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季度扣非亏损325万!会稽山“高端化”战略遭质疑,传统黄酒卖不动了?
会稽山二季度扣非后亏损325万,其“高端化”战略受到质疑,有人认为传统黄酒市场不再受欢迎,会稽山面临亏损,其战略转型受到挑战,传统黄酒市场可能面临饱和或竞争压力,需要进一步观察市场趋势和企业应对策略。
当一家酒企宣布半年营收突破8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9300万元,并实现营收同比双位数增长的消息传来,按理说应当在市场上获得热烈反响。然而,会稽山的半年报发布后,股价却不升反降,跌幅超过6%。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在2024年这个整体酒类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主流酒种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下滑,能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屈指可数。会稽山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归母净利润增长3.4%,这样的成绩放在当前环境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但市场为何对这一成绩反应冷淡?
原因并不复杂:增长的来源成疑。会稽山今年股价翻倍,成为酒类股中涨幅最高的企业,背后是“气泡黄酒”的热度推动。这款名为“一日一熏”的创新产品,去年一经推出就引发热议,今年618期间更是在明星吴彦祖的加持下,销售额同比增长400%。财报中也明确指出,上半年“其他酒”类收入同比增长60%,贡献了7000多万元的营收。
但问题在于,这种“出圈”的背后,究竟是品牌效应的胜利,还是销售费用的堆砌?我们细看财报数据:会稽山上半年销售费用高达2亿多元,同比激增超过50%,比去年同期多花了7500多万元。然而,酒类销售总收入仅比去年多出6600多万元。这说明什么?说明企业在营销上的投入远高于实际销售增长带来的收益,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真正支撑会稽山业绩的,依然是传统黄酒。财报显示,公司超过九成的营收来自传统黄酒业务,而今年上半年,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增长仅为个位数,中高端产品在第二季度的增速更是明显放缓。这意味着,企业赖以维系的“基本盘”正在疲软,而新兴业务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更令人不安的是净利润的结构。今年第二季度,会稽山的净利润仅十几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甚至为负。换言之,即便在“气泡黄酒”高增长的背景下,企业并未真正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这种增长,更像是“烧钱换热度”,而非“赚钱换增长”。
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企业估值的质疑。目前会稽山的市盈率已经超过50倍,这样的估值水平,在营收仅实现10%出头、盈利增长个位数的情况下,显然缺乏坚实的业绩支撑。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固然重要,但若脱离基本面,高估值终将成为泡沫的温床。
当然,这并非全盘否定会稽山的努力。从产品创新到品牌营销,这家企业确实展现出一定的变革魄力。尤其是将黄酒这一传统品类通过气泡化、年轻化的路径重新推向大众视野,不仅让会稽山成为行业焦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整个黄酒市场的活力。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也为后续其他传统品类的创新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但资本市场是理性的,它不会只看短期热度,而是更关注长期可持续性。会稽山目前的困境在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尚不足以扛起业绩大旗。而为了推动转型,企业又不得不在营销端持续加码,导致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未来几年,如果气泡黄酒能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带动整体产品结构升级,并逐步降低对营销投入的依赖,那么会稽山仍有机会重塑估值逻辑。但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更倾向于“等待验证”,而非“提前买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会稽山的故事其实映射了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创新与增长之间的矛盾。很多品牌希望通过短期爆点实现弯道超车,却忽略了长期品牌价值的积累和产品力的夯实。尤其在传统行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热度与长期价值,是每一个试图突破的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回到会稽山身上,它并不是没有机会。相反,它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只是这条路比想象中更漫长、更艰难。在资本市场的耐心逐渐耗尽的当下,企业需要拿出更扎实的业绩、更清晰的战略路径,才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