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北京银行急速长大频频被罚,霍学文隐藏大招成效几何?

访客 2024-07-28 12:04:33 55754 抢沙发

2024年下半年,金融监管部门的第一张处罚通知发给了曾经的“城商行一哥”北京银行。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红河监管分局7月3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北京银行控股子公司云南石屏北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即履职,罚款25万元。

北京银行急速长大频频被罚,霍学文隐藏大招成效几何?

此为北京银行2024年收到的第八张处罚通知,罚款金额累计已达到675万元。

不过2024年北京银行真正震动金融圈的消息,还是前董事长闫冰竹3月1日官宣被查。

闫冰竹陷入失联传闻是2023年8月。仅仅两个月后,跟随他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到北京银行、一路升至北京银行副行长的杜志红又被曝出失联的消息。而此前的2022年11月,他的另一位旧部、北京银行原副行长许宁跃已被传出落马的消息。

频繁被罚和三名前高管接连被查,直接暴露了北京银行内控和风控存在的问题。

同所有从城市信用社重组改制而来的城商行一样,内控和风控能力是北京银行与生俱来的短板。升级为商业银行以后,加强内控及风控能力建设,补足内控和风控系统短板,本应成为城商行的当务之急,但是北京银行急于扩张规模,体系能力建设却没能同步,最终不仅导致内控和风控系统漏洞纷呈,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后期盈利能力和轻资产化转型,而后者反过来又必然会制约规模的扩张。

受接连不断的负面消息的冲击,北京银行正逐渐失去投资者和股东们的信任。从2007年上市至今,17年过去了,北京银行的股价居然还没有超过IPO时的点位。而与北京银行同年上市的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股价已经涨了两倍以上。

北京银行似乎已陷入规模扩张的悖论。

1

边缘业务成就“城商行一哥”

北京银行不是成立最早的城商行,但一定是资产规模增长最快的城商行。

1996年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北京的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重组改制成北京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2004年更名为北京银行)的时候,表内外总资产仅有200多亿元,净资产仅有约10亿元。

十年后,即到上市前的2006年年底,根据北京银行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资产总额和净资产便已分别达2729.69亿元和98.4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13倍和10倍;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2330.90亿元和1295.77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13倍和27倍。

彼时,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已名列113家城商行首位。

第二个十年结束后,即到执掌北京银行21年的闫冰竹到龄卸任董事长的2017年,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又分别增长了7.5倍和17倍,分别达到23298.05亿元和1767.14亿元;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额分别增长了4.5倍和7.3倍,分别达到12686.98亿元和10771.01亿元。

进入第三个十年,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慢了下来,第一个十年30%和第二个十年20%左右的高速度已经不再,但截至2023年年底,依然达到了城商行中少有的10%以上的年均增速。根据北京银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截至2024年3月底,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以分别达38946.65亿元和3377.10亿元,分别是7年前的1.5倍和1.9倍;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2.18万亿元和2.12亿元,均比7年前翻了一番。

事后来看,很容易得出结论:北京银行能够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主要是因为踩对了点、踏进了一片广阔的蓝海。

但是,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北京银行展业的主要领域——医疗、教育、交通、科技、文创、公积金、医保,基本上是大中型银行当时不愿意捡的业务。大中型银行不缺好看又好吃的大企业客户,自然不愿意碰成本大收益小的业务。而刚刚组建的北京银行当然想从大中型银行手中分得一杯羹,可是又够不着,只好从他们丢弃的边缘业务下手。

后来的事实表明,北京银行当初的无奈之选实际上是高明之举:选择的领域不仅涉足的银行少,竞争不激烈,而且很快出现了高增长。比如2000年以后因为中国经济结构开启新一轮转型,科技迅速成为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新宠”,北京中关村由此成了一个金融机构趋之若鹜的掘金场,而北京银行凭借先发优势和地利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大赢家。

不过,开发“边缘业务”不是没有成本的,而一个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铺设更多的网点。所以,北京银行一直是全国网点最多的城商行,只是2021年12月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之后才被中原银行超过。

2

“母体”中带来的风控内控缺陷

与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北京银行违规事件的频繁曝光和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

2023年10月初,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23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结果。40家参与评价的头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但是“公司治理能力”、“收益可持续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三项得分明显偏低,分别排名第12位、第23位和第23位。

媒体的报道佐证了“陀螺”的评价结果。

正经社分析师根据最近五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统计发现,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收到的罚单张数和和罚款金额均是城商行中比较靠前的。比如,2020年和2021年,北京银行分别以收到16张和13张罚单的“成绩”,分别排名当年城商行的第二位和第一位。

2020年全国城商行被罚款总额为11845.70万元,而当年12月北京银行因“对外销售虚假金融产品、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等15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金额就达4290万元,占了当年全国城商行被罚款总额度的三分之一强。

