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升全国前三!这个省会,逆天改命了
01
合肥,晋级全国前三
10月22日,合肥市工信局披露了一个逆天数据:
截至10月21日,我市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
来源:合肥发布
100万辆,不仅远超去年合肥全年74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也超越了西安,成功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三。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10月21日,西安发布披露消息,记者从省汽车工业协会获悉,前三季度陕西省汽车产量约11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9.8万辆。
以一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了整个陕西省,合肥超越西安自然不在话下。
合肥官方还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30万辆。届时,可能会超越上海。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狂飙,拉动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
合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其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力拉动1月至8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连续4个月位居万亿GDP城市第一。
背后,是各类品牌齐发力的共同结果。
按照合肥官方的说法,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涵盖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以及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模式,实现 “全满贯”。同时,先后培育出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五百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最关键的是,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未来的想象空间更大。因为华为也在加持合肥。
按照华为的鸿蒙智行四界“问界”、“智界”、“享界”与“尊界”布局,“尊界”正与合肥的江淮签署合作。
02
合肥,逆天改命了
纵观合肥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用“逆天改命”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
安徽籍作家张恨水在其游记《京沪旅行杂志》中有过一段合肥解放时的描述:
城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河流穿城而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庆、蚌埠、芜湖、合肥四个城市的选择中,合肥最终胜出,成为了安徽省会。
老牌省会安庆,由于地处长江,而建国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让很多人担心如果把省会设在安庆这样一个和沿江战略重镇,并且在南京与武汉之间,一旦战事再起,极有可能被敌军一日连下两个省会城市。
芜湖、蚌埠当时的条件其实比合肥更好,但芜湖离南京太近,而蚌埠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作南京的北大门,都面临着与安庆相似的困境,同时也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终胜出。
合肥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亮色,和郑州一样,都被视作小县城。
真正的起势,是进入21世纪。
2005年合肥“工业立市”的战略出台之后,就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成功的第一步,是绑定了京东方。2007年,在金融危机中煎熬的京东方寻求地方政府融资支持,合肥在一片争议声中,合肥承诺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合肥之变”自此开启。
投资京东方,是合肥豪赌的开始。
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而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才300亿。
投桃报李,后来的京东方活得非常不错,产业链条不断升级,成长为了全球屏幕显示产业上的龙头企业,同时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显示产业的制高点。
同时,由于当年接收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国内和国际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一大堆基础科研设施,还给合肥带来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头衔,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合肥响亮的名片。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时代风口的新能源汽车和芯片。
2019年一筹莫展的蔚来在寻求多个地方城市融资未果后,合肥抛来了橄榄枝,2020年蔚来汽车与合肥签下对赌协议,蔚来汽车的中国总部落户合肥,让合肥顺利抓住了时代风口。
在牵手蔚来之后,合肥也在不断升级本土汽车品牌江淮的产业升级,江淮新能源汽车。
截至目前,合肥已相继实施了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江淮蔚来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二期等50多个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并集聚蔚来、江淮、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科技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合肥给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画下的蓝图是:
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25%,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大爆发,合肥又定下了新目标:
力争到2027年,形成2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合肥已经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重量级选手。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研发生产,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落户。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国第六,而智能手表、彩电、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也进入全国、全球前列。
产业助力经济腾飞,产业助力人口扩张。
2015年,合肥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时隔5年后的2020年,合肥GDP翻了一倍,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
如今的合肥,与张恨水当年见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别:
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千米,2023年GDP为12673.8亿元,常住人口接近千万,为985.3万人。
来源:合肥市统计局
合肥的风投模式,现在被很多城市学习。
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这些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需要城市掌舵人极具慧眼。
即便合肥,成功的背后,也有失败案例在侧。
世人只看到了引进的成功案例,没有看到失败案例。合肥曾引进江苏船企熔盛重工集团,甚至花了12亿元改造河道。2013年,合肥宣布与北大未名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共同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双方合作同样随着未名集团的破产重组。
两个项目,都成了一地鸡毛。
此外,当年合肥也硬生生把如今在郑州搞得风生水起的富士康拒之门外。
当年随着深圳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高涨,富士康代工厂外迁,首选之地便是合肥。但合肥却以代工不适合合肥发展思路拒绝了,安徽希望富士康在蚌埠落户设厂,但富士康不愿意,最终谈判破裂,最终在郑州落户。
03
产业发展,正在反哺合肥
人口的流向,与经济的流向、产业的流向一致。哪里有幸福生活、哪里有就业机会,人就往哪跑。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产业是就业的支撑。这些年,在产业强势发力之下,合肥人口进入了猛增长周期。
2020年公布的七普数据,合肥常住人口十年增加了191.3万人,常住人口936.99万人。总人口,超过了南京。
合肥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9.5万。
2022年全国人口首次负增长,而当年合肥增量提升至16.9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三。
2022年凭借此增量,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63.4万人,超过了宁波,晋级长三角人口第四城,仅次于上海、杭州、苏州。
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合肥再次创造佳绩,常住人口增量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合肥的成功,得益于三个方面:
第一,起点低,让他没有历史包袱。
相比于其他城市,合肥没有太重的历史包袱,这些年轻装上阵,勇往直前。
第二,在于其敢于豪赌,又眼光独到,凭借这些,合肥已经聚集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八大新兴产业体系,未来潜力非常大。
也正因抓住了如今最时兴的产业,合肥这些年经济增速进入了狂飙状态。
一个产业就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何况如今的合肥,不仅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个香饽饽,还有集成电路、显示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诸多产业。
第三,强省会。
中国内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强省会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对于安徽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路线。
经过多年的强省会发展,如今的合肥,经济首位度26.9%,也即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装在了省会合肥。
而从老大与老二角度来看,合肥是芜湖的2.7倍。
强省会带来的结果有二:
第一,引领全省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安徽排名上升三个位次,从十年前的第13位升至去年的全国第10,上升速度仅次于贵州。
制图:城市财经
第二,人口疯狂流入省会。
这一点,我在去年分析长沙的时候就说过。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而且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3年,合肥增量如此彪悍,但2023年安徽人口首次进入了负增长,减少了6万人。
目前,安徽公布人口数据的12个城市,8个减少,1个持平,三个增长。其中合肥增长最为明显。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由此可以看到,强省会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断强调的,强省会和均衡发展模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比如内陆地区走强省会,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下,内陆地区根本难以招架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所以只能弱则核心,壮大省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