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挤满湘菜
文 | 新餐考,作者 | 李杨
从去年开始,深圳的湘菜馆老板们都感到这里 " 更挤了 "。
湖南老板开的街边小店接连冒出,连锁品牌开始卷起 "3 店同开 "。单看连锁业态,据大众点评不完全统计:厨嫂当家开店 51 家、费大厨 26 家、农耕记 60 家、辣可可 17 家、蛙来哒 62 家、湘辣辣 10 家、俏九州 10 家、湘阁里辣 20 家、湘当爱 33 家、湘田田 8 家……
2014 年,已在深圳餐饮业浸淫 10 年的湖南厨师冯国华,或许就已经预见到 10 年后湘菜占领深圳的盛况。在喊出 " 湖南乡下菜,深圳城里卖 " 的口号后,2024 年,他创办的湖南土菜品牌 " 农耕记 " 已在深圳开出 60 余家门店。
深圳,也是同为衡阳大厨世家的费良慧带着 " 费大厨辣椒炒肉 " 出湘的始发站。在她看来," 深圳的湖南人多,年轻人也多,是湘菜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最合适的试验田。"
2024 年,作为湘菜小炒的代表,费大厨已在深圳开设 20 多家直营门店。
上述两个品牌,只是湘菜在深圳 " 攻城掠池 " 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烹饪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湘菜门店数量超 7000 家,稳坐外来菜系头把交椅。从全国湘菜门店分布来看,这一数量仅次于长沙的 10000+ 门店。
曾有人戏言," 深圳是湖南的第二省会 ",时下,这里也无愧为湘菜的 " 第二故乡 "。
一直以来,一批批湘菜品牌涌向深圳,扎根深圳。现在,面对拥挤的深圳湘菜市场,它们既要卷在深圳,又要打响全国布局的 " 卡位战 "。
湘菜,到深圳去
" 风口 " 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高估了短期变化,而低估了长期变革。就像不少年轻一代的深圳人感叹," 猛然间,深圳湘菜,遍地开花 "。
事实上,早在 1980 年的开篇,深圳就已经向湖南餐饮业发出召唤。
1984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深圳设立驻深办事处,次年,湖南驻深办开办了深圳第一家湘菜馆 " 芙蓉餐厅 ",拉开了湘菜入深的序幕。
在 " 百万劳工下深圳 " 的潮流下,90 年代初,湖南就有 10 万劳动力在深圳,从需求端催化了湘菜的发展。" 湘鄂情 "" 毛家饭店 "" 老乡村 " 等连锁湘菜馆陆续出现,在深圳掀起了第一次湘菜浪潮。
到 2000 年,随着湖南攸县 " 闯海者 " 占领深圳出租车市场,助推以 " 湘攸大碗菜 " 为代表的平价湘菜品牌兴起。与此同时,以欧阳海林为代表的湘菜大师,开始发起一场名为 " 深派湘菜 " 的湘粤菜系融合的变革,自此也吸引了大批如冯国华这样的湖南餐饮人,前来掘金。
此后 20 年,随着数百万湖南人陆续 " 流向 " 深圳,湘菜馆也在此生长、裂变、交融。也就有了李师傅脆肚、肖三胖地锅土菜、农耕记、费大厨、小芙蓉、徐记海鲜、湘辣辣、蛙来哒、大弗兰等湘菜连锁品牌在深圳 " 百家争鸣 " 的景象。
大厨现炒,占领 " 异乡客 " 市场
打开大众点评 APP,定位深圳,就能搜索到 7074 条湘菜相关商户。
正如冯国华所言," 在深圳不管是哪条街、哪个商场,都遍布湘菜馆。" 譬如,走进福田区的皇庭广场,整个商场 20 多家中式正餐门店中,就有李师傅脆肚、费大厨、辣可可、小辣椒、蛙来哒等近 10 家湘菜馆,到下班时间和周末基本座无虚席。
湘菜 " 出湘入深 " 后,能 " 一骑绝尘 " 是深圳人 " 用嘴投票 " 的结果。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深湖南人数已将近 400 万,此外,作为外来人口流入量最多的城市,深圳还汇集了大量广西、江西、湖北等与湖南人口味近似的 " 嗜辣 " 食客,奠定了湘菜品牌得以发展的客群基础。
而要想长期抓住在深的异乡 " 打工人 ",很大程度离不开现炒出的 " 锅气 "。与时下 " 餐饮工业化 "" 后厨去厨师化 " 趋势不同,湘菜品牌 " 卷 " 的是大厨。
譬如,靠着 " 辣椒炒肉 " 出圈的费大厨称 " 在‘大厨’上的投入不设限 ",门店通常配备 15 名大厨;农耕记为了打造原汁原味的湖南土菜,多次深入湖南乡镇,寻找更正宗的 " 湘菜师傅 ";湘辣辣建立厨师培训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内部晋级激励,提升厨师的后厨能力。
配备丰富的厨师资源后,这些湘菜品牌,不约而同的采用明厨亮灶的装帧设计,配以后厨现切、现炒的视觉呈现,打出别具一格的品牌名片。
