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万卖迈巴赫后续:周鸿祎包机到宁波,喜提“国产豪车”
摘要: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舞台上,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崭露头角。“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不是全世界汽车跑遍全中国。”随着极氪汽车赴美上市,吉利的梦想正在走进现实,国产豪华MVP已经全面超越外资品牌。本期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
自动播放出品|凤凰网财经《封面》
主持人|张涛 制片人|李念雪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代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价格战愈演愈烈,各个车企CEO也下场做短视频为自家产品代言引流,新能源汽车频频成为网络热点,吸引大众的目光。
在一众新能源汽车品牌价格战进入白热化之时,定价78.9万的极氪汽车仍然受到市场追捧,大有全面超越雷尔法、阿尔法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之势。
“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不是全世界汽车跑遍全中国。”距离吉利李书福的汽车梦实现还有多久?中国汽车该向何处去?本期凤凰网财经《封面》 特邀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聆听他对汽车行业的敬畏与追求。
“我们要积极的往上卷,然后向外卷。”安聪慧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全球来说很具有竞争力。在海外市场的价格制定,还是有一定的空间或者说比较好的毛利率。”
谈到周鸿祎990万卖了迈巴赫后买了极氪009光辉,安聪慧表示,周鸿祎还专门包飞机到宁波来提车。 “原来 (市面上其他品牌车型)高端豪华MPV,以雷尔法、阿尔法为代表的,价格比较高。实际上从产品的体验角度来说,目前极氪品牌已经远远超越它们。”
针对极氪009光辉定价78.9万元一事,安聪慧表示,“可能你觉得我们定价高了,但市场上所得到的信息是觉得定价低了。现在二级市场都在加价,但我要求营销和销售部门,坚决制止这种情况,不能加价。”
(以下内容为访谈对话节选)
凤凰网财经《封面》:最近有一个热点事件,周鸿祎卖了迈巴赫以后,买了极氪009光辉,这个是他自己买的吗?
安聪慧: 那是他自己买的,不仅他自己买,他自己还专门包飞机到宁波来提车。
凤凰网财经《封面》:极氪009光辉打动他的点是什么?
安聪慧: 你看产品,原来高端豪华MPV,以雷尔法、阿尔法为代表,价格比较高,实际上从产品的体验角度来说,现在极氪品牌已经远远超越它们。
凤凰网财经《封面》:超越外资品牌。
安聪慧: 对,产品力方面已经满足了成功人士、高净值人的消费需求,还有他们的消费也越来越理性化,对乘驾自主品牌、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更加自信。所以从多方面来看,中国的新能源品牌,以极氪为代表的高端豪华的产品,现在在中国市场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01
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跑遍全世界
凤凰网财经《封面》:2024年前7周,在20万以上的纯电市场上极氪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您认为极氪产品的取胜之道是什么?
安聪慧: 从数据来看,去年我们销售了将近12万台车,成为30万元以上纯电的销量冠军。今年1-5月交付了6.8万台车,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我们今年的年度目标是23万台车,我对此充满信心。
作为一个三年前才成立的新品牌,作为一个后来者,极氪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制定了三点产品战略:首先从最难的做起,第二从豪华高端做起,第三走差异化。极氪虽然是新品牌,但它建立在整个吉利造车将近30年的积累沉淀和长期投入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平台和基础。
成立极氪品牌,我们要在产业链、生态、全球化等方面做整体的战略布局,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有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无论是整车还是三电(电机、电控、电池),首先我们是第一个实现磷酸铁锂快充800伏电池自研自制能力的车企;第二,我们坚持全栈自研自制,包括整个电控的核心元器件、工业半导体碳化硅的芯片和汽车的一体化压铸工艺等等,这些统称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
从品牌成立那一天开始,我们已经在积极地布局全球化。我们在欧洲已经有两个国家,在荷兰、瑞典已经开始对外销售,与此同时中东海湾一些国家,南美、澳洲等等也在积极地布局了,现在规划有58个国家了。我相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国家市场也可以开始得到很好的体现。
凤凰网财经《封面》:它是个中国品牌,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品牌。
安聪慧: 是,品牌从成立的时候就定义得很清楚。
凤凰网财经《封面》: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尤其今年,开始大幅降价,向下卷,您为什么选择向上卷?
安聪慧: 我们也看到这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卷,但是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技术不断的创新。从市场的数据来看,三年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15%都不到,但今年已经接近50%了。
凤凰网财经《封面》:是,非常快。
安聪慧: 技术创新创造了需求,形成了很好的市场,我相信未来也一样,新能源汽车还会持续、快速地增长。
凤凰网财经《封面》:当时给极氪009光辉定价很高,78.9万,有没有担心过消费者是否会买单?
