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访客 2025-08-18 13:58:58 51343
近日发生了一起药品误用事件,涉及牛用药品被误用于人类,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和用药规范的关注,目前尚不清楚误用药物的具体情况和后果,但这一事件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药品使用安全,加强药品管理和监管,确保药品的正确使用,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今年早些时候,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健美协会指导,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体云动、IWF国际健身展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有8752.5万人,环比2023年增长25.47%。

因可以强健体魄、愉悦心情,健身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而在健身人群中,又有处于顶端的“子集”,那就是将肌肉练就到极致强悍的健美人群,包含健美爱好者、健美教练和职业健美运动员。

在外人眼中,健美人士普遍极致自律,体格和健康水平远超普通人。但近年来,又持续有中外健美领域的知名职业选手、健美博主,年纪不大便意外猝逝的情形发生。

为何不幸会屡次找上健美人士这个群体?在健美圈业内人士看来,圈子内“类固醇泛滥”问题,或是影响他们健康和生命的元凶。

梦想变成施瓦辛格

不少爱上健美的人,或许都是出于崇拜阿诺德·施瓦辛格。那一身肌肉,令人向往。

就像不少人盘文玩期待它变色包浆一样,几乎所有健美爱好者都希望自己涂上油彩站在舞台中心“秀肌肉”,变成施瓦辛格那样收获大量拥趸。

施瓦辛格通过一身肌肉赢得了在好莱坞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进一步提升了健美行业的全球知名度。作为多届奥林匹亚先生健美大赛冠军,成名后,施瓦辛格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阿诺德传统健美大赛,该赛事和奥林匹亚先生健美大赛同为健美爱好者心中的“殿堂”。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施瓦辛格年轻时在健身房进行健美训练图/施瓦辛格社交媒体

健身教练,前健美运动员张志有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自己就是被施瓦辛格主办的阿诺德传统赛以及一位冠军选手凯·格林深深影响,开始关注国际顶尖健美赛事。在认为自己的健身教练事业遇到瓶颈后,张志有决定冲击健美领域。

张志有介绍称,在2015年前后,有国际健美组织及商业机构开始拓展中国市场,不少城市增设了可以给冠军发“职业卡”的赛事。

拥有“职业卡”,被认为是健美爱好者、运动员和国际职业健美运动员的一道分水岭。持有“职业卡”的选手就有机会参加国际职业赛,而只有在国际职业赛中夺冠,才有机会参加奥林匹亚先生健美大赛。

但在决定进入健美领域后,张志有发现想达到国际水平并不简单。自律的训练,加上市面上通过正规渠道买到的营养补剂,包括蛋白粉、肌酸、支链(分别促进肌肉合成,提高运动表现,减少肌肉流失)等,肌肉的“炸裂”程度依然有限,和欧美选手站在一起一比较,外行都能看出区别。

张志有听到一种论调:即便是自律到极致,亚洲人也极难达到欧美选手那般的体形和肌肉。想要和欧美选手同台竞技,达到其身上的肌肉呈现的效果,就需要“上科技”。

健美圈子里所谓的“科技”,其实就是类固醇(也称合成类固醇,全称是合成代谢雄激素类固醇)。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谢玲玎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人体自然分泌的雄性激素中,睾酮是主要激素之一,此外还有雄烯二酮、双氢睾酮等。“对于健美健身人士而言,合成类固醇的加入会通过模仿睾酮等雄性激素的作用,促进蛋白质生成并抑制分解,从而加速肌肉生长。”

谢玲玎表示,合成类固醇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男性性腺功能减退,及血液系统疾病等特定疾病,而将它作为增肌药物,理论上是不合法规的。

事实上,合成类固醇药物是体育领域熟知的老牌兴奋剂。对于合成类固醇药物,《反兴奋剂条例》也将其统称蛋白同化制剂类兴奋剂,实行处方药管理。只能由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向患者开具,不得用于医疗外的其他用途。

可是,市场上相当数量的健美赛事是商业赛事,并不属于奥运会体系赛事,所以也不受兴奋剂检查的机制约束。

正因如此,张志有还是心动了,决定拼一把。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2015年阿诺德传统赛的欧美健美选手 图/视觉中国

从紧张到麻木

张志有记得很清楚,自己是2017年参加某项国内健美商业赛事后,决定开始“上科技”的。

那是从“搞兼职”的同行手里买到的,持续被业内公认为是最主流、有效的产品“群勃龙”。张志有花了1.2万元,大约是6—10周的剂量,健美业内简称一个“循环”。

张志有回忆称,第一次收到快递,盒中有合计超过10个小药瓶,分别是4个款式,群勃龙和睾酮是其中两款。同行告诉他,一周需要打2次,每次每个款式都要打1毫升,大约一周就能出效果。

看着针管里淡黄色的油状物要进入自己的肌肉,张志有内心最初十分挣扎,甚至需要找个没人的地方,给自己进行超过1小时的心理建设才能下手。

半个月后,他内心也麻木了。张志有坦言,群勃龙等类固醇注射后的感觉,被健身业内称之为“泵感”,而增肌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做力量训练时,会感觉肌肉有膨胀感,从肱二头肌向小臂传递,大臂围很快就涨了几厘米,一天吃8顿饭也能消化,训练后恢复体力的能力也很快。”