要长期留住食客,核心还是菜品好吃与否,除了考究厨师的手艺,与食材的质量也密不可分,供应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湘菜品牌们,纷纷回到湖南搭建供应链,与各原产地建立合作关系,以 " 自产 + 收购 " 的模式把控食材质量。
通过名厨与土菜的结合,湘菜品牌为异乡食客们保留一份烟火气的想象,也因此,在深圳大街小巷迅速崛起,连锁化率不断提升。
卷在深圳,同质化严重
深圳湘菜市场欣欣向荣的 B 面,是竞争的不断加剧。
辣可可创始人喻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2017 年是一个行业竞争的分水岭,湘菜品牌们开始 " 扎堆 " 涌入深圳市场。
大批湘菜正餐出现在街头巷尾,但很多门店从店名、装修风格到菜单都出奇一致," 菜品没什么新花样,基本都是小炒黄牛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 在天眼查上,能搜到深圳区域与 " 辣椒炒肉 " 相关的企业就有 40 多家。
" 同质化 " 是贯以 " 大单品 " 战略切入市场的湘菜品牌们,在不断趋于 " 红海 " 的深圳市场面临的首要挑战。
企业们开始在产品、渠道、品牌经营策略上创新求变,试图从 " 品类大于品牌 " 的 " 内卷 " 行业生态中跑出来。
2018 年,辣可可首店落子深圳龙华壹方天地,以热门商圈的商场店模型与当时密集的街边小店区分开来。在菜品方面,进行 " 微创新 ",如首创 " 分部位现炒黄牛肉 ",提升消费者品牌认知;农耕记则选择将 " 土味 " 湘菜做到极致,不仅在门店装修风格上大量采用黄土墙、红灯笼、腊味、箩筐背篓等乡土元素,在菜品上也增加大量 " 山里菜 ",以此塑造品牌差异化……
通过创新实现 " 弯道超车 " 后,对湘菜连锁品牌的长期经营来说," 品控 " 尤为关键。
" 深圳从不缺湘菜,楼下的湘菜馆倒闭一家又开一家 "。近期,在社交媒体上一位深圳网友发出如此感叹。从天眼查可以看到,与 " 深圳湘菜馆 " 相关的企业有 8060 家,但还处于在业 / 存续状态的只有 4763 家,其中成立于 1 年内的企业就有 277 家。
" 你方唱罢我登场 ",开业与注销数据还在不断变化。湘菜连锁品牌一面迎来众多竞争者,一面还要面临门店租金和原料价格高企的压力。如果无法保障菜品和服务的品质,将流失大量客源,进而遭遇经营困境。
如去年,在深圳拥有 10 家连锁门店的俏九州,在喜荟城的门店突然闭店,甚至卷入欠薪风波。查阅这家店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评价,我们发现,由于品控质量参差不齐,门店在营业期间收到不少 " 菜都糊了,最差的一次体验 "" 小炒黄牛肉肉感不新鲜 "" 味道和以前大不相同 "" 与其他连锁门店差别大 " 等消费者投诉。
令人唏嘘的是,亦如上述网友所言,这家店刚闭店不久,原址就立马换上了一家新开的辣可可,对消费者而言," 都是湖南菜 " 就行。
走出深圳,全国扩张
不论是当地耳熟能详的老牌,还是具备 " 网红属性 " 的后来者,深圳的湘菜品牌都在加快连锁的步伐,密集拓店,以免成为 " 被洗牌 " 的对象。
一面要打响 " 保卫战 " 守住深圳的基本盘,一面湘菜企业还在向外找寻找增量,纷纷从南向北跃进,开启全国扩张。
2022 年,费大厨打响进京 " 第一枪 ",目前已在北京开出 18 家门店;去年,农耕记、辣可可、湘辣辣也均在北京开出首店,并在今年不断传出新店开业的消息。
从连锁的角度上看,目前湘菜品牌的门店数在中式正餐门店总数中的占比最高,达到 15.6%。但至今 " 大连锁 " 品牌尚未出现,50 家以下门店的中小型连锁品牌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对于餐饮连锁企业而言,要做全国化,就意味着高度标准化。这正是以 " 现炒 " 为卖点,极为依赖厨师的湘菜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一但加深 " 工业化 " 程度,就容易出现品控问题。
冯国华也曾表示," 标准化餐饮和正宗的地方风味,属于两个赛道。中餐做到真正的标准化很难,即便做成,很大程度也会牺牲口味。"
此外,要做大连锁,如何高效地解决食材采购和供应问题,将是湘菜品牌在下一阶段竞争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如喻义所言," 它是一盘很大的棋,也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确保在未来能有绝对的效率与优势,绝对的品质优势,绝对的成本优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