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本文作者:访客](https://dszpk.cn/zb_users/avatar/0.png)
被特惠单、拼车单“逼疯”的网约车司机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 " 吐槽 ",自己出门用滴滴打网约车,大热天司机宁愿一路上被热的一把把擦汗,也不肯关窗开空调。
而她坐在车后排,更是热的浑身冒汗,当提出能否开空调时,司机一开始当没听到,一再要求之后最终被对方以费电的理由拒绝。仅以她个人,这样不肯开空调的网约车司机碰到就不止一两次了。
01 网约车司机收 " 空调费 ",合理吗?
与她有相似经历的乘客不在少数。事实上,网约车司机不愿开空调的情况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经出现。且有乘客发现在某些网约车上张贴的纸条,上面明确写着,不开空调是因为平台恶意压价,特惠车、一口价等订单乘客想要享受空调服务,就必须另外支付费用。
根据网友发布的照片信息看,网约车司机收取的 " 空调费 " 价格不一,有的写着 " 十元升级空调快车 ",有的则是需要乘客 " 另行支付 5 元 " 才能享受空调服务,还有的按公里收空调费,10 公里以内 2 元,10-20 公里 4 元,20-30 公里 6 元,30 公里以上每公里 0.3 元,且写明仅针对特惠一口价乘客。
且有司机写明,特惠一口价乘客不会提供帮拿行李的服务,想重新做回高贵的 " 上帝 ",请加钱。如果乘客有不满,更是无所谓的表示欢迎乘客去跟平台投诉。
此行为让乘客十分不解,自己是按照平台定价支付的车费,且平台给出了特惠和一口价的选项,司机也都接单了,怎么到了服务环节,就要被司机这样 " 羞辱式 " 的区别对待?
另有网友提到,自己遇到的网约车司机就更过分,因为是特惠单,司机到达目的地附近之后直接停驶点击 " 车已到达 ",而距离她定位的上车点还有一公里多,然后就接到司机电话以 " 出车祸了 " 等各种理由要求网友取消订单。更为 " 离谱 " 的,有司机明明已经到达乘客面前却不停车,从叫车乘客面前直接开过去,等乘客电话问询时,就要求乘客取消订单,称自己原本就不是自愿接单的,乘客不主动取消就耗着。
种种离谱行为,看似是司机太过分,但也有疑似网约车司机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申辩,称并非是司机要故意这样区别对待乘客,只是在平台特惠单的计算规则之下,司机接这样一单抽佣之后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考虑到耗油成本,再全程开空调,很有可能要倒贴钱,不给乘客开空调,也实属无奈之举。
而且司机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虽然打车软件后台有关闭特惠、拼车单的选项,但如果真关了,其他正常订单平台也基本不会或很少再派发给司机。频频拒单则会影响司机的口碑值分数,扣的多了低于积分红线很有可能就会被关闭账号,只能被特惠单 " 裹挟 "。
据悉,市占率第一的滴滴对司机派单逻辑首先遵循就近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会优先匹配口碑值最高的司机。而口碑值的两大核心构成是出行分和服务分,一名乘客主动给予司机好评,系统会为司机加上 0.25 分,而如果乘客给予差评或发起投诉,经平台核实后司机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被扣掉 4 分 -16 分不等。
一般而言,司机的评分每多 1 分,都可能在所在城市榜单中超过数千人,更有机会接到好订单,宁可拼着被投诉扣分的风险也不开空调,或逼乘客取消订单,足以说明司机的不满已经累积到相当程度。
02 被特惠单、拼车单的高抽佣 " 绑架 "?
