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中国第一省会,又升级了
省会城市,再一次被委以重任。
近日,广州、南京等省会的2035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家层面批复,无论城市定位、核心功能,还是产业格局、发展空间,都得到全方位提升。
总体规划,是一座城市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城市发展的空间、方向和着力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背后,虽然“强省会”战略开始淡化,但强化省会功能、发挥省会引领作用、扛起省会担当,正在成为新的共识。
省会引领,意味着什么?
01
第一省会,在国家战略中有多重要?
作为GDP最高的省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获得国家批复三版总规。
从“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级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再跃升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并剑指“中心型世界城市”。
定位之变的背后,是城市经济实力、战略定位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塑,也为未来发展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最新获批的2035总规中,广州获批六大城市性质、四大核心功能,并以“全球城市”为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核心功能: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而在2016年获批的2020年版总体规划中,广州的城市性质还是这样的: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对比两版总规,不难看出,广州迎来一系列战略升格。
在城市性质上,在保持“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新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定位,而交通枢纽功能也升级为“国际性”。
这其中,“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指向的是“国家中心城市”,“彰显海洋特色”体现的是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则是“海陆空铁”为一体的交通区位优势。
在核心功能上,保留“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新增“综合性门户”、“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名号。
在目标愿景上,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升格为“中心型世界城市”。
中心型全球城市,指向的是全球经济、金融、产业、交通、创新等网络中的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和和核心功能的升级,意味着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的提升。
02
地位越重,责任越大。
其一,广州被赋予“综合性门户”的全新定位,这是含金量最高的头衔,也是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的体现。
所谓门户,居于国家的战略要津,在国家层面承担对外交往、资源配置功能,代表国家开展国际交流。
换言之,门户枢纽,要的是全方位的重要性,而非单纯的经济或工业一枝独秀。
这从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等国际性定位就可体现出来。
在国内,能称得上综合性门户的只有“三个半”,三个是北上广,半个是成都。
与之对比,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更多只是经济中心或制造中心的功能,谈不上门户城市。
这在不久前发布的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就可见一斑。只有北上广被赋予“全方位门户复合型”的定位,而深圳、成都、重庆等地都只是“区位航空枢纽”。
其二,从国家中心城市到“中心型世界城市”,广州正在重塑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位置。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全国只有9个“国中”城市。
而“中心型世界城市”,指的是一座城市在全球的连接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交通、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交往中都位于中心地位。
根据世界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全球城市排行中,广州位列Alpha级(世界一线),处于同一级别的还有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和深圳。
关于城市能级与战略定位,在我的《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其三,广州不只是“国际商贸中心”,还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地。
作为全国唯一历经2000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商贸是广州的立市之本,也是广州能率先晋级一线城市的关键。
但别忘了,广州还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市,同样还是科创高地。
广州的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十,而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在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制造和科创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广州也正以制造强市为重点,再造一个新广州。
03
南京,从“弱省会”,到“强都市圈”。
广州是GDP总量最高的省会城市,而南京GDP总量在省会城市位居第5,但其省会“首位度”(省会GDP/全省GDP)却位居倒数第一。
与广州相比,南京在国家层面的定位显得更为重要,这决定了其在江苏省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空间。
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省会城市总规,南京最新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如下:
性质: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功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而在2016年获批的2020版总规中,南京的定位是: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可以看到,南京的定位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非国家中心城市,可见“国中”暂时不再扩容。
同样令人意外的是,有着高教第三城之称的南京,竟然没了科研教育基地之类的头衔,只剩下“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不过,与此前相比,南京城市定位得到一系列提升。
其一,南京交通,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晋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我国规划了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占有三席,分别是上海、杭州、南京,而江苏只有南京入围,凸显了南京在交通上的枢纽地位。
事实上,无论是高铁,还是航空,江苏交通规划多数都是围绕南京而展开,而非最强地级市苏州,这正是省会功能的体现。
其二,从科教文卫到制造业,南京涉及方方面面,正是省会综合优势的体现。
在核心功能方面,南京被赋予一系列头衔,从制造业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从历史文化、交通到现代服务业、航运物流等。
不过,与广州多数以“国际性”作为冠名不同的是,南京的定位多数集中于“东部”地区,部分为“全国性”,其中之一就是制造业基地。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南京是一座科教大城,以第三产业著称,但实际上,南京还是老牌工业城市,以石化、电子、汽车、钢铁为传统支柱,而近年来在新兴产业上也多有发力。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前后三批45个先进制造业“国家队”集群,南京共有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两大集群入选。
其三,南京不局限一省之内,影响遍及省内及都市圈区域,“省际协同”成为规划重点。
根据总规:深化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加强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省际协同。
南京都市圈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且明确由“苏皖两省共建”,凸显了其特殊地位。
根据最新总规,南京将依托沪 宁合、沿江、宁杭、宁宣黄、宁淮、宁滁蚌等发展带,引导沿线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紧凑发展。
因此,跨省都市圈的存在,让南京得以从江苏省内的“弱省会”,一跃而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意义上的“强都市圈”。
04
强省会,何去何从?
前些年,“强省会”战略一度成为主流,但近年来当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主导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横空出世。
虽然省会不再一城独大,“强省会”之说开始淡出,但“强化省会城市功能”、“发挥省会引领作用”、“扛起省会担当”正在成为新的规划导向。
强省会战略,与“省会引领”战略,有着实质性不同。
强省会战略,着眼的是省会自身的做大做强,容易导向单纯的虹吸模式,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
“省会引领”,立足的是省会对于全省的引领带动,集全省行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等资源为一体的省会,要带领兄弟地市共同发展。
当然,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发挥省会城市功能,让省会担起更大的重任。
可以看到,广州已经率先示范,除了将地铁线路不断向周边延伸,打造中国最为庞大的跨市地铁群外,更对口帮扶一批粤东西北地市,建设产业飞地,鼓励省会高校向粤东西北建设分校等等。
这正是省会引领的意义所在:
省会做大做强,不是为了一家独大,而是对外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对内惠及全省、协同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