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访客 2025-08-27 10:03:52 38348
年轻人爱上此地的原因在于多元的文化氛围、充满活力的社交环境以及丰富的创新资源,这里汇聚了各种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的空间,这里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所。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图/深圳南山区委宣传部供

45年来,深圳是中国最具未来感的城市。

郑永春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也是著名科普专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火星叔叔”,他对深圳有一个深刻感受:科技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特征。

郑永春对大湾区相当熟悉,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观察,他一直觉得,大湾区城市群中缺乏一座够分量的、面向未来的科技馆。几十年前建成的老一批科技馆,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

这不仅是郑永春的感受,也不仅事关科技馆。在深圳市顶层规划层面,也认为深圳的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更新。2018年年底,深圳市宣布将进行“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定位于国际一流水平。

位于光明科技园核心地带的深圳市科学技术馆,就是“十大设施”之一。而这座新馆即将建成运营之前,郑永春受聘为深圳市科学技术馆馆长,躬身入局,以20余年科研与科普经验,为这家全新的科技馆掌舵。

截至2025年8月,“十大设施”之中,已有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两座地标性场馆建成运营。未来数年,这些对标国际一流水准的场馆,将全面走入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

而在各种文化场馆之内,深圳的文化作品也在经历一场蝶变。深圳出品的一系列文化作品,在全国乃至全球打响知名度——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登上春晚、走遍全球,成为近年爆款舞台作品;而刚刚杀青的精品短剧集《奇迹》,汇集众多一线演员,有望成为短剧制作新标杆……不知不觉间,深圳已经成为一座不可忽视的文化高地。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 摄影/王徐峰

从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到《奇迹

深圳文化如何破圈

2022年12月22日晚上,深圳保利剧院,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首演大幕拉开。舞台之上,“戏内”叶师傅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戏外”深圳剧组人员为拍摄电影《咏春》而奔走奋斗。双线交叉行进,一个围绕咏春功夫绵延数十年的故事缓缓展开。

两项国家级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在剧中融合,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的招式,结合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特质,创造了这个艺术原创性极高的作品。剧里叶师傅的扮演者常宏基,为了演好18分钟的宗师对决,每天花超过6个小时练咏春,再排练4个小时舞蹈动作,整整一年时间。2024年龙年春晚,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以独特气质一夜爆火。

自首演起,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开启了一段传奇旅程。在中国受到广泛好评之后,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很快走出国门。在伦敦和巴黎,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演了16场,晚间场次几乎场场售罄,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高的纪录。今年4月,该剧又登陆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成为首部在俄罗斯两座艺术殿堂演出的中国原创舞剧。截至今年8月,这台“深圳制造”的舞剧,已在全球51座城市、62家剧院完成265场演出,票房与口碑持续攀升,并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为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采风时,总编导之一韩真就透过咏春,思考功夫在当代的意义。在她看来,咏春祖训里“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这四句话,蕴含着中国人勤劳、温文、谦让的品质和处世哲学。这种链接、贯通传统与现代的理念,也正暗合了深圳的城市品格。岭南文化学者曾评价,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非常美、非常刚、非常雅”,将岭南文化中的市民风情与烟火气,嵌入了新生代的审美需求中。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首演两年多之后,2025年7月,另一部讲述深圳精神的作品在鹏城杀青。精品短剧集《奇迹》汇聚胡歌、雷佳音、宋佳、闫妮等实力派演员,以15个单元故事勾勒深圳45年变迁史。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作品,以15分钟单集体量,讲述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共振。

从华强北创业者到前海科技精英,从红树林守护者到深夜大排档老板,一组源自现实的深圳众生相将展现在荧幕上。为了还原现实力度,《奇迹》剧组走访近百位特区建设亲历者,寻访历史发生现场,为荧幕上的故事筑牢现实基座。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与《奇迹》看似艺术形式迥异,却共同勾勒出今天深圳文化的路线图:一个承载传统,一个书写当代;一个扎根本土,一个走向世界。它们的相同点在于,深圳正探索以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释放这座城市的文化创造能力和破圈实力。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国际传播路径。伦敦演出期间,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之美让西方观众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有外媒评价其“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的东方之美”。

《奇迹》则依托“小人物书写大时代”的叙事模式,闯入短剧赛道。作为总台首个地方合作短剧项目,《奇迹》被视作短剧“精品化赛道”的破局之作。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在开机仪式上说,这部剧集通过“小人物叙事”解构“奇迹”本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浇灌的果实。这种创作视角呼应了深圳务实、创新的城市气质,也为短剧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在深圳,更多的文化“大戏”即将上演。譬如今年7月31日,全球顶级古典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宣布重大计划,将首次走出阿尔卑斯山,落户深圳。深圳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顶尖古典音乐节,这将成为深圳迈向“国际艺术之都”的标志性一步,也会成为年轻人爱上这座城市的一个新理由。

