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进厂搬箱分拣 降本提效冲刺“转正”
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厂,参与搬箱分拣等任务,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成为趋势,其在搬箱分拣领域的表现备受关注,此次引进人形机器人,旨在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优化生产流程,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冲刺“转正”目标。
“人形机器人将在汽车制造等封闭场景率先落地。”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人形机器人正加快“进厂打工”。民生证券认为,2025年全球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场景训练,这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提升,因此2025年也将是人形机器人通用能力跃升的起点。
不过,同时要看到的是,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目前仍处于“实习”阶段,单位效率不高成为突出问题。要真正“转正”,成为人类的智能助手,人形机器人还需要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积累应用场景训练数据、补强企业生态、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加速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迁。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加快进厂实训
7月9日,富临精工开启的一场直播活动吸引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型号为A2-W的人形机器人在生产车间内,来回搬运着重达15公斤的箱子。在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中,它总共搬运了800多个周转箱,全程0失误,充分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
富临精工机器人应用小组项目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之前公司搬运箱子主要靠人力,但轻则5公斤、重则30公斤,搬运频次又极高的箱子,劳动强度极大,且非常浪费人力。A2-W‘入职’后,很大程度上把人解放了出来,而且它还在不断进步,会逐渐成为一名熟练工人。”
A2-W“入职”富临精工,成为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厂”实训的一个缩影。随着智能制造进程的持续加快,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继工业机器人之后,推动“智改数转”的新引擎。优必选、乐聚、开普勒等公司纷纷宣布,旗下的人形机器人正加快走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车间。
在诺力股份车间,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一台橘白相间的物流机器人准确地移动到货架旁边,将BOM上的目标物料迅速而准确地一一拣选出来,并搬运到目标工序。诺力股份董事长丁毅定下目标:“我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向全球展示我们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未来要把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0%。”
伴随着工厂场景的加速落地,近期人形机器人订单喜报频传:7月11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金额达1.24亿元;7月21日,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瓶颈有待突破
从舞台表演,到跑马拉松,再到擂台格斗……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持续进化,让人看到了它的多元可能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场景。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人形机器人“进厂”目前仍处于“实习”阶段,要真正进化成为一名熟练工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斯克经常提到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生产工厂,其实去年我们已经跟国内一些头部厂商在实验让人形机器人参与工作。”在7月24日举行的2025人形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论坛上,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表示,“机器人的应用还是比较早期,在智能化、工作稳定性上还是有些欠缺。”
比如,从A2-W在富临精工一个多月的“实习”来看,虽然它具有全天候不间断工作的优势,在两班倒或者三班倒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人力,但从单位工作效率来看,目前它还只有熟练工人的一半,要真正实现“机器替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认为,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不用机械臂、不用四足机器人的复杂场景,正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机会点。但与此同时,如何提升效率、如何让人形机器人自主规划行走路线,如何在高温等极端环境下实现连续作业……也是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厂打工”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突破核心技术与场景落地瓶颈,这是行业共同的挑战。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落地应用均需要经历摸索的过程,主要的思路是通过强化攻关、开放场景、补强企业生态,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展示’向‘应用’跃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进一步降低成本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厂打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成本。与民用市场不同,人形机器人要在工厂场景中顺利落地,核心是“经济性”的问题,这不仅取决于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能够替代熟练工人,还取决于人形机器人的购置成本是否划算。
民生证券指出,根据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达到100万台大规模量产之后,售价可降至2万-2.5万美元,具有可大规模推广的性价比基础。对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成本进行拆分,预计包括旋转执行器、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及六维力传感器在内的本体核心硬件成本将达到10.1万元,占总成本的69%。
同时,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为高价值量零部件,且存在较大的降本空间。以夏厦精密为例,夏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通过工艺创新及供应链整合(刀具/设备自产),将丝杠成本进一步降低,助力商业化成本门槛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很多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正加快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生产的协同为核心零部件进一步降本提供了可能。“公司很多用于齿轮、轴的生产设备都能与机器人减速器的生产设备通用,大部分无需新采购,可以和现有生产设备共用。同时,公司现有汽车变速器业务每年要采购大量钢材,在大宗原材料的采购上有较大成本优势。”万里扬董事长黄河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另外,汽车零部件和人形机器人高度重合的客户生态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夏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通过越南/宁波双基地为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两类客户提供协同产能,这使得公司得以将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成本降至千元级,进一步强化了客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