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打破偏见,中国不止需要985大学,多元化教育时代已来临

访客 2025-09-18 10:00:38 18791
中国不仅需要“985”大学等高水平的学术机构,更需要各类教育机构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除了重点高校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教育机构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中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平衡发展,注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跟访王树国的这天,我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这是南昌的8月,王树国顶着烈日、风尘仆仆地赶到酒店时已是中午,几小时后,他就要去当地某中学召开座谈会。就在午饭的短短间隙,他的大脑没有片刻休息,一直在忧虑福耀科技大学的未来,他口中反复念叨着:“我们一定不能‘屈服’于传统的模式,再走回头路没有意义。”

王树国的焦虑基于两点:一方面,他预判,新技术革命留给我们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到2035年前后,如果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中国就可能错过这一轮发展机遇期,因此,对传统大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改革,要突破的不仅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组织制度,还要从根本上打破固有的评价体系,换言之,要改变的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

打破偏见,中国不止需要985大学,多元化教育时代已来临

位于福建福州市高新区南屿镇流洲岛的福耀科技大学 图/视觉中国

目前,我国仅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王树国很担心,其他新型大学因为“顶不住”外部压力而逐渐走回传统大学的赛道上,而剩下的少数几所,未来会孤掌难鸣。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迄今,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形态、学科框架与体制机制等核心问题,仍有待顶层设计的进一步明确。这意味着,现有的改革仍以自下而上的探索为主。

以选专业为例,几乎所有新型研究型大学都允许学生在1—2年的通识教育后,不以绩点为“门槛”自由选择专业,但多位负责人对我表达了更理想的改革方案,是参考美国的“完全学分制”:即没有专业、只有课表,学生完全依据兴趣自主选课,可以同时或先后选修多门专业课程,只要修满对应专业的最低规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

这样的制度保障了学生彻底的自由探索空间,但采取这种做法有两个重要前提:首先,是弹性学制,在美国,有学生在多次探索、“浪费”一些时间后才发现最喜欢的专业,这可能导致其无法在四年内毕业,但从更长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这种“浪费”是成长的必经阶段。目前在国内,受宿舍管理、毕业率与升学率指标、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极少有学校愿意真正实行弹性学制。

其次,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很多孩子一路从应试教育走来,进入大学之前,几乎不需要自己做选择,整个教育环境也没有提供选择的机会。因此,多数中国学生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力的边界在哪儿,进入大学后,面对一张完全由自己来填满的课表,甚至会表现出迷茫、惊慌。这一阶段,大学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介入与管理能力,很容易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后果。这也凸显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要环环相扣,大学改革也需要中小学同步进行改革,给学生更多专业和职业规划上的指导。如果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没做好,仅依靠大学孤立改革,改革越超前,学生需要的过渡期就越长。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场由老师、学生以及政府共同参与的“教育冒险”。能否走出一条新路,与改革者的决心、毅力和战略性眼光有关,也与中国高等教育大环境的包容度有关,更与被舆论和就业焦虑裹挟的每个考生及家长有关。

中国未来需要怎样的新大学?答案或许尚未清晰,但至少我们知道,中国真的不只需要一所新的“985”大学。

发于2025.9.22总第120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中国不只需要“985”大学

记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

编辑:杜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