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飞利浦在中国,四十载创新之路,铸就辉煌篇章

访客 2025-11-12 10:02:04 42558 抢沙发
飞利浦在中国四十年的历程中,始终秉持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从照明到医疗设备,从家电到消费电子,飞利浦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推动技术进步,四十年来,飞利浦在中国扎根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飞利浦将继续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蓝心飞

从“在中国制造”到“在中国创造”,飞利浦从一个外来参与者,成长为与中国医疗事业同频共振的深度同行者。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展馆里,熟悉的飞利浦蓝再次点亮。这是这家百年企业连续第八年“全勤”出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它见证了进博会从崭新尝试成长为全球性舞台,也见证了中国健康科技产业的巨大跃迁。

今年,飞利浦以“创新于心,关怀众享”为主题,带来近50项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包含十款中国首发新品,覆盖从精准影像、智能介入、重症监护到个人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

热闹的展台背后,是飞利浦在中国四十年的一条清晰脉络——从“在中国制造”到“在中国创造”,这家跨国企业正在完成一场深度本土化的转型实践。

飞利浦在中国,四十载创新之路,铸就辉煌篇章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飞利浦深耕中国四十年

“中国自主”战略:从执行到创造

1985年,飞利浦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正值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之际。四十年间,中国医疗体系逐步完善,飞利浦也从一个外来参与者,成长为与中国医疗事业同频共振的深度同行者。如今,中国不仅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更以其独特的政策环境与临床需求,推动企业走向更深层次的本土化变革。

那一年,飞利浦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合资公司,正值中国迈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年代,外资企业在这里落地、扎根,也在学习与共生。

四十年后,中国已成为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其创新版图上的重要落点,已建成的五大生产基地与五大创新中心,形成覆盖系统、产品和软件的完整创新网络。在江苏省苏州,医疗影像生产基地中三分之二的产品供应全球,“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辽宁省沈阳,全球CT研发中心运转有序,汇聚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在北京,新的研发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被定位为未来大中华区的创新总部,将承担起面向未来的研发与区域协同重任。

从制造到研发,从执行到创造,这些关键点标志着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身份转变。如今,飞利浦的中国团队不再仅仅是执行者,而是全球创新的重要一环。最贴近需求的地方,成为最具创造力的地方之一。这种由内向外的创造力,正在重塑跨国企业的组织逻辑,也让“与华同新”不再是一句口号。

中国医疗体系也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医保支付改革推动医院管理趋于精细化,采购逻辑从“设备为王”转向临床为本;分级诊疗、县域能力提升、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组合,推动产业从规模竞争走向价值竞争。飞利浦的转型,更像对未来的前瞻性准备:研发端聚焦中国临床需求进行本地优化;制造端强化本土供应链以提升韧性;服务端打造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不再是“在中国制造”,而是“在中国创造”。在这样的一背景下,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不再仅靠价格或规模取胜,而是依赖组织的反应速度、平台的整合能力与技术的落地深度。

飞利浦在中国,四十载创新之路,铸就辉煌篇章

飞利浦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

AI赋能临床:从技术领先到价值回归

中国的医疗体系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推进、县域能力提升等多重因素叠加,使诊断环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医生临床决策和医院管理的关键支点。这也正是飞利浦近年来创新的方向。2025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显示,84%的中国医疗专业人士认为预测性技术能通过早期干预挽救生命,44%的患者已感受到就诊体验的改善。

在中国,医生已在使用能够自动调节成像参数的CT系统,在更短时间内捕捉心脏与血管的细微变化;在神经介入手术室,新的影像导航系统帮助医生在高风险操作中获得更清晰的路径提示;在重症监护室,数据平台实时整合患者监测信息。

