,2024年全年累计每股派息达2.55元/股,同比增加5%。2022年至2024年,中国平安平均每年股息率高达4.77%,在入围“A股新七舰”评选的非银金融公司中,排在第一位,同时也名列“A股新七舰”公司之首。

考虑到保险行业的长期成长性、公司分红稳健性及其他资管板块处于减亏周期,中泰证券认为,中国平安的估值具备吸引力。截至2025年7月18日,中国平安的动态市盈率为8.89倍、市净率为1.11倍,皆显著低于近5年中枢,若估值修复,股价上行空间超过30%。当前公募基金对保险股持仓仍处于低位,估值对负面因素反应较为充分。据中泰证券测算,中国平安A股在所有内地香港上市的个股中欠配最高。

此外,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发布对于中国平安等指标龙头股也是一个中长期利好,其中业绩比较基准成为重要过程指标。中泰证券认为,这将有助于明确产品定位、减少甚至杜绝风格漂移和“博运气”“赌赛道”的投资行为,而中国平安具备双面红利股的特征,有望获得新增资金青睐。

业内人士认为,在公司基本面改善趋势明确的背景下,结合当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高股息优势和机构低配等情况,中国平安股价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