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全回来了,特斯拉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背后信号很不寻常
作者 | 夏虫、炉炉
智谷趋势出品 | ID: zgtrend
如果你最近出门旅游,一定会发现,老外们几乎把中国景区都“挤爆”了!
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的街头,到河南、黑龙江的景区,再到张家界、西安、拉萨……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山旮沓,都能挖出几个金发碧眼、黑肤白牙的“歪果仁”。
国家移民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高达1465万人次,同比大涨152%,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水平!
外国人全都回来了,入境人数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推动这一切齿轮转动的背后,是最关键的破局点——让世界恢复流动的“神奇144个小时”。
一场巨大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
最近,“China Travel(中国旅行)”,以及“First time in china(第一次来中国)”主题的短视频和贴文,已经成了西方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
从 youtube、X 到 tiktok,大量平台都将流量倾斜给了神秘的东方大国。“China Travel”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经超10亿次。
这或许是封闭的三年后,西方互联网世界对中国最“亲密”的时刻。
中国红成了最流行的“配色”,布满博主们封面的各式中国红旗,带着耀眼的五颗星星,几乎要刷屏油管。
油管博主@Sammy and Tommy,发表了一条美国人第一次去中国的视频,96万次的播放创下了其三年账号生涯的最高峰。
此后,其系列视频只要提到china的,播放量基本都是10w+打底。
从美食、风景、人文,到街道、安全性、基建,乃至超市卖的食品酱菜……播放量是平时视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Tiktok上,这样的流量奇观就更为显著。
短视频博主@passportvisionz_一连发了好几个播放量几百万的视频,好几个都是从夫妻俩一脸震惊的脸上开始播放。
镜头一转,或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巨大冰雕,或是三亚水族馆里的酒店,浴缸边遨游的魔鬼鱼…
“别说老外了,老内看了都得迷糊”。
几乎在每个平台上,不管是有钱的“壕游”还是背包客的穷游,只要带上了中国二字旅游视频,就自带爆点。
据统计平台Meltwater,2024年第一季度,约有2420个YouTube和TikTok视频标题中包含“中国”、“旅行”、“旅游”等关键词,是去年同期的5倍。
与之伴随的是,海量的外国人,正在拼命“打卡”中国的大好河山。
在上海长乐路, 一大群带着墨镜的老外们悠闲地骑着单车穿行,拍下这一幕的博主在抖音发问,“不看路牌,是不是以为在西班牙?”
评论区有人福至心灵,打下一行字—— “单车开往那春天,新的故事正开篇”。
在西安一景区, 密密麻麻全是棕发老外,他们大多不打伞,带着一个墨镜,背着双肩包,脚穿一对运动鞋。
“赶上外国人来华浪潮了”,夹在中间的零星中国人神色惊讶,似乎“我才是老外?”
在湖南张家界, 迎来了成批金发碧眼的老外,上演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哇声一片”。
在河南省博物院, 有网友发现整个休息厅,已经被拿着百元大钞点咖啡的老外挤满,“印象中好多年没有看到这么多老外了”。
在西藏拉萨, 有网友惊呼“在布达拉宫发现好多外国游客!”他说,此前多次前往拉萨旅游的日子里,都很少见到老外。
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反馈:
在黑龙江波塞冬海滩水世界, 一半都是俄罗斯人,“一时分不清谁才是老外”。
举目尽是外国人,“老外排队看中国”,为什么突然如火如荼地上演?
推动齿轮转动的背后,最关键的破局点是——让世界恢复流动的“神奇144个小时”。
在疫情三年,中国暂停了外籍人士24/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23年年末,国门开始松动,各类免签政策陆续恢复或出台,中国的开放程度一步步加深:
2023年11月24日,外交部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2024年3月,中泰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
2024年7月1日,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等三国实施单方面免签……
至此,中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已经覆盖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54个国家。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20个城市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结结实实地接下这“泼天富贵”。
大批外国人只需要拿着下一趟旅程的机票,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中国度过六天。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超1400万来华的外国人中,有52%的人都是免签入境,也就是854万人次。
中外交流,也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一大批“见过中国”的老外,开始广泛地传播他们的所见所闻,让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国”。
千万不要以为,都已经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了,人们难道还生活在刻板印象里?