这些看似技术层面的改进,实则回应了临床现场最直接的需求:减少重复操作、提升流程效率,让患者获得更安全、更可靠的诊断与治疗。

飞利浦每年投入约17亿欧元用于研发,其中近半聚焦AI与数据科学。企业提出“4P”战略:聚焦图像(Pixel)、预测(Prediction)、效率(Productivity)与临床实践(Practice),目标是让技术成为临床体系的“第二双手”。从影像到介入,从医院到家庭,飞利浦致力于让技术跨越更多场景:CT、磁共振、超声的升级,让医生以更低辐射、更高精度完成诊断;智能监护与远程平台,使基层医院也能获得专家指导;个人健康设备的智能化,使普通人能够在家中获得更早、更好的健康管理。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折射出中国医疗体系正经历的转向——从以设备为中心,走向以临床价值和患者结果为导向,医疗重心重新回到医生与诊疗本身。在这一过程中,跨国企业只有真正理解临床需求、参与系统改善,才能与这场变革同频。

有意义的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答案”

如果说本土创新让技术更贴近临床,那么可持续创新则让它面向未来。在中国医疗体系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球医疗行业也正迈向碳中和的新阶段,如何在保障诊疗效率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负担,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飞利浦在中国,四十载创新之路,铸就辉煌篇章

飞利浦无液氦磁共振引领绿色医疗

以磁共振设备为例,传统机型每年都需要补充大量液氦,以维持高强度磁场的稳定运行。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不仅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也潜藏着供应中断的风险。

无液氦技术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

飞利浦研发的封存系统只需一次性注入7升液氦,相当于传统设备的0.5%,即可实现长期稳定运行。液氦逃逸的通道被彻底封闭,设备体积显著缩小:磁共振从此不再局限于地下室,可以真正走进更多医院的诊疗空间。

值得强调的是,无液氦1.5T磁共振由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研发生产,标志着其高端磁共振产品线实现100%国产化,也意味着“中国智造”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再次突破。

截至目前,该设备已在全球安装超过2000台,其中中国市场超过130台,累计节省液氦逾500万升,平均降低20%碳排放。

可持续的理念也系统性地融入飞利浦的研发、生产与供应链管理。自2020年率先实现运营碳中和以来,飞利浦连续13年在CDP气候变化排行榜上获得A级评级。飞利浦在珠海和苏州工厂安装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在珠海,通过启动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及采购可再生能源,实现了生产全过程中的能源零碳排放。在苏州,飞利浦采用了“渔光互补”模式,确保生产制造过程100%使用绿色电力。未来,飞利浦计划将持续与供应商合作,推动节能减排,致力于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链生态。

在服务层面,飞利浦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远程设备维护效率,帮助医院提升运营水平,以更精细、科学的质量管理守护更广泛人群的健康。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重新定义,让创新同时服务于临床价值、环境责任与社会福祉,也让中国的“双碳”目标拥有了更具实践意义的医疗场景。

40年深耕再出发:坚定的选择一直在场

创新的力量,最终取决于组织能否支撑其持续落地。

对于在中国扎根四十年的飞利浦来说,“本土自主”更是一场关于组织与领导力的转型——让决策更靠近市场,让创新更贴近用户。

在中国,飞利浦正通过“梯队计划”重塑协作方式:打破传统层级壁垒,构建以关键能力池、复合型人才与跨部门流动为核心的新组织逻辑。

在这种机制下,每一个新项目、每一次探索,都能在内部快速组建跨职能团队,高效推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员工的主动性与愿意去试的精神被充分激发,职位头衔不如解决问题的准备度和能力重要。

这种机制将让创新更快走向用户,也让本地经验不断反哺全球。

推动这一变革的是一支更具本地思维的管理团队。其中,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这位在中国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尤为突出。她所倡导的信任与授权,让“本土自主”成为创新体系的内在驱动力。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医疗科技的增长将更多来自复杂场景: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更可及、易用的设备,三甲医院希望通过平台化系统打通数据,整个行业也在期待AI带来新的诊疗模式。

这一切是新的开始。对飞利浦而言,从“带来光明”到“带来健康”,这家百年企业的选择始终坚定,也正畅想下一个四十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255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