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dszpk

“空窗”过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dszpk 2024-06-21 15:47:38 1314 3条评论

空窗,源自英文"Gap",曾是欧美毕业生毕业后去探索自我的过程,现在却似乎成为东亚青年的另类标签。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拿到一个重合度90%的人生脚本:出生前18年的人生,为985、211大学梦奋斗不息,毕业后,挤破头进入大企业、好公司逐梦,当然也有不少回车间拧螺丝钉的。

不知是时代的哪个齿轮转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种固定模式,他们突然意识觉醒,开始渴望自己人生的执笔权。

有人选择跳下那列不停速的列车,拥抱一段未知的空窗期。但下车之后,大家都面临一个新题目:是奔向无限可能的旷野,还是排队去买下一趟车的票?

01 我背上了Gap的案底

豆瓣上网友@鸵鸟蛋分享了自己的Gap心得,标题竟是“我背上了gap的案底”。

他说,2019年毕业后做过两份工作,去年10月因为不公平待遇而激情离职。离职后努力考公但没上岸成功,就出来再找工作,结果到现在还没找着,于是“感觉自己背上了沉重的gap案底”。

某社交平台上,一名22届本科生曾这样感叹,“我只是gap了一年,不是坐了十年牢”。 她直言自己找工作的尴尬心境,某种程度也象征了一大批年轻职场人的现状。

大家用“案底”来形容Gap经历,这当中我认为就有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位叫舒心的旅行博主曾写道:“出国独自旅行,路上见到了好多欧洲的高中生选择在Gap Year独自背包旅行看世界。交谈中,发现他们虽然迷茫,但愿意通过这一年的旅行发现自己需要什么,这是我认为西方教育的一大优势。”

Gap在国外来说,一种相对主动的选择,学生们会利用这段时间参加旅行、志愿服务,或者一切和自我提升类有关的事,其目的是为了探索自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从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好的梳理后,再进入社会,或者继续学业。

在欧美,Gap是一种“再生产”视角;而在东亚语境里,人们对Gap的理解像是一种“损耗”视角。

招聘的另一头,猎头给出了他们的职场观察:Gap人的简历,不好卖。

作为为互联网大厂服务的猎头实习生,温容被leader反复强调,“筛选简历基本的标准就是三年两跳的不要、五年三跳的也不要,因为企业更喜欢稳定性好的候选人”,以及“空白期超过三个月的话,一定需要去问清楚,这段时间候选人是在干嘛。”

这两年,温容看到过太多高学历人才因为“稳定性不好”被pass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候选人从新西兰回国就业,六个月后这家公司破产,这位候选人就留下了“一年两跳”的记录,终面的时候就因为这个原因扣了2分。”

过去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时代追捧的是快准狠,而我们崇尚的,是凌晨四点的北京,是底层逆袭,是奋斗不息,是通过一路厮杀到年薪百万的人。

我们很少关注慢悠悠的人,更不会崇拜一个从赛场上中途离开的人,甚至定义其为失败。

但回过头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如此的忙碌。

席瑞说,“是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的人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KPI,我们怕输在起跑线上,只要有一段空窗,我们就不是一个社会的成功者,我们就是慢于这个社会,我们就要被这个社会抛弃,可我们弄错一个前提,人和人本来就在不同轨道上,为什么要把人生当作一场马拉松?”

02 回到县城和勇闯非洲的他们

跳下列车的人努力在原地等待下一趟列车,但也有人离开,寻找另一个交通枢纽。

25岁的冬子从北京某大学硕士毕业,在北京工作3年后越发迷茫,偶然在市集遇上个塔罗牌占卜师,就让她给自己算了一卦。

占卜师告诉她,去上海吧,上海机会多。 她想了很久,决定辞职回家乡山东临忻,想呆一阵子再思考下一步。

结果这一回家呆了半个月,竟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舒服: 可以不用坐地铁出行,想去哪里开个电动车就好,家乡的休闲产业比不上大城市,周末活动也不多,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其实很多有意思的咖啡厅、饮品店也开了很多,关键是三餐正常,晚上约朋友不需要提前定时间,想出就出。

这种生活在过去三年并没有想过,她努力考试,为的就是离开县城去大城市扎根,却越来越觉得扎根这件事越来越不靠谱,而这种有根的感觉,居然是回到小县城开始有的。

她决定以后再也不占卜了,一方面是自己心里有了答案,准备边做副业,边考公务员;另一方面是,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一大批裸辞后摆摊占卜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些不过短短学了几个月,就出来市集尝试玩玩。更巧的是,她刷到了熟悉的身影,这让她觉得有点滑稽。

