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6亿到1.56亿!泰金新能电解装备订单 “雪崩”,科创板上会能否过关?
泰金新能电解装备订单数量从26亿飙升到1.56亿,呈现雪崩式增长趋势,科创板上会能否顺利过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泰金新能电解装备订单激增,市场对其科创板上市前景充满期待,但能否顺利过关还需进一步观察。
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泰金新能”)正站在科创板 IPO 的关键节点,8 月 29 日的上会审议将决定这家陕西国资背景企业的资本市场命运。从表面看,这家成立于 2000 年、注册资本 1.2 亿元的企业,无疑是行业内的 “增长明星”—— 产品覆盖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装备、钛电极材料等核心领域,下游延伸至 5G 通信、新能源汽车、氢能乃至航天军工,2022-2024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47.7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 44%,即便是 2025 年上半年,仍保持着 17.31% 的营收同比增幅。
但这份光鲜财报的背后,却藏着一道刺眼的裂痕: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至 - 4.7 亿元,较前一年的 2.1 亿元断崖式下跌,同期短期借款从 2001 万元飙升至 4.37 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也随之由负转正至 3.85 亿元。这种 “营收利润双增、现金流却失血” 的矛盾,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泰金新能的 IPO 之路上方。
回溯这场现金流危机的源头,2024 年锂电行业的周期性调整成为关键转折点。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电解铜箔装备,新签订单金额从 2022 年的 26.3 亿元一路下滑,2023 年降至 16.9 亿元,2024 年更是暴跌至 1.56 亿元 —— 相当于两年时间缩水了 94%。要知道,泰金新能采用 “预付款 - 发货 - 验收 - 质保” 的业务模式,客户预付款直接体现在合同负债科目,而这部分负债占公司总负债近半。2022-2023 年,随着订单激增,合同负债从 15.7 亿元涨至 23.83 亿元,但 2024 年却反向降至 14.65 亿元,预付款的锐减直接切断了公司重要的现金流入通道。
雪上加霜的是,下游铜箔企业的项目停滞,让设备验收周期大幅拉长。2022-2023 年,泰金新能设备平均验收周期在 7-12 个月,2024 年部分项目却超过 1 年,未超期验收的项目金额占比从 2023 年的 90.38% 骤降至 56.96%。验收延迟直接导致存货积压:2024 年存货账面价值虽较 2023 年的 26.67 亿元略有下降,但仍高达 20.7 亿元,其中发出商品占比 77.85%,意味着近 17 亿元资金被滞留在未验收的设备上。与此同时,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合计增至 6.5 亿元,周转率从 4.3 次 / 年降至 3.8 次 / 年,双重挤压下,公司现金流彻底承压。
更值得注意的是,泰金新能的财务健康度本就处于行业下游。2024 年母公司资产负债率虽从 92.63% 降至 85.27%,但仍远高于 59.21% 的行业均值;流动比率 1.07 倍、速动比率 0.39 倍,分别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 和 52%,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显著弱于同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 IPO 募资计划的调整更显耐人寻味:最初申报稿中 1.33 亿元的补流资金被取消,募资总额从 15 亿元砍至 9.9 亿元,其中 “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项目” 新增的 2 万平方米铜箔钛阳极产能,对应的现有产能利用率仅 61.97%—— 未达满产却要扩产,叠加电解成套装备、金属玻璃封接制品的低产能利用率,未来产能消化的压力不言而喻。
面对质疑,泰金新能将希望寄托在行业回暖上。公司称 2025 年以来,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推升高端 PCB 需求,锂电铜箔行业触底回升,1-7 月电解成套装备新签订单达 4.68 亿元,截至 6 月末在手订单 32.05 亿元,其中仅电解装备就有 23.94 亿元。但这份 “订单充足” 的底气,仍难掩大客户依赖的隐忧:2022-2024 年,前五大客户贡献营收占比均超 44%,2023 年更是高达 57.19%,诺德股份、海亮股份、嘉元科技等核心客户的业绩波动,直接牵动着泰金新能的经营命脉。尽管这些上市公司 2025 年业绩有所好转,但行业周期性风险若再次来袭,单一客户的订单调整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就像 2024 年惠科新材料 A2 项目调整,直接导致其 3.21 亿元合同负债与履约保证金抵消,进一步加剧了泰金新能的现金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