而根据一份乘客晒出的账单也侧面印证了司机的困境。
有网友在一次使用滴滴打车的行驶途中(乘客为特惠快车单)听司机 " 倒苦水 " 就想看看平台抽佣能有多离谱,于是在行程结束后拍下了司机运用界面的到账金额与自己实际支付金额做了对比,结果他支付给平台的价格为 42.15 元,而司机最终收到的是 21.84 元,被抽掉几乎一半的钱。
此前已经有媒体曝出过,在聚合模式下网约车平台抽成 30% 的上限正在被逐渐模糊,因为司机注册的平台与分发订单的聚合平台都会抽取这一单的佣金,有聚合平台将该部分收入称作 " 信息服务费 " 或类似合作推广费用等,且具体的比例分配难以考证。
上述网友展示的滴滴订单截图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自 2019 年开始,滴滴就已经在布局 " 聚合平台 " 模式,为第三方提供流量入口,在滴滴平台接单的,不一定是在滴滴注册的司机,彼时滴滴的说法也是希望以聚合平台模式解决用户高峰期叫车难的问题。
但也有业者表示,虽然网友晒出的这一单司机被抽成比例较高,但平台有时也会给司机奖励,或者某一单免佣金,整体算下来,各平台抽成比例还是在 30% 以下,不太会 " 越雷池 "。
根据公开可查信息,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滴滴平台给出的数据是,其快车多数订单的抽佣比例保持在 18%-30% 之间,会在节假日、特殊天气等多种场景下减免佣金,发放补贴鼓励司机出车。叠加一系列激励后,2023 年平均每月服务时长超 30 小时的司机,平台对其平均抽成约为 13%。
但也有不少司机反馈,大多数订单抽佣肯定要多于 13%,自己也没有那个心力去纠结平均佣金到底抽了多少,之于司机端而言,超过 20% 的高抽佣比例订单占比过多就会让他们越来越难赚到钱,为了能保证收入,很多司机不得不延长跑单的时间。特别是在就业大环境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开网约车成为了很多人选择的过渡方式,有些甚至开着开着,就从兼职开网约车变成了全职,成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正式工作。
据交通部数据,截至 2024 年 5 月 31 日,全国共有 351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 703.3 万本、车辆运输证 294.8 万本,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随着司机数量的增加,平台抢单会越来越 " 卷 "。
而仅据滴滴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一年,中国有超过 1900 万人在滴滴接过单,其中大部分是网约车。且这其中有 200 万人每天上线,有大约 80 万名司机平均每天在线时长超过 8 小时,已然是 " 全职司机 "。
03 平台与司机是否能真正双赢?
对于平台方来说,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则是如何实现并保持盈利,讲好 " 赚钱 " 故事。
特别是经历了几年的流量和低价 " 厮杀 ",除滴滴外,很多用车平台也走到了上市这一步关键节点,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享道出行等都已经相继开启上市流程或已经挂牌上市,给资本讲一个怎样的盈利前景和路径,十分重要。
从结果看,滴滴已经扭亏为盈,根据滴滴发布的 2023 年全年业绩数据显示,其去年全年实现营收 1923.8 亿元,年内净利润为 5.4 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而其他以网约车业务为主的平台则没这么幸运,仅以曹操出行为例,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21-2023 年曹操出行亏损分别为 30.07 亿元、20.07 亿元、19.81 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近 70 亿元。
如祺出行虽已成功上市,但其招股书也显示,2021-2023 年如祺出行分别亏损 6.85 亿元、6.27 亿元、6.93 亿元,3 年累计亏损也达 20 亿元。
而之于为何亏损,多平台都显示给司机的服务费依旧是支出的大头。
比如曹操出行,招股书显示,2021-2023 年,曹操出行销售成本分别为 89 亿元、79.7 亿元、100.52 亿元,其中 2021、2022 年的数据都超过了当年总营收,2023 年占营收约 94.2%。而其销售成本最大的部分就是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2021-2023 年分别为 72 亿元、62.85 亿元、81.46 亿元,占据总销售成本的八成左右。
即便是已经实现盈利的滴滴,支付给司机的费用也是其运用成本的大头。根据公开信息,2023 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 1750.3 亿元收入中,有超过 90% 被用作营业成本,主要就是给司机的收入和补贴。
从结果看,平台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给司机让利,而司机们却仍然难赚到钱,这门看上去能够双赢的生意,似乎都没落好。不仅如此,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现让本就不赚钱的司机们更添一丝危机感。
近日随着萝卜快跑风靡全网,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性再次被热议,未来是否会取代网约车司机,抢网约车 " 饭碗 " 成为热门讨论话题。虽然从实际体验看,如今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体验上仍存很多问题,投放市场行驶区域也受限制。但从趋势看,无人驾驶出租车会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新运力补充。
甚至有业者解读,未来无人驾驶出租车真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后,被颠覆的不仅仅是网约车市场,更有可能是汽车市场,毕竟拥有了充足的 " 五毛钱一公里、随叫随到 " 出租车,谁还会自己买车、开车呢?
但预期中那一天的到来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并不是近在眼前,眼前需要去解决的,还是平台、司机与乘客三方之间的平衡问题,眼看 7 月 15 日已经正是入伏,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不开空调的网约车,确实受不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闻旅 "(ID:wenlvpai),作者:郭鸿云,36 氪经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