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钟卖光,银行工作人员:得靠抢,有人出手就是100万,她说:收益看起来比存款高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叠加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存款资金在流向理财市场,助推银行理财规模高增。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一度超越29万亿元,逼近历史高点。尽管6月末,受到“季末回表”的影响,规模出现波动,但是整体影响不大。
据中国证券报此前报道,记者前往北京地区部分银行网点调研时发现,一些客户在存款到期后,尝试购买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卖得不错。存款利率持续调降,相比之下,我们近期新发行的大多数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能做到3%以上的收益率,所以会有些储户转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北京地区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海淀区的白领小李便是其中一位。“以前都是存定期,后来利率下调,就买结构性存款,但最近有几次兑付的是最低档利率,就开始买银行理财产品了。我一般买1年期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买更长期限的。”他说。
有理财产品4分钟卖光
据中新经纬报道,孙甜是在今年才开始转投理财产品。她告诉记者,2023年下半年,她原本和家人商量打算买房,因为需要交验资、锁资,就将定期存款提前赎回放至活期,后因与家人意见不一致,暂时放弃买房。
眼看着存款利率走低,孙甜决定先将100万活期存款拿去理财。于是在今年3月中旬,她选择购买了平安理财的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截至7月1日,该产品收益达8853元,年化收益率近3%。
“大额存单存款时间太长,而且还很难抢,活期收益又太低了,存款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承受一定风险的,选择的也是R1、R2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看起来比存款高。”孙甜说。
近期,中新经纬以储户身份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多位客户经理反映“理财产品卖得还行”,部分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要“秒杀”。
“我们有一款活钱管理产品,收益率2.9%左右算高的,每天得在四点半开始刷新,咱这理财都得抢,因为额度比较少。”中新经纬7月1日走访锦州银行北京一网点时,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当日下午四时,该行“锦鲤鸿福3个月112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售,中新经纬在该行手机App看到,只用了近四分钟就显示告罄。上述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3.1%,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为1.4%,而余额宝当日7日年化收益为1.5%。
▲来源:锦州银行App
“资管新规落地两年多,客户已逐渐习惯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客户过来买产品的时候,也有一定心理准备。目前货架上有一只理财产品卖得比较火,每天早上起来几乎都得抢。”浦发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中信银行的客户经理也称,最近买理财的人很多,“卖得最多是14个月的理财,年化收益率在2.87%—3.37%,投资方向是债市,没有什么股票仓位。”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客户是否买理财主要取决于风险承受能力。“有的客户就是不想接受一点风险,他可能就不会做理财,大部分客户还是能接受的。”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说。
农业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则称,他一般推荐定期存款,因为理财不保本,该网点平时老年客户比较多,因此并不推荐理财产品。
收益率引导资金流向
收益率无疑是左右投资者资金配置方向的“指挥棒”。在存款利率整体调降的大潮中,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大幅跳水,即使此前以高利息出名的农商行、城商行。
2024年5月全市场理财规模较上月增加4000亿元至5000亿元,相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继续呈现超季节性增长。即使6月受到“季末回表”压力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出现回落,但回落规模不大。据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测算,今年6月理财规模缩减0.64万亿元,低于2020年以来同期降幅。从过往数据看,2020年至2023年的6月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47万亿元、1.4万亿元、0.8万亿元、1.18万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华泰证券分析师张继强认为,今年4月以来理财规模出现加速上升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一季度末过后资金回流理财;二是禁止手工补息导致存款搬家、流向理财;三是债牛之下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较好,吸引资金进入。这导致4月以来,资金更多集中在非银手中,非银相较于银行资金面更为充裕。然而由于二季度理财规模膨胀过快,且大行普遍缺存款,可能导致二季度末理财回表规模高于往常,资金或出现不小的波动。
华南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也表示,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经过几次下调,吸引力大幅减弱。目前能够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存款的产品,就只剩下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以及部分债券基金。“4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卖得不错,主要是因为和存款对比,收益有明显优势。我们近期新发行的大多数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能做到3%以上的收益率。”
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坦言,低利率时代下,居民投资需重视资产配置。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行,原先高息储蓄、大额存单等居民熟悉且无风险的投资方式可能越来越少,且收益在不断走低,但居民渴望财富增长的需求不会减少,通常会将个人25%~35%的资金分配用于保本稳健属性的投资中,一些锁定长期收益的存单、年金险产品在当前受到追捧,除此之外,投资风格稳健,投资收益稳当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在重获居民信任,迎来规模增长。
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据财联社报道,6月来,中邮理财、民生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机构均发布了理财产品提前到期的公告,涉及理财产品超过20款。
比如,中邮理财发文称,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的公告称,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而其原到期日为2029年6月17日。
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民生理财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
交银理财也公告称,根据市场以及投资运作情况,于6月21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7月12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大湾区价值投资一年定开3号理财产品。
为什么理财产品要提前终结?且基本都是固收类理财产品?
对此,某券商宏观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主要原因可能和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利率或者说预期利率不断下行有关。固收类理财发行时,机构可能设置了较高的收益,导致产品在未来一年、数年后收益可能“不如人意”,因此只得选择提前终止。当然,也可能和部分产品实际募集后规模过小有关。
实际上,部分机构也有相关解释。比如中邮理财的提前终止公告指出,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影响产品未来运作。此外,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公开表示,部分银行理财机构会涉及目标止盈产品,在达到目标收益率后,也会提前终止该产品。
另外,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公开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已日渐常态化,但相比规模庞大的理财市场,提前终止的产品占比仍处于合理区间。
从目前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光银行理财,无风险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比如,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1.4890%,创下2022年12月20日以来新低。再比如,近期再度传出多家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暂停发售的新闻,尽管此前大行3年期利率仅在2.35%左右。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投资者需彻底放弃对高息理财的幻想。时代的风口已经变了,海量资金空转套利也并不被鼓励。”上述研究员最后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