或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回到县城。

据麦可思《中国2018—2022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近年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到“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

数据来源:麦克思研究院

回到县城后,很多人开启了慢生活,并从慢生活中发现新商机。有人调侃说,失业的人,摆摊、直播、自媒体,话里有话,但不得不说,确实有不少人在这此找到了生存之路。

当我们的工作不再限定在框架里,比如只有在办公室工作才是工作,只有打工才是工作,当不再有这样的框架时,我们就能明白,人生的框架不是必须要有的,是从外面来的。

除了回到县城的年轻人,还有一批群体可谓勇敢 —— 他们在Gap了某段时间后,做了一些世俗可能觉得“想不开”的决定。

笑笑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公司,尽管手持2份offer,却依旧选择观望,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Gap了半年后,笑笑入职了一个跨国矿企,需要外派到肯尼亚工作。家人最开始当然反对,但越反对,非洲的神秘和自由故事对她来说吸引力很大,经过和家人多次沟通后,笑笑还是做了奔赴非洲工作的决定。

到非洲工作的优点是高薪,但往往也要付出些代价,比如人身安全风险、语言不通等等。幸运的事,笑笑没有遇见这件事,如今一呆在非洲就是1年多了,至于未来,她想用攒下来的钱去旅居一年,然后去欧洲读研。

在一路高歌猛进,视野永远停留在追赶大城市节奏的剧本上,我们注重升级打怪,弯道超车,而这些返乡、去贫穷国家就业等等迂回的情节,很少被真正深入地记录过。而这些故事真实发生着。

03 你要成为谁,才是空窗期要关注的问题

宋甜去年离职后,再未就业。2023年春招,她参加了温州平阳县一所国有银行的招聘,惊讶的是,一个柜员岗位高达75人竞聘。

严峻的“内卷”,让她受到冲击,宋甜反思:“从我自身上来说,是我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我的个人能力不够过硬,还有对未来的焦虑迷茫,让我不得不慎重考虑每一份工作的试错成本和发展前景。”

但她又反问一句:“但正常的社会,不正是让能力平庸的人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这一问,问出了精髓,最精髓的是在于摈弃了空窗期最容易有的自我PUA的思维。而不是个人的课题。我们不能改变市场节奏,但作为个体来说,先抛弃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才有机会真正释放自己的专业能力。

举个例子,当面试官问你空窗的那几个月去哪了,你若能给出有力的回复,对这个现象的洞察,而不是用解释的语气来掩饰一些没必要掩饰的东西,你首先就赢了自己的这关。

再下一步,是展现自己的价值。随着现在商业规则的完善,想在职场里有出路,还是得清晰自我价值二字。

我最近看到一个影视片段,一个动漫博主去面试,面试官问她,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的空窗期,以及各种贼尴尬的问题,比如单身吗,几年之内结婚等等。

女孩没回答,先是递出了自己的微博ID,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中途一个电话过来后(是她想要的offer),她就跟面试官说,我妈叫我回去相亲,2年内结婚,3年要孩子。

面试官认出了她的ID,是近段时间大火的一个游戏形象原画师,立刻说,薪酬可以加倍,再谈!

影视归影视,但也反应了一个事情:站在企业角度,招人无非就是赚钱,只要你能体现你的价值,那些所谓的标签都排在后面的顺序。

所以,价值才是目前市场经济的本质,但价值不等同于你能给公司带来多少钱,每个岗位需要的特质和品质是不一样。

当然,有人说,很多企业招人的时候其实更重视那些标签,并不是价值。如果这个企业的运作是不关注价值,而只是关注你空没空窗,超没超过35岁,这个企业本身也有点问题,你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和它同频。

企业招不到人,人找不到好工作,这当中就有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努力去沟通的事情。比如,有些商业博主洞察到这一点,就提出未来的职场趋势,未来雇佣关系可能更多是合伙关系,更多的是员工和老板成为合伙人等等。

所以,当你真的拥有了一段空窗时间,首先是摆正心态,其次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我、寻找方向。

人生不能只强调弯道超车,偶尔也需要走走下坡路。而我们面对空窗的想法,恰恰决定了空窗之后到底会走向哪里、甚至是成为谁。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有 3 条评论,1314人围观)参与讨论
网友昵称:访客范文文库|17:39范文文库|17:39
2024-07-10 22:19:52 回复
支持博主! https://edu.vso.com.cn/
网友昵称:访客追忆
访客追忆 游客 椅子
2024-07-26 15:21:44 回复
识别码:jfizud47035UE-多应用修辞法技巧并适当引用成语http://www.qd-hospital.com/post/1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