2023年6月又连续收到两批大额罚单:6月5日,北京银行衢州分行因存在5项违法违规,被银保监会衢州监管分局罚款145万元;6月21日,北京银行又因“房地产类业务违规”、“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不审慎”等14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4830万元,创下城商行单次罚款金额新纪录。

2024年刚刚过半,北京银行收到的处罚通知已经达8次,罚款金额最大的一次是2月8日公布的处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因多项EAST数据问题、存款分户账流水数据漏报、个人存款分户账明细记录数据错报等10项违法违规行为,北京银行被罚330万元。

与频繁违规被罚平行的是,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

根据北京银行历年财报提供的数据,从2017年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1.46%、1.41%、1.57%、1.44%、1.43%、1.32%和1.31%。2022年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趋势,但1.43%的不良率仍排名当年6家营收超过300亿元的城商行的第一位,即便是放到17家上市城商行中进行比较,仍然位居前列。2023年的不良率又比2022年下降了0.11%,但依然远高于当年东部地区上市城商行的平均水平(1.21%)。

同所有从城市信用社重组改制而来的城商行一样,频繁违规被罚暴露出来的内控能力不足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折射出来的风控能力不足,是北京银行从“母体”中带来的。

199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要求全国2194家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镇部分和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重组改制成城市合作银行的一个大背景是,不是银行类似银行的城市信用社正在逐步背离合作制原则,而且资金成本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源泉。重组改制成城商行后,有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化解,但是资本少、规模小、资产差、不良高、内控差等问题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比如,北京银行组建之初暴露出来的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不仅折射出城市信用合作社内控体系存在的巨大漏洞,居然可以出现高达239亿元的账外经营,而且表明要彻底解决城市信用社遗留下来的内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67亿元的损失可以用10年时间抹平,但是内控及风控至今仍是北京银行管理体系的两块急需补足的短板。

3

转型缓慢拖累盈利能力

与资产规模扩张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以后明显表现出下滑趋势。

根据北京银行历年财报提供的数据,从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银行分别实现营收554.88亿元、631.29亿元、642.99亿元、662.75亿元、662.76亿元、667.11亿元和176.9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20%、13.77%、1.85%、3.07%、0.01%、0.66%和7.85%;实现归母净利润200.02亿元、214.41亿元、214.84亿元、222.26亿元、247.60亿元、256.24亿元和78.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77%、7.19%、0.20%、3.45%、11.40%、3.49%和4.95%。

2020年以后,北京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突然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而且是呈断崖式下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同样表现出断崖式下降。2022年营收微增的前提下归母净利润还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主要是因为2021年和2022年降低了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规模。2021年和2022年,北京银行的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141.29亿元和133.73亿元,分别核销164.07亿元和109.06亿元,因而保障了利润的稳定增长。

当北京银行业绩增速放缓时,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却迎头赶了上来。

虽然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还保持了城商行第一的位置,但是增速明显放缓,领先身后的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距离越来越小。

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江苏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92万亿元、2.06万亿元、2.34万亿元、2.62万亿、2.98万亿、3.40万亿元和3.67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77%、7.23%、13.21%、12.02%、13.80%、14.20%和7.83%。2020年以后,江苏银行的总资产增速明显超过北京银行,到2024年一季度,资产总额距离北京银行仅剩约2200万元的差距。

同北京银行同年上市的宁波银行的资产总额还没有突破3万亿大关,但增速很快,与北京银行的差距正在缩小。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宁波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12万亿元、1.32万亿元、1.63万亿元、2.02万亿元、2.37万亿元、2.71万亿元和2.89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18%、18.03%、23.45%、23.90%、17.39%、14.60%和6.51%。

但是,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方面,北京银行2022年便已被江苏银行超过,失去“城商行一哥”位置。

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江苏银行实现营收352.24亿元、449.74亿元、520.26亿元、637.71亿元、705.70亿元、742.93亿元和209.99亿元,同比增长4.09%、27.68%、 15.68%、22.58%、10.66%、5.28%和11.72%;实现归母净利润130.65亿元、146.19亿元、150.66亿元、196.94亿元、254.94亿元、287.50亿元和90.42亿元,同比增长10.02%、11.89%、3.06%、30.72%、29.45%、13.25%和10.02%。按照目前江苏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北京银行的差距很可能被越拉越大。

宁波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表现更为强劲。2018年至2024年一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收289.30亿元、350.81亿元、411.11亿元、527.74亿元、578.79亿元、615.85亿元和175.09亿元,同比增长14.28%、21.26%、17.19%、28.37%、9.67%、6.40%和5.78%;实现归母净利润111.86亿元、137.14亿元、150.50亿元、195.46亿元、230.75亿元、255.35亿元和70.13亿元,同比增长19.85%、22.60%、9.73%、29.87%、18.05%、10.66%和6.29%。虽然营收增速2022年以后和归母净利润增速2023年以来有所下滑,但是仍然远远超过北京银行同期增速,到2023年,归母净利润与北京银行的差距还不到1亿元。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北京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很大程度上跟北京银行转型缓慢,依然过度依赖利息差直接相关。2020年-2023年,北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19.75%、22.45%、22.34%和24.53%,长期位居上市银行下半区。而同期江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30.73%、28.68%、25.94%和29.14%,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更快的宁波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更高,分别达27.74%、38.04%、35.17%和33.58%。

