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超越「唯金牌」意识才能发现体育之美

访客 2024-08-06 12:11:27 88446 抢沙发

下夜班前,一位快退休的同事感慨:现在国人看奥运会的心态真的比以前好多了,不那么“唯金牌”了。对此我颇为赞同。

超越「唯金牌」意识才能发现体育之美

2024年巴黎奥运会进入高潮迭起的阶段,体现在奖牌榜上就是数字越来越密集,但我身边很少有人计算金牌,也没人担惊“被人追上来”。

从前并不是这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举行时,我还是个列兵,在报社实习。我穿着军装和一众洛阳市民,站在百货商场里,看着现场直播的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比赛。大家都屏住呼吸,直到中国选手拿到金牌,全场才欢腾起来。如果中国运动员失去金牌时,大家则一片叹息。当时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我记忆犹新。那时,人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可以等同于对奥运金牌的关注。只要你问一个人“有没有看比赛”,一定会得到反问:“中国能拿金牌吗?”如果这不是中国的优势项目,那么对方会说,“那有什么好看的!”

32年之后,来之不易的金牌依然让人喝彩,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场内场外的故事和体育精神。

北京时间8月4日晚,樊振东以4比1战胜瑞典选手莫雷加德,获得个人*块奥运乒乓球单打金牌。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又一次上演了逆转好戏,前几天,他在与日本选手张本智和对战时,也是在大比分0:2落后的情况下逆转。这种一只脚已经踏向悬崖的状态下生生将自己救回来的沉着与拼劲,很有鼓舞的力量。

我的朋友说,樊振东无论输赢,都值得“写”。这就表明,一些人已经开始接受国乒“战神”也可以被战胜的事实。当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运动员的个体魅力相互交缠时,更多的人愿意为竞技之美而不是竞技之“得失”打开心扉。正如一些网友所说,以“野球”著称的莫雷加德,在“你死我活”的竞赛体制中体现出一种别样的“野生”之美。这种美,改变了球场的氛围,也丰富了世人的观赛体验。

郑钦文拿到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奥运开始前,可能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结果。这是她的*次奥运之旅,此前她进入了一段颇为漫长的低谷期,但她走了出来。很多球迷对郑钦文的欣赏,不只是因为独闯欧美选手禁地的她有多么“牛”,还因为她在至暗时刻的自我拯救和对梦想的永远呵护。她的获奖感言直抵人心:“如果我今天的胜利,可以为更多的孩子带来网球梦,那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也希望在10年后,20年后,你们能够站上这个舞台。因为这是梦想,*的舞台,能够体验我在这一刻体验到的感觉,你们会发现人生不虚此行。”。是的,“不虚此行”,这才是竞技体育最朴素也是最高的境界。此时的她,就像是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也像是唱着《东风破》在雅典奥运会上力压欧美当世高手一飞冲天的刘翔。

此时此刻,在金牌的光环之外,我们看见了竞技体育更多的内涵和意义。竞技体育输赢很重要,但输赢不是*的评判标准,运动员也不是除了拿金牌就毫无价值的“工具人”。超越“唯金牌”思维,致敬勇者,发现体育最单纯、最美的景致,这可能才是关注奥运会的“正确打开方式”。唯有在这种情绪和情境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曾经的天才泳将叶诗文以“归来者”的名义参加巴黎奥运会的无声波澜,才能感受到61岁乒乓球选手倪夏莲面对输赢始终微笑、真正做到享受比赛的淡泊气度。

类似的例子还有曾志英。她离开国乒后,在智利做了“主妇”很多年,突然有一天受到心灵召唤而重回赛场。当58岁的她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比赛中和46岁的对手挥舞球拍的时候,这场“百岁大战”似乎让时间停滞了。“一轮游”的结果,并不妨碍她成为家人和很多球迷心目中的英雄。

明知道已经“打不过”,为什么还要再次奔赴赛场?对这些见过大世面、阅尽荣辱的运动员而言,参加比赛就是赴一场约——奥运会就是她们眼里的“人间四月天”。

体育竞技,是身体的碰撞,说到底是人心的互动。无论“传奇”还是“平平无奇”,都有着最让人共情的地方想开了,看开了,我们才能在一片喧嚣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844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