要知道,不少西方媒体对中国自带“滤镜”的描述,让东方大国显得迷雾重重。华盛顿的皮尤研究中心在 2023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写道:“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
去年7月,美国国务院甚至将中国旅游警示更新为三级的“重新考虑是否前往(Reconsider travel)”,严重程度仅次于第四级的“请勿前往(Do not travel)”,原因是存在任意执法和随意拘留的风险。
万万没想到,这些“黑材料”的说法,反而意外地造成了外国人来华感受的“戏剧性”,极大地增强相关视频、帖子的传播效果。
随便点开一个老外来中国的vlog,片头可能就有这种对中国的前情“刻板印象”(如交通不便、危险…)
大部分外网博主,都在自己的标题、摘要上,加注了“我们的政府不让我们去的国家!”等,相当吸引眼球。
然而,镜头一转,亲自体验中国之后,却是大跌眼镜,完全刷新了认知。
真实的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
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风向正在发生80°的逆转。外国博主们最常用选用的标签是:
——“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电单车不会被偷,街头警察居然不配备武器…
——到处都是先进的科技, 非常超前。震惊老外的同时,也在震惊海外华侨——“咱家都这么强大了?”
比如武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深圳的美团无人机送外卖,顺丰无人车送快递……都给“歪果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街景非常现代化,相当地“city”。
一位名叫"保保熊"的外国博主,他在中国旅游期间,总用魔性语调问妹妹"city不city啊",比如: "上海city不city?""好city啊!"
这种洗脑的口语在大家的演绎下,迅速成为形容城市化、洋气、好逛的代名词。
现在不光是外国人,连国内的网红博主们,也都流行起来这个梗了。
——东西好便宜,尤其是电子产品。
有老外到深圳华强北一路爆买后,震惊发帖“现在我们都知道苹果这种大公司,究竟有多暴利了”,“这家店在美国就好了”!
——移动支付太方便了。 visa卡开始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积,微信支付、支付宝Alipay支付越发方便。
86%有来华旅行经历的外国旅客认为支付体验更便捷了,超过六成的外国游客把支付宝作为在华支付的首选。
一组调研显示,98%的受访外国旅客会向其他人推荐来华旅行。
一条条火热的视频、热情的推荐,让大批外国人成为中国的“免费宣传员”。中国网友赐予他们一个封号——“爱国编外人员”。
谁也没想到,在社交媒体时代,部分西方媒体花费几十年功夫,辛辛苦苦打造的“信息茧房”,轻而易举地被一张张机票,一条条视频撕开了。
蜂拥而至的老外,也给中国带来更多可喜的变化。
外语导游的日薪已经普遍上涨。@新周刊称,以华东市场为例,疫情前英文导游每天500-600元,现在可能要800-900元;印尼语导游每天的工资可达1000元。
2024年1-5月,中国旅行服务进出口8197.2亿元,同比高速增长48.4%,是服务贸易的第一大领域。
不过,比起旅游收入更重要的是,中国传达出一个极其鲜明的信号:
对于开放,我们从未动摇。
144小时免签政策的出台与优化,本质上是用更大程度的开放,用来抵抗太平洋彼岸“脱钩断链”的力量。
不管是外国人,还是外资,都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放眼全国,外资企业以不足全国企业3%的数量,贡献了全国超1/6的工商税收,提供了近1/10的城镇就业机会,涵盖了约4000万就业人口(2021年)。
只有开放和流动,才能造就更多机会。
就在前几天,江苏政府的采购名单出炉,把特斯拉纳入了采购名单。局长们也可能会坐着特斯拉出席公务活动了。
这对外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积极的信号。
你越脱钩,我便越开放——资本和人最终都会用脚投票。
公元十三世纪,来中国游历的马可波罗在见证过古代中国的富饶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一时间震动海外,掀起了一波来华潮。
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上千万外国人来华旅游,其真实见闻何尝不是千万本《新马可波罗游记》?
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没有人能阻挡开放的伟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