“大飞船”与“艺术盒子”

日光之下,巨型的曲线外立面显现出流动的色彩,从星云蓝到幻影灰,光影流转,颇为科幻。深圳科学技术馆今年“五一”开馆运营,观众对它有一个更亲切的称呼:大飞船。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深圳科学技术馆有“大飞船”之称。图/深圳科学技术馆供

“大飞船”的设计出自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科幻馆、2022年世界杯主赛场等知名建筑都是他们的作品。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以曲线著称,“大飞船”也是一座由无数曲线构成的灵动建筑,设计师们赋予它的概念是:一艘未来主义之船。

“这栋建筑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展项,与科技馆的气质完全吻合。因为科技馆的使命之一,就是展现前沿和未来。”郑永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解密,科技馆的曲形外立面是用9万多块异形多曲面不锈钢面板组成的,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在正式动工建设之前,就已经在电脑里‘建’了一次”。

深圳科学技术馆有一个总体的主题:数字文明。深圳诞生了大量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成果,这些成果是数字文明的技术基石,观众进入深圳科学技术馆,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数字文明的当下和未来世界。

深圳是一座科技之城,诸多知名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此诞生。郑永春感受到,深圳的科技自有其特色,“深圳的科技,是走入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科技”。因此,深圳科学技术馆里装满了“接地气”的展项。深圳科学技术馆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展览馆,也是汇集整个深圳科技发展的前沿窗口。

如何打通科技馆与科技创新前沿的阻隔,是深圳科学技术馆的核心命题之一。深圳科学技术馆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了良好互动,筹建之时,郑永春便多次调研这些机构。“比如华大基因的人类基因测序成果、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量子科技,我们也去过鹏城实验室、华为鸿蒙等科创中心、深圳医学科学院等机构,他们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成果拿到科技馆来。”他说,“我们是互相需要。

站在38米高的无柱中庭,恢宏的科幻气息扑面而来。中庭并不空洞,每一层都延伸出一个“盒子”,就像一座座窗台。这个独特设计让郑永春很满意,因为所谓科普,英文是science communication,也就是科学交流和传播。宽广的中庭和开放的“窗台”,充分诠释了科技馆的交流与传播功能,让每天数万人在这里开一场科技派对。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上图:2025年4月19日,深圳科学技术馆迎来试运营,游客参观各个趣味展览。图/视觉中国

下图:观众在深圳科学技术馆中与机器人互动。图/深圳科学技术馆供

与此同时,一场场文化派对,也在深圳美术馆(新馆)的中庭里上演。美术馆的中庭里,常常响彻交响乐的回声。这个新尝试是去年国庆期间开启的,深圳美术馆联手深圳交响乐团,举办了“乐荟(ART DATING):我和深圳有个约会——深圳美术馆国庆音乐展览会”,吸引近万名市民,效果超出预期。

“这次活动的突破性,在于实现了音乐与美术的‘空间共生’。”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打破传统展览界限,将音乐会嵌入美术馆不同展厅,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三维艺术体验。”

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于2023年11月,是“十大设施”中第一座建成开放的场馆。朱建军说,全馆18个展厅如18个“盒子”,可灵活适配传统艺术与当代先锋展览,呼应深圳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一年多以来,该馆已经举办“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深圳特展”“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特展”等大量重点展览。

所有“十大设施”,虽然瞄准国际前沿,但都有浓郁的深圳特色。而深圳以其数十年的发展叙事和文化积累,为这些场馆的内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资源。

比如,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后,特别策划了“中国美术菁英在深圳”品牌,通过李可染、宋文治、吴冠中等艺术大家的个案研究展,梳理艺术家与深圳的关联轨迹,既凸显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包容性,也在弥补深圳在近现代美术史叙事中的薄弱环节。

朱建军说,深圳美术馆(新馆)以“聚焦中国,专注深圳”为导向,便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掘和发展深圳的本土文化,完善城市文化版图,也让世界通过深圳窗口看见中国艺术。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上图: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 图/深圳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下图:深圳美术馆(新馆)举办的“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展览。图/深圳美术馆供

深圳,一场国际建筑艺术展

今年“五一”开馆之后,深圳科学技术馆两个月接待超过100万人次,预计到“十一”将突破200万人次。每天两三万人次的接待量,使其成为全国科技馆顶流。“我们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身份,填补了深圳大型科普基础设施空白,成为市民科技文化生活的核心场域。”郑永春说。

