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消费逆行后的中产,好像更快乐了

访客 2024-04-09 15:11:43 62478 抢沙发

新中产的集体消亡,本质上是所处行业“红利期”的一种褪去。

消费逆行后的中产,好像更快乐了

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当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行业下行、物价上涨的大势已定,过去因行业红利,如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体制内、房价上涨等因素崛起的城市新中产们,开始顺着时代的洪流顺势而为,重塑起消费习惯。

他们在豆瓣、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关于消费降级的一切话题,分享着花样百出的省钱攻略,思考如何才能花小钱办大事,并玩得乐此不疲。‍‍‍‍‍‍‍‍‍‍

不是三室两厅租不起,而是老破小更有性价比;不是始祖鸟穿不起,而是优衣库更有性价比;

不是GUCCI 用不起,而是帆布包更有性价比;不是出租车叫不起,而是坐地铁更有性价比。

告别「攀山鼠」,穿上「迪卡侬」,从此回归消费本身,走向极简主义,对于中产而言,一切似乎又都能重新岁月静好起来。

原来,没有谁真的能够被消费主义裹挟,一切不过是某几个群体的炒作与想象。‍

但坦白来说,这倒也不是陨落的中产们内心真正崇尚的消费方式,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大喜大悲之后,意识到一切都不过是有幸踩中时代红利后的一种觉醒。

过去四十年的改革红利所带来的“社会幻境”,让我们习惯了这样一路高歌猛进的生活,从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倘若回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看,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少会经历瘟疫、战争、饥饿等灾难中的一种。

如今在这样的一个低谷期里,对于个体而言并不好受,但似乎也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能让人重新去看清自己内心的欲望,去辨别那些人生刚需的真与伪。

当中产在人生向前的路上不再步履不停,他们也终于有机会去体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那些年里,所无暇顾及的一些简单快乐。

|01 理性消费所带来的获得感

就我观察身边中产的感受来说,现实生活里,绝大多数中产消费降级后的生活,并没有媒体口中的那般苦大仇深。

大家不过就是减掉了从前那些华而不实、作秀给别人看的消费,选择了「该省省,该花花」这样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很多时候普通家庭的日常开支,还真不是说一下子消费了大几百、大几千这样,反倒就是几十、几百块的小支出,在不经意间就一点点累积成了一个大数目,结果就是赚的也不少,但到年底一盘发现手头上没啥存款。

很多中产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基本生活方面,开始注重筛选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告别那些一时兴起根本买不完的衣服、包、咖啡杯、手机壳……等类别的消费。

其次,是中产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不太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了,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实用性,这一点或许从星巴克被瑞幸打肿的脸就能看出。

就拿我自己来说,去年冬天,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入手了一件小品牌的打底衫,日常价也就六七十块钱,但实际质量真的是一点都不输一两百块的网红品牌。

所以,我为啥要为那些网红品牌的营销费用买单?难不成就享受付费打广告给自己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消费品都能找平替,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开始主动去找促销和折扣活动来省钱。

现如今中产们虽然赚钱的能力或许大不如从前,但在识别高性价比、拒绝消费体验或品牌溢价,还是蕴藏着无限潜能的。

除此之外,是中产在旅游和娱乐上的消费意愿似乎也大不如从前,比如之前被冬奥效应拉起来的滑雪游,我看去年冬天朋友圈还在玩的人就不多了,这可能是又要扭头回归小众。‍‍‍‍‍‍‍‍‍‍

值得一提的还有异军突起的「特种兵式旅游」,其实这种玩法日本年轻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流行了,说白了就是不断地缩小出游半径,乃至是降低过夜旅行的比例,从而达到最省钱的目的。

总的来说,多数中产并未降低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但不再纠结虚无的品牌与附加体验,开始更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更注重价值和实际效益。

这样的「消费逆行」从来都不是网络上鼓吹的「消费破产」,银行卡上不断多出的余额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反倒是一种让中产更为踏实的快乐。

|02回归生活后的松弛感


过去,中产们大多都是奋斗在一线的“卷王”,他们曾经卷工作、卷教育、卷投资,卷一切。

现如今,当工作失去了继续向上一步的想象,自然也就没人会像从前那样卷天卷地,都懂得要把时间留给自己。

无欲则刚这句话,在职场同样受用,没有欲望的中产,大家各司其职,看领导和同事都顺眼多了。按时上下班,按时睡觉起床,身体和精神都跟着好了不少。

其次说说投资,头几年买房的人普遍是85-95年出生的这帮新中产,幸运的话,时代的红利可能多少是占了点,但也是稳稳地接过了房地产的最后一棒,站起了最后一班岗。果然,那些时代赋予你的,时代也终将收回去。

而这些年股市和银行理财更是给中产们上了一课又一课,每一次中产觉得自己这波肯定“稳了”,实际上是这波被收拾的更“狠了”。

没有人会一直头铁,一直头铁的人最后只会头都没了,于是大家又都老老实实地抢着去存定期。

最后再来说培养孩子这件事,从前一三五学英语,二四六学奥数,有钱人周末卷马术高尔夫,不那么有钱的就卷个钢琴和跳舞,反正中产各有各的卷法。

但现在,当社会从阶层动荡回归到该有的平稳,中产也就此看透了社会运行的本质,未来读大学不会是个难事,难的是读清北、C9这类好大学。

但考上这些大学的娃是靠「鸡」出来的吗?显然不是,那是靠筛基因筛出来的。

于是五万块钱入手的钢琴在咸鱼上只挂五千,赶紧出手既是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

人生的确是一场要从父母手中接棒的接力赛,起跑的位置决定了*的程度,但人生更是一场马拉松,多数人之间起跑时的那点差距,跑不了几圈就能被拉平,而想要在这场游戏中一玩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得有个好身体。

于是中产们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试卷上的分数,转到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上,工作日的晚上聊聊天,周末全家再去爬爬山,对于家庭里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妙不可言。

生活就是一个日复一日缓慢受锤的过程,年龄一点点地变大,欲望也在一点点地减少。‍‍‍‍‍‍‍‍‍‍‍‍‍‍‍‍

中产们疲惫装腔半生,最终选择了回归真实生活。

不再在乎虚妄的感觉,开始更在乎家人和自己,也就重拾起了寻常生活中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松弛与快乐。

|03灵魂自由所带来的松弛‍‍‍‍‍‍‍‍‍‍‍‍‍‍‍


我时常也会看到一些中产,一边消费逆行,一边仍会保持着某种初心。

这样的初心,可能是想尽办法压缩预算,也会带孩子去赴一场舒适度不高、抠抠搜搜的旅行;

可能是和爱人一起,即便是坐在最后排的位置,也会用心去听的一场音乐会;

也有可能是花了周末的一整个白天,和朋友坐公交去郊区的山脚下喝一杯美味的咖啡……

或许会有人问,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我想,这可能是在举步维艰的中年生活里,中产们仍有意愿和爱人、朋友一起,在这疲惫且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眺望远方,去感受对生命的渴望。

而当中产真的开始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安于当下不折腾,或许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人生的美好不总是依靠物质,也可能是灵魂自由所带来的松弛。

消费逆行后的中产,似乎更懂生活了,也真的更快乐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47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