因为过度依赖利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利息差不断收窄,北京银行的营收增速放缓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4

股价17年仍没离开远点

先于业绩增速下滑之前,北京银行的股价开启了新一轮下行。

2016年11月,北京银行的股价触及6.45元/股(前复权,下同)高点后,开始一路震荡下行,2020年4月触及3.15元/股后才又算震荡企稳。到了2024年7月,仍徘徊于6元/股左右。

2007年9月北京银行IPO时,开盘价为6.30元/股,市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412亿元。当年10月,还曾攀上7.17元/股的最高点。随后的17年间,北京银行的股价涨涨跌跌,但一直没有突破7元/股的上限。直到2024年7月26日收盘时,股价仍然只有5. 29元/股,总市值为1118亿元。

17年,北京银行的股价竟然还没有离开原点。

而同北京银行同年上市的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均已翻了一番。

宁波银行2007年7月上市时,开盘价为8.67元/股,市值约为553亿元,不及北京银行的一半。17年后的2024年7月25日,宁波银行的股价已经涨到21.53元/股,市值涨到1422亿元,已经超过北京银行。

南京银行2007年7月上市时开盘价为1.04元/股,市值约为348亿元,不及北京银行的三分之一。但是17年后的2024年7月25日,南京银行的股价已经涨到10元/股,市值涨到1034亿元,与北京银行相差无几。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北京银行股价的下跌,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为大股东的大规模减持行为。比如,2020年3月6日,北京银行第六大股东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所持北京银行2.61亿股,减持比例1.23%,套现13.88亿元。消息公布后,北京银行的股价应声下跌,直到4月触及3.15元/股的最低点。

2021年3月初,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公示了一批北京银行股票拍卖信息,卖家全是新华联控股,总标的股数近5.23亿股,依当时股价计算,市值约25亿元。

5

数字化+零售转型能否扭转颓势

2022年3月,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空降”北京银行出任董事长。到任后,霍学文宣布了他的一个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达到银行同业领先水平。”

数字化转型被霍学文具体化为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新三大战役”。

“大零售”,就是全面推动零售作战单元的转型,释放零售组织调整后的转型新动力。

“大运营”,就是坚持端到端客户旅程重塑和数字化运营“双轮驱动”,提升运营体系对全行数字化转型的联勤保障能力。

“大科技”,就是基于统一金融操作系统和统一数据底座,强化模块集成、业技融合、技数智能,完成科技条线组织架构调整,强化对各业务条线、各重点领域的专属研发力量配置,为业务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

从霍学文到任后进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来看,他的目标当然不会仅限于数字化建设。他先是提名了两名副行长人选,接着又对分支行的行长进行了调整。

果然不出所料,2023年11月举行的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霍学文宣布了北京银行的一个重大举动:完成了零售业务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整合原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养老金融部)、电子银行部职能,形成零售条线“一个统筹部门”(零售银行部)+“四大利润中心”(财富平台部、私人银行部、个人信贷部、信用卡中心)的组织架构。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该架构几乎就是“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两年前调整形成的组织架构的翻版。

招商银行凭借它强大的零售能力,成为了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

北京银行能学到招商银行的精髓吗?

单从财务数据来看,霍学文就任董事长之后,北京银行向零售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霍学文到任一周年公布的北京银行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北京银行零售业务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4.1%,较上年度提升了6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全行占比达40.12%。零售AUM接近1万亿元,达9749.4亿元,较年初增长10.2%。

第二年,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又提高了3.6个百分点,达到37.7%;零售利息净收入占比提升6.82个百分点,达到46.94%。零售AUM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65亿元,同比增长6.3%。2024年一季度,零售AUM又突破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9%。

但是,隐忧已经显现。根据2023年的财报,北京银行零售整体不良率小幅上行,达到1.15%。上升较快的是房贷不良率,较2023年年初上升了0.11%,主要原因是2023年房贷利率持续下调,导致存量房利率与新增房贷利率出现了严重倒挂,大量存量房客户提前还款,从而导致房贷不良率出现微幅的上升。

2024年2月28日,霍学文主持召开了北京银行2024年第一次董事会,出席会议的11名董事全票通过了一项《关于优化调整总行有关部门设置的议案》。该议案的具体内容外界至今知之不详,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说,议案的实施可能会是比零售条线组织架构调整更大的动作,不仅关系到1.8万名北京银行员工的利益,而且事关数万名投资者。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575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