深圳市民对文化设施的热忱可见一斑。自从“十大设施”计划发布以来,市民一直密切“蹲后续”。全球优秀建筑设计团队也纷至沓来,递来方案,参与竞争者不乏普利兹克奖得主。

这十座文化设施,除了深圳美术馆(新馆)和深圳科学技术馆,还有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后续又新增两大文化设施——湾区书城和深圳博物馆新馆(暂定名)。这些设施涵盖历史、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搭建起城市公共文化的四梁八柱。

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个性、品味和包容度的象征。而深圳整座城市,就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国际建筑艺术展。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矶崎新在中国通过竞赛赢得并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深圳文化中心(包括深圳音乐厅和深圳图书馆)。深圳中心书城是日本“新陈代谢派”大师黑川纪章的手笔。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总部大楼,则由普利兹克奖得主雷姆·库哈斯设计。

正在蛇口半岛南端建设中的深圳歌剧院,也是一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作品。国际建筑设计大师让·努维尔团队以“海之光”为概念,设计了这座海滨歌剧院。深圳歌剧院拥有山、海、河、港、湾环绕的独特环境禀赋,偎依山丘,面朝大海,如丝带和波涛的外观,呼应音乐的流动。

今年9月,深圳湾文化广场将在南山区投入试运营,由深圳创意设计馆和深圳科技生活馆两部分组成。深圳湾文化广场是集设计艺术展览、设计教育与公众文化生活于一体的综合体,由知名建筑师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南北两馆如同两块被放置在海边的原石,面对自然和漫长时间雕琢。

在坪山,深圳自然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5月试运营。这个以“三角洲”为名的建筑,集收藏、展览、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于一体,将设置宇宙、地球、演化、恐龙、人类、生物、生态、家园等八大主题,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说,新建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将显著提升深圳文化服务品质与档次。“像深圳歌剧院这类世界级艺术殿堂,能引进国际一流歌剧、音乐会等演出,拔高深圳音乐艺术表演层次。深圳海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会凭借丰富馆藏与先进展示手段,提供高质量自然科学文化体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

从另一方面看,朱建军也认为,类型多样的场馆会增强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与认同感,市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会提升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深圳是年轻人汇聚的城市,是容纳文化与艺术、自然与教育的场域。衣食住行之外,听音乐、看展览、学知识等,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刚需”,也成为一座城市和年轻人双向奔赴的理由。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深圳光明区虹桥公园 图/深圳光明区委宣传部供

从淘金之地到全球文化典范

在深圳,文化并非高悬殿堂的奢侈品,而是深深融入了街巷烟火与公共空间,市民与文化始终有紧密的联结。其中,深圳读书月是一个延续25年的好故事。

时间回到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南下深圳,在深圳书城举办。为控制人流量,书市开幕当天采取售票制,5元的门票价格当时并不算低,但一天之内竟然涌入10万人次。短短10天,深圳书城总销售额高达2177万元。深圳书市一举创造了五项全国纪录。

书市的盛况让时任深圳图书馆馆长刘楚材心潮澎湃,他也未曾想到,深圳市民对书有如此高的热忱。当时的深圳,最鲜明的标签依然是淘金、发财、GDP,但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累积,深圳的文化需求也在暗中勃发。

作为深圳市政协委员,刘楚材提交了设立深圳读书节的提案。这个提案最终在2000年11月落地为第一届深圳读书月。在国内一众读书节、书市活动中,南国的这个读书月迅速打出了特色和品牌,除了内容丰富的活动、档次极高的嘉宾、开放包容的理念,深圳读书月还在全国率先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后来演变成全国性的行动。

年轻人为什么都爱这里?

上图:深圳图书馆北馆 图/深圳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下图:第22届深圳读书月龙华区分会场 图/深圳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有如此欣欣向荣的读书尚学风气,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深圳读书月特别顾问、著名作家金庸曾高度评价,“对一座城市认同开始于也着眼于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深圳因为读书月树立了自己全新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使众多文化名人对深圳刮目相看。”

2012年年底,深圳全民阅读活动连续开展13年之后,深圳市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殊荣。

深圳市民以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塑造了一种热烈而醇厚、蓬勃又自信的城市文化。

还有另一个小故事,也能充分说明深圳文化的这种全民特色。

20世纪末,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策划了名为《深圳人的一天》的项目,计划用一种全新的雕塑观念,在深圳园岭社区建一个小型纪念公园。

“许多人对个体与城市的关系,对这座新兴城市的建设发展,都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也致力于推动深圳本土文化的建设。”孙振华后来回忆说,《深圳人的一天》被业界公认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

深圳,这座曾经被戏谑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为一座文化之城。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变革的,文化的发展需要灵动的思维、开放的心态、经济的基础,以及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创造者,这是深圳文化的底色和底气。

参考资料:《深圳传》《深圳口述史》

发于2025.8.25总第120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文化塑造深圳:一座城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记者:倪伟

编辑:杨时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