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臭车”,到底谁臭,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今天给大家聊聊最近看到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的新闻。
最近,“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 这一话题迅速冲上了热搜。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糟心的打车经历吧。
一上车,那股味儿简直能把人熏晕,什么头油味、皮革味、烟味、槟榔味等等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暖风一吹,那味道直往天灵盖冲,晕车的人更是苦不堪言!
12月23号,某网约车平台针对这事儿发文道歉了。
说进入冬季,司机为了保暖减少开窗通风,所以车内异味就大了起来。
而且啊,他们还开展了 “异味车” 治理专项,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
且让车内空气差评率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去培训学习,还搞了正向激励考核。
这态度乍一看没啥问题,其实后面尽是玄机!今天我给你们好好的品一品这事。
我们先说这网约车变臭车的原因吧。
冬季天冷,司机不开窗能理解,但有些司机个人卫生不行啊,在车里抽烟、吃东西,也不及时清理,那能没味儿吗?
再加上网约车行业竞争激烈,司机注册量都突破650万了,订单就这么多,司机为了多接单,吃喝睡都在车里,各种气味混在一起,可不就成了 “臭车” 嘛!
更有一些乘客将臭豆腐,榴莲等带有异味的食物带车上来吃,也有一部分的责任。
那么,以前为什么没有“臭车”这一说呢?
为了得到答案,我特意在给我的电车充电的时候,给旁边的网约车司机开了根烟,聊了起来,得到的答案让我苦笑不已。
司机大哥告诉我:
之前跑网约车,单价高,单也多,大家收入上来了,当然有空去洗车以及注意卫生,因为一旦投诉,就意味着少赚钱,当然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现在你们就不怕少赚钱了吗?”这是我问他们的问题。
他们告诉我,现在平台抽成高,单价还低,大数据把你算的死死的,一天就派那么多单,每天固定时间就只能跑那么多收入。
而且如果为了提升车内环境,得自己花钱清洗、买高档香氛,成本都得自己担。
本来就赚的少了,一天跑十几个小时,人累到腿脚麻木,到手也就小几百元,投入回报根本不成比例,那谁还有心思去管车内环境味道呢?
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这也是绝大部分“臭车”司机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都知道,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撑起优质的服务,例如海底捞,例如更高档的专车,当没有利润的时候,谈服务就是一件“脱裤子放屁“的笑话。
深究下去,这 “臭车” 现象背后,其实某些网约车平台难辞其咎。
一方面,其一味追求司机数量,盲目降低准入门槛,使得司机队伍鱼龙混杂。
只要能凑够人数、撑起平台运力,就不管司机素质、车辆状况如何,仿佛只要车能开动,就能为其赚钱。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大量卫生习惯堪忧、缺乏基本服务意识的司机涌入,车内异味问题自然泛滥成灾。
另一方面,某平台推出的一系列后续整改措施,看似在积极应对,实则暗藏玄机。
最受人关注的异味车治理专项,看似为乘客着想,可以让乘客打不到“臭车”了,实则是通过制造 “臭车” 困境,倒逼乘客为了更好体验选择价格更高的优享专车。
这是典型的 “割韭菜” 思维,牺牲广大普通乘客与司机的利益,只为填满自己的腰包。
所以啊,如果要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提高司机收入为前提,收入提高了,为了不少赚钱,自然会去维护好车内环境。
平台靠所谓的规则手段来强迫司机进行改善,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长久的。
大厦的倾倒都是从内部开始的。
希望有关网约车平台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然,司机用户都跑了,平台离凉凉也就不远了。
您觉得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