安聪慧: 可能你觉得我们定价高了,但现在市场上的信息是觉得定价低了,我听说现在二级市场都开始在加价,昨天我得到这个信息后,已经要求我们的营销部门、销售部门坚决制止这种情况,不能加价。对于我们认为78.9万的光辉产品价格是合适的观点,确实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我们基本一年订单都满了,我们要积极地往上卷、向外卷,因为向外卷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极氪)在全球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
凤凰网财经《封面》:所以您当时创立极氪品牌时,是有一种内心的使命,要做中国的高端豪华纯电品牌?
安聪慧: 是的,这是肯定的,不仅是创立极氪品牌的时候,应该从吉利开始第一天造车就有这个梦想,吉利的产品要能够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我们董事长就提出来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不是全世界汽车跑遍全中国,所以那时候就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02
安聪慧:我们这一代汽车人很幸运
凤凰网财经《封面》:从1996年加入吉利,到三年前,51岁的时候创立极氪,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安聪慧: 可能外界理解的是再创业,实际上我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整个大吉利的文化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去创业,就是要对行业有敬畏之心,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危机感。所以进入极氪以后,我没有你们所想的,一种全新的创业的感觉,不是这样。
凤凰网财经《封面》:油车时代,国际上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国品牌怎么去切?
安聪慧: 作为我们这一代汽车人是很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汽车工业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史,现在正从传统汽车转移到新能源汽车,能够参与整个过程,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吉利的整个条件和基础并不是很好,当时我们的战略主要是对标,我们造出的产品怎么能和欧、美、日、韩等汽车公司竞争?产品技术怎么能快速接近或者达到他们的标准?
凤凰网财经《封面》:那会是追赶。
安聪慧: 虽然吉利的传统汽车在今天的全球市场有一定竞争力,但是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是不如欧美日这些老牌汽车品牌,但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已经从原来的对标,现在走向了引领。
凤凰网财经《封面》:哪一个阶段的压力更大?
安聪慧: 都大,因为在传统汽车时代,曾经也经历过像现在阶段的竞争和内卷,也经历过各个行业都进入汽车行业(参与竞争),无论是做手机的、做家电的,包括做酒的等等。
每一天的压力都很大,但目前还没有感受到最难的时刻,整个吉利控股也好,极氪品牌也好,我们对于未来发展还充满信心。
凤凰网财经《封面》:未来3年对极氪的期望是什么?
安聪慧: 极氪品牌的使命就是共创极致体验的出行生活,我们要成为全球新能源品牌的前三名,这是当时制定的五年规划。
03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能够盈利的纯电品牌
凤凰网财经《封面》:王传福曾说未来三五年整个新能源车企会进入淘汰赛,您认同吗?
安聪慧: 我觉得淘汰赛已经开始了。首先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实现自己的规划,要成为一个引领者,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
凤凰网财经《封面》:前不久极氪在美国上市,您觉得这对极氪品牌意味着什么?
安聪慧: 上个月在纽交所上市,是我们战略中所已经规划好的,我们在美国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更加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全球化治理能力,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合规,透明地运营。
当然我们也要实现好的财务表现,去年极氪毛利率达到了15%,应该说是仅次于特斯拉,我相信未来通过销量提升和规模化效应的体现,极氪的成本会更具竞争力。
凤凰网财经《封面》:曾经有没有把特斯拉作为对标的对手?
安聪慧: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的第二家能够盈利的纯电品牌。
04
极氪的“安全”标签
是站在吉利30年的历史之上
凤凰网财经《封面》:如果给极氪打一个标签,是什么?
安聪慧: 对于现在已经交付给用户了的26万多台极氪产品,我们对用户进行了调研,结果是什么?第一个安全,认为极氪相对是新能源汽车中比较安全的,我觉得这可以体现出整个极氪品牌的形象。
在安全方面,汽车已经从原本的交通工具,延伸到了智能的移动终端,但无论怎么变,安全肯定是最重要的、首要的,极氪的安全也是建立在整个吉利汽车30年造车的这种积累和长期持续的投入。
凤凰网财经《封面》:提到安全,现在极氪的智能驾驶是什么样的水平?
安聪慧: 在智驾方面,我们今年纯智驾的研发人员达到2000人,在资源的投入方面,我们属于头部。前两天极氪也获得了上海L3级自动驾驶的测试牌照,所以我相信以极氪的努力很快能够成为智驾领域的标杆企业。
凤凰网财经《封面》:有没有跟谷歌的Waymo做过对比?
安聪慧: 我们技术路线方向还是有差别的,谷歌更加倾向L4,目前我们还是聚焦在L2+和L3。
凤凰网财经《封面》:很多传统汽车厂商的企业家也开始下场做流量,您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
安聪慧: 我觉得流量不能够完全代表一个产品或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想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会花在产品端、用户端,我相信用户的口碑是最好的品牌形象。
凤凰网财经《封面》:还是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事?
安聪慧: 一定要保证长期主义,一定要敬畏这个行业,一定要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去创造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