随着训练不断深入,为了准备比赛,更细致地“雕琢”全身的肌肉群,张志有又配上了生长激素,增加了注射频率。

从普遍的一周2次,增加到一周3至4次。剂量多的时候,从最初的1毫升涨至2毫升至3毫升。

张志有回忆,在训练、餐饮,并配合使用“科技”加持后,自己终于获得了国内某健美赛事的68公斤级古典赛冠军。

但当张志有沉浸在喜悦中,希望冲击“职业卡”时,类固醇的副作用开始凸显。他开始不断掉头发,全身长痘,甚至出现很多脓包等症状。与此同时,国内外健美选手猝死的消息时有传来,也加剧了他的恐慌。

他决定要戒掉“科技”。最长一次,他连续三周没有注射,但与此同时,肌肉开始萎缩,以前同等量级的力量训练动作,完成质量变差。因为形象变差,张志有开始自卑,情绪失常,不愿出门。

谢玲玎指出,无论是合规的类固醇药物不遵医嘱过量使用,还是不合规的类固醇激素滥用,都有很大概率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损害。

“过量使用类固醇激素后,人体内正常的激素分泌会逐渐被破坏,这会导致出现内分泌系统紊乱、严重痤疮、脱发等症状。对于健身健美人士而言,在肌肉增强的同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且长期口服类固醇激素还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并增加男性前列腺癌的风险。相关肌体病症出现后,会进一步影响人的心理、心态。”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国内健美赛事的参赛选手图/视觉中国

权威杂志《柳叶刀》2020年刊登了关于类固醇健康风险的研究,长期滥用类固醇者肝脏疾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至少2倍。

张志有坦言,圈里不少“上科技”的人,其实很清楚相关副作用,但是停不下来。

“因为竞争激烈,只有极少数健美选手,能在数量有限的发卡赛夺冠后收获‘职业卡’。与此同时,健美职业赛事的奖金水平依然不高,谋生的主要方式是成为健美博主,力争获取流量收入和卖课收入。无论是参赛还是当博主,都要长期维持肌肉的水平和美观。”

“那些年,我一年餐饮、补剂和‘科技’大概要投入8万元。”张志有回忆,自己还曾多次想要恢复使用,但那个节点正好赶上创业经济紧张,最终还是硬逼着自己停掉了,“什么都经历过后,现在甚至有一种因祸得福的感觉。”

泛滥的根源

至于群勃龙,公开资料显示,系合成代谢类固醇类药物的一种,最早被研发运用于牛饲养,旨在通过注射的方式促进牲畜的增重和肌肉发育,提升“出栏率”。

早在2013年,群勃龙就被列入《兴奋剂目录》之中。2019年,群勃龙被农业农村部列入食品动物禁用清单,严禁用于畜牧业生产。

但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目前在健美爱好者的群体中,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和方式获取这类不合法规的合成代谢类固醇类药物。

“现如今,我感觉有些20岁出头,甚至还有未成年选手,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可怕。”张志有指出,有人短期内能涨出超过10公斤肌肉。业内还有人在对他传递信息称,现在的“科技”好像品种又变多了,有很多“花样”组合。

令人疑惑的是:此类不合法规的合成代谢类固醇类药物究竟是哪里生产的?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会员、京都律师事务所汤建彬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除正规药企合法合规生产医用类固醇药品外,从被破获的一些刑事案件看,一些私人作坊也是完全有能力从上游购买原材料,进行地下非法生产加工的。”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牛用药品误给人使用?

合成类固醇地下非法生产曾有警方破获案例 图/视频截图

汤建彬指出,客观而言,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不合规类固醇药物的监管力度、执法力度都是不断加强的,每年都有一些地下窝点被抓获。“但是,作坊产品没有工商信息,加之通过网络渠道销售,隐蔽性极强。侦查机关或监管部门很难快速在该类作坊刚出现销售苗头时,就实施精准定位打击。”

至于类固醇当下仍然泛滥使用的原因,汤建彬表示,从化工流程角度看,类固醇合成工艺相对简单,而健美、健身人士人群中依然有不小的使用需求。

当前,合成代谢类固醇类药物的使用者似乎不必付出很大代价。一方面,参加商业赛事的职业健美运动员不受兴奋剂检查制约,而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而言,使用违禁药物属于自陷风险,尚不会面临行政处罚,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非法生产合成类固醇药物的个人和机构,一定是有关部门持续打击的对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表述:未经许可经营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情节严重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对应刑期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汤建彬认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反兴奋剂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类固醇等禁用物质的具体定义、细致分类以及相应的处罚标准,提升“违法成本”。另外,需要运用大数据等尖端技术,构建网络监测平台,追踪并预警网络上出现的类固醇非法销售。

记者:叶珠峰(chinanewsculture@126.com)

